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效果
学院重视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创新”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占29%~31%,专业必修课程占40%~48%,专业选修课程占14%~23%;公共选修课程约占7%。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均要求完成相应的学分,且要求实践环节不得低于16学分。着重加强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坚持外语学习、应用四年不断线;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坚持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用四年不断线;外语、计算机、师范技能、操作技能均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方可按期毕业。
学院根据国内、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根据市场的需要,构建了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并适时地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兼容性强,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即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大模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通识教育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能力涵盖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师范技能、专业技能等。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技能与能力的目的。
学院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科发展成果,结合教育部所规定的本科课程的建设规范,及时制订(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能够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能够服从专业培养计划的整体要求,体现了目的性原则;根据不同课程的特性,合理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并且,基础课程还突出了不同专业学习的适用性原则;突出了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同时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与衔接,体现了结构性原则。
为了杜绝一次成绩定终身,要求教师加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出勤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半期考试、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均规定了相应的范围。为了防止个别教师随意提高平时成绩来让学生过关的情况,学校作了规定,期末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总评成绩判定为不及格。
考试课程的试题,有题库题的要求尽量用题库中的题,没有题库的要求任课教师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出A、B两套试题,并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由教务处抽题组织学生考试。
考试的实施,坚持考前分系进行考前集中动员和教育,学生签订考试诚信责任书,按照标准考场安排实施考试,一人一桌,两人监考,学院领导及各系(院)领导巡考。
考试的阅卷,要求教师严格阅卷,不得随意提分、降分,平行课程采用密封、流水阅卷。并且每学期要求各院系要抽查阅卷情况,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
违纪作弊学生的处理,学院先后印发了《绵阳师范学院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违纪作弊的学生严肃处理。2005年9月,学院根据国家新的学籍管理规定修订了《绵阳师范学院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狠抓了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对9人作了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一举措使考风进一步好转。
在严格考试的情况下,考核结果表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达到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的主要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成绩及格率达85%以上,优良率达50%左右,教育实习成绩优良率达80%以上。
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按照标准和评价体系,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最近两年来的课程考试质量进行抽样评价,共抽样28份试卷,12个二级指标中共有178个A,占53%;125个B,37%;30个C,占9%;3个D,占1%。28份试卷的平均得分为88.7分,为良好等级。
学院近两届毕业生普通话累计过关率达90%以上,三笔字累计过关率达95%以上。
近年来,学院针对扩招后生源较差的情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了小班教学,分级教学,做到了因材施教。单独设立听说课,加强学生英语听力、口语训练;通过开放自主学习室、利用院内调频电台、组织英语角等措施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辅导,为学生英语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学院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聘请外教承担学生大学基础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院学生英语实际通话水平。
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累计过关率逐年提高(截至2007年3月),同时专业英语成绩也逐年提高。
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研究生考试,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为学生组织辅导班,在校外聘请优秀教师来给考研学生讲课,且给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以精神上、物质上的鼓励,近四年共有105人被录取。2003、2004两年我院考研上线率分别为5.3%、3.5%,但2005年学校因师资紧张等原因,未集中为考研学生辅导,导致考研上线率下降为0.8%,2006年学校采取了激励措施,学工部和各院系通力合作,使上线率又上升到了1.28%。
学院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全省性的竞赛活动,每次活动,鼓励学生参赛,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训练。各类竞赛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2003、2004年均获得省级三等奖一项,2005年获得省级三等奖两项。
近三届毕业生毕业率达95%以上,学位授予率达84%以上。
2004、2005、2006年学院通过对175家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综合表现的问卷调查显示,35%的单位对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方面的评价为很好,67%的单位评价为较好;对工作能力的评价,28%的单位认为很好,57%的单位认为较好。
科研强校平台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许多国家把发展和振兴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和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正在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在新形势下,科研工作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的手段。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科研是教师发展的台阶,是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构筑一个起点较高的平台,使学院薄弱的科研能尽快走出低谷,需要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打破传统人事管理的限制,进行跨校资源共享与科研项目合作。为贯彻学院“教学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促进学科建设,创建高水平综合师范学院,学院在学校工作中确立了科研的主导地位,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并以科研促进教学。
一、高度重视科研规划
学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创建高水平师范学院,为四川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服务。制定了《绵阳师范学院2003~2007年科研规划》,该规划指出:
2003~2007年,学院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建设师范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学院。围绕着这一发展目标,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核心,把工作重点放在科研团队、公共服务体系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上,促进科学研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瞄准学科前沿问题、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倡导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在发挥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理论和对策研究等方面产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并在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反映社会科学综合实力的三大索引刊物和SSCI收录论文数方面力争占有一席之地;出版或发表的学术论著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增长;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年按10%的速度递增,其中国家级、教育部优秀成果奖要占到一定比重。
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特别是学术质量,必须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心、研究所的建设,加强科研队伍的学术和学风建设。2003~2007年必须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2003~2007年,学院科研工作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和学术服务意识,深入研究学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社会效益为核心的激励标准的科研运行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整体综合科研水平的提高,力争产生出具有前沿性、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学院将依据“高水平、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精神,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确立学术本位的政策导向,积极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科研骨干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广开研究课题和经费渠道,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在抓好科研学术带头人、重点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的同时,重视做好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继续保持和发扬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的优势,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推动学术创新,加强科学研究
学术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理论发展的动力,学术创新不仅表现为理论创新还表现为方法创新,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释已有的问题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人文科学、科学方法论和各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方法,促进学科建设的方法论研究,加强人文学科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促进各学科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之间的结合与互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和学科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