日本儿科学会会长内藤寿六郎认为,儿童大脑发育在5~6岁前是以情绪和感情为主,以后才以知识为主。儿童初期阶段实际上是打心理基础的阶段,此时如果心理安定,孩子会有丰富的心理世界,从而奠定一生的基础。当然,在5~6岁之前,如果给孩子适当的刺激,其知识领域也会得到正常扩展。这个阶段,孩子知识的扩展适宜在一种自由的游戏状态中进行。蒙台梭利教学法主张让孩子决定他学习的时机,他想学习,父母跟进;他不愿意,不能强迫。在自由的氛围中,孩子会成长得最快最好。
父母之命: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求知兴趣
天才总是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而凡是仔细观察过孩子的人都会发觉,幼儿只要不是傻子和白痴,他们都极易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他们一旦对某一方面或某些事情入了迷,就会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投入其中。一旦他或她步入这一轨道,就会遵循雷马克所说的“使用就会发达”的规律,使其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实际上,天才就是这样产生的。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庭往往在孩子的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把它吹灭,甚至用水将其浇灭。世界上之所以天才人物如此之少,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从威特、塞德兹、巴尔等的培养过程,已向世人表明,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诚然,自古以来,像威特、斯特娜夫人等那样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并不多,尽管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产生了很多天才。对这些天才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幼年时期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踩掉,并得到了顺利发展。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不知道天才产生的秘密在于保护和激发孩子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热情。一般认为天才犹如抽签,几千万人当中只能有一人被抽中。因而,孩子多被丢开不管。努力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的父母几乎没有。然而,在良好的教育下,天才是可以大量涌现的。
有人说,天才人物在努力的过程中就像是在做游戏,意思是说,天才人物的努力是受其兴趣驱使所激发的热情。只有这种游戏式的努力才能创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只有游戏才能使能力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天才的创造是不可能靠普通人的劳动来实现的。简单劳动再辛苦,也不能使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做父母的如果要想使孩子有出息,就应让他们多做游戏。在人类历史上,尽管许多天才在他们的热情之火刚刚燃烧起来时就被他们的父母给吹灭或浇灭了,但人类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些幸运的种子,这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种子熊熊地燃烧了起来,势可燎原。天才就是在这时产生的。
音乐家亨德尔的父亲本来想把他培养成一名法学家。但是亨德尔从5岁开始对音乐入了迷。他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心想:“这还了得!”于是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甚至因为小学有音乐课,他父亲居然不让他上学。但是,由于亨德尔幼年时期的热情之火已经旺盛地燃烧起来,想扑灭也已经来不及了。尽管父亲竭力阻挠,但亨德尔仍然瞒着父亲弄到一架旧钢琴,趁家里人熟睡之时从床上悄悄地溜出来,爬上屋顶阁楼,在那里苦练。
巴赫的故事与之类似。他的哥哥也是音乐家,由于他嫉妒弟弟的才能,不给他乐谱。但是,那时巴赫的热情之火已经燃烧起来,用任何办法也已经扑灭不了了。于是他在深夜偷了哥哥藏起来的乐谱,在月光下抄写下来。正因为这样,巴赫才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看来,天下的父母除了应该认识到爱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的重要,还必须明白孩子越大就越难以具备强烈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他们的潜在能力——天赋,得以发挥的余地也会越小。早期教育则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救救孩子:恨铁不成钢要不得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极度催逼自己的孩子,引起孩子逆反,于是,父母“恨铁不成钢”,对孩子越来越严厉,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再来看看多湖辉的《幼儿才能开发》,在这本书中,介绍了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铃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大教育家?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父亲。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夺名次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儿子啊,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了吗?”
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儿子陡然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
“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老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铃木使劲地点了点头。
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
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我们生活的地球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灾难,地震、水灾、火灾、风灾,数不胜数,可万物依然生机勃勃!靠的是什么?难道不是生命的力量吗?从此一种信念深深根植于他的思想,那就是干任何一件事都不能缺少生命力!
接着他到德国留学,跟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直接了解到爱因斯坦博士不仅物理学的造诣达到了最高峰,而且人品高尚,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尽管物理同音乐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一般认为,这是显示爱因斯坦博士天才的一个插曲。而铃木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他认为:“掌握某个领域最高能力的人,同样也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相同的高度。”
回国后,铃木在教孩子们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小时候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可上学之后,就慢慢地变得暗淡无光了。他感到日本的教育缺少人情味,缺乏生命力,“已经把人世间最大的求知欢乐异化成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
世界上有没有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方法呢?他思索着,寻找着。
不久,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可口才好得不得了。应该说口语是很难掌握的,可为什么小孩子的口语都学得那么好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他想。
于是,他向孩子们请教:“爸爸妈妈是怎么教你们的?”孩子们回答不出来。他就去找孩子们的父母,询问孩子能说会道的原因,一个个正为孩子发愁的家长气得差点没把他当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
而铃木先生则欣喜若狂地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的方法恰恰就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好到什么程度?好得连你们自己都不知道了!”他认为:“真理就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我们找不到它的时候,它是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我们找到它的时候,它又变得那么亲切,那么自然,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铃木先生领悟到了孩子说话这种方法和奥秘之后,用它来教授小提琴,结果培养出数个莫扎特式的小提琴神童,全世界为之轰动,他的追随者仅在美国就有200多万。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作演讲,建议“把全世界的扩军国策变为育儿国策,让最优秀的科学家不是去研制毁灭人类的武器,而是用来教育孩子。从0岁开始,30年后,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认为这是一场文质彬彬的革命,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苦难。
铃木经常给日本的母亲们做家教报告。他把日本的母亲称为“半狼母亲”。因为他觉得从物质生活和生理生活上讲,日本的母亲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她们为了孩子节衣缩食,为了孩子可以献出一切。
可从孩子的精神生活上说,她们是“狼”,她们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就好像农民不知道庄稼需要什么,往地里浇硫酸、盐酸,庄稼能不死吗?
他举了大量的“半狼母亲”的例子,说得日本的妈妈们一个个泪流满面。日本妇女研究会的会长含着眼泪说:“铃木先生,我们这些‘半狼’母亲该反思了!”
在我国,“半狼母亲”也是大量存在的。武汉的一位“半狼母亲”是“老三届”,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她认为小孩子“混”在一块容易学坏,便不允许儿子和小伙伴来往。有一次,儿子没听她的话,结果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孩子上学后,她管得更严了,不仅不许孩子和小朋友玩,还把家里的电视机也锁了起来,稍有不是便非打即骂。结果是孩子不但没学好,反而越来越糟糕,撒谎、逃学,还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你把我打死算了!”
母亲这时开始反思了:“看来光打不行,要恩威并用。”什么叫恩威并用?就是物质生活上充分满足他,学习上还是一个字:打。
打来打去,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专门喜欢女性的内衣。母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想办法纠正,反而把它作为要挟儿子的手段:“你如果不好好学习,我早晚要让你没法做人。”儿子变得更加闷闷不乐。
一天,儿子问妈妈:“你知道我整天在想什么吗?”母亲乐了:“你肯定在想,‘妈妈为我这么辛苦,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了成就才好报答她!’”不料儿子竟说:“不对,我在想将来长大后怎么把你杀掉!”
这话被母亲当做了戏言。不久,悲剧就发生了。母亲下班回到家,发现儿子又在看电视,便气急败坏地冲进儿子的房间,拿出在他枕边找到的女式内衣,一边晃一边嚷:“小流氓,今天我就要叫你不好见人!”
只见儿子眼睛发直,转身冲进厨房,没等母亲反应过来,菜刀已劈头盖脸地砍了过去。
在监狱里,有人问这个将母亲活活砍死的孩子:“你妈妈平时对你怎么样?”孩子哭诉道:“在生活上,没有比我妈妈更好的母亲,她不知为我吃了多少苦;可在精神上,她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这究竟是谁之过?
查:测测你的孩子是否超智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儿童记忆力的好坏,作为衡量儿童智力是不是超常的惟一标准,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虽然记忆力也是智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智力超常的儿童,都有记忆力强的特点,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记忆。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智力发展超常的儿童,往往在这方面有着较突出的表现。
孩子死记硬背一些书本上的东西,对读书是一点也没有帮助的,而且终究是会遗忘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儿童惊人的背书能力,视为智力超常的表现。
宋朝高宗时候,朝廷在全国各地选出了一百多个“神童”,但是这班神童都不能成大器,对国家一点贡献也没有。推究原因,可能就在于片面地训练儿童的背诵能力,用死记硬背代替了想像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宋高宗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赏赐过的神童,没有一个登科显名?”臣僚们回答:“这班童子仅仅能诵读,不懂义理作文。”意思是说他们只会背书,但并不理解,更不会运用。
看来,记忆力的好坏并不能证明是不是天才。那么,衡量一个儿童是不是超常,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吗?
相对地讲,智力测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怎么进行智力测验呢?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任教的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致力于研究一种“多方面”的测验,这种测验考虑到了其他素质,如想像力和实践能力。
法国《问题周刊》上登载了一个表格,可以测试你的孩子是否属于超智儿童:
项目得分
上学前就会识字6
爱看书,看得快2
对字典和百科全书表示有兴趣2
虽很快学会了读,但写有困难1
喜欢和年龄较大的孩子或成年人交往2
喜欢交谈2
提出许多问题要求解答3
生性好分心,如一旦入了迷,能表现出
很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2
评论他人1
讨厌常规(洗澡,重复的练习)1
对不公平的事很敏感(即使与己无关)2
有幽默感2
喜欢复杂的游戏(中国的七巧板,国际象棋)2
喜欢独自一人劳动2
对天下万物、对人类起源感兴趣2
不做明显努力就能获得好分数2
具有发挥性审美感2
爱好常变1
在小学时人缘好,上中学后不如小学人缘好1
你的孩子如能得13分或14分,就表明他具有早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