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性
21世纪国际国内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这是“三座立交桥”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三座立交桥”模式包括创新学院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机制,构建国内合作与交流立交桥;创新国际教育合作机制,搭建国外合作与交流立交桥;拓展办学思路,建立学校与地方互动的机制,架设与社会互动的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可以简称为“国内交流之桥”、“国外交流之桥”、“社会互动之桥”。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各国的教育都是国际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转向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大学教育应该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动态发展。“三座立交桥”模式中的“国外交流之桥”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潮流。
国际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将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系列挑战。如何与世界对接问题,如何与国际名校、名企交流合作问题,如何使产、学、研一体化等问题,只有走上市场化之路后才能解决。
此外,高等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从精英化发展阶段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接受市场的严格选择。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向市场。因此,高校应该走向社会,并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分割应该打破。“三座立交桥”模式中的“国内交流之桥”和“社会互动之桥”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潮流。
高等教育信息化意味着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手段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从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还将影响高等教育战略目标。高等教育信息化为国际、国内各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工具。高等院校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技术相对落后的高校要通过与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学校加强交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三座立交桥”模式中的“国内交流之桥”和“国际交流之桥”顺应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潮流。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要求高校应该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主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主动加强校企联合。而“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式所倡导的加强与国外大学、国内大学以及社会的互动,恰恰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开放性
“三座立交桥”模式具有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交流的指向是开放的。“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提倡合作和交流,但并不是指学院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而是指学院与学院外部的国内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社会企业和中小学进行交流,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交流合作的指向是对外的。第二,合作交流的对象是开放的。交流的对象不仅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社会以及企业,还有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同时,“三座立交桥”指的是以三座桥梁为主轴的多座立交桥,实际上指的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条件,与学校外部的更多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中合作、交流的对象可以扩大。第三,合作、交流的内容和方式是开放的。现在学院“三座立交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的交流、合作所涉及的内容有办学思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规范化建设、本科教学评估、高校教育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合作交流的方式有:联合建立实验室、研究基地、实习基地,举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开展项目合作,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共同培养研究生,派遣或鼓励本校教师去国内其他高校、研究机构进修、访学、听学术报告,行政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去国内其他高校进行工作访问、学习、交流,组织本校大学生与国内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等。但“三座立交桥”模式所要求的合作、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并不仅限于这些,随着该模式的推行,交流、合作内容和方式将会逐步增多。第四,教育合作、交流活动本身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扩大国际、国内教育的横向比较与联系,不断追求与发展自己的合作教育优势及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办学模式的不同追求,还体现在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学科专业的前瞻性设置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潜在力的不同选择上,从而促进了国与国、校与校教育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不断交流和交换,这就必然导致合作教育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日益加大加快,使合作教育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第五,模式本身是开放的。该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探索出来的,其自身一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校的变化发展,该模式也应该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完善。
三、针对性
“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是根据系统理论、对话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和绵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现状,对绵阳师范学院办学思路、办学理念进行改革探索所得出的结果。该模式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针对社会需求。需求原则是高校办学最基本的原则。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都必须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就整个高教系统而言,无论是层次目标,或是专业与学科目标都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并满足其需要,即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某一高校而言,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与学科、不同的培养目标(或不同的侧重点)及不同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去部分地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三座立交桥”中的“社会互动之桥”直接面对市场,了解社会,使学院办学与学生市场就业紧密联系,而“国内交流之桥”、“国外交流之桥”则可以解决“社会互动之桥”中出现的而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间接地与国内社会市场发生联系。从而使得学院办学能够符合社会需求。
第二,针对绵阳师范学院的实际情况。“三座立交桥”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学院所处的地域、学院办学的历史与现状、学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具体实际的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是院校领导和教师经过深思熟虑、认真研究之后作出的选择。绵阳师范学院深处内陆,位于西部,具有西部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弱点和不足,如生源质量差、贫困生多,教学科研总体水平较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等等。但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环境、国家科技城的特殊地位、快速发展的经济,绵阳师范学院全体教职工埋头苦干、精诚团结,学院合并前两校打下的良好基础等等都是绵阳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为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三座立交桥”模式是绵阳师范学院对外合作交流的模式,无疑是符合学院具体实际的。
四、系统性
系统论为“三座立交桥”资源整合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决定了三座立交桥模式的系统性特征。
第一,“三座立交桥”是一个系统。“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主要由国内合作之桥、国外交流之桥、社会互动之桥三座桥梁构成。“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好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其中的各个立交桥只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每座立交桥与“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是一种全息关系,损害其中一个,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三座桥梁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搭建好了国内合作之桥有利于国外交流之桥和社会互动之桥的建设,搭建好了国外合作之桥有利于国内合作之桥和社会互动之桥的建设,搭建好了社会互动之桥也有利于国外交流之桥和国内合作之桥的建设。因为三座桥梁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学校外部环境中吸引优质资源以促进绵阳师范学院的发展,三者吸引的人力、智力、财力等资源,最终都需要整合。三者统一服务于绵阳师范学院的发展之中。
第二,教育与外部教育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大系统。根据系统论,可以将学院教育看成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该因子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系统,他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大教育系统之中,而是要与大系统中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其发展必须与自己以外的其他因子发生不断的联系。学院“三座立交桥”模式正是根据这一原理,以构建国内合作之桥、搭建国外交流之桥、架设与社会互动之桥为手段,与系统的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从中获取优质资源。移植和引入远远比原创更为省力,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合作、交流获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经验乃至资金和人力资源,直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能。
第三,各种教育资源可以构成一个系统。系统论认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又由各个子系统构成,高等教育发展应该强调整体性,加强内部结构的调整。办学模式的结构是一个学校由各因素有规律构成的系统,构建办学模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的过程。由此可以推出,各种教育资源可以构成一个系统。学院“三座立交桥”模式引入了很多不同的外部资源,强调将这些引入的不同的外部资源与原有内部的各种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共赢性
“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突显的是与学院外部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有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形式。这种交流合作在当前国内外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是以交流双方的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合作交流要求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合作中确定了以贡献求共建和互利双赢的利益观。加强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是迅速转变教育思想,开阔视野,加快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的有效措施。这些合作交流,一方面,为学院吸引了更多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为教师培训、进修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科研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提高了学院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合作方从中吸取了我校办学的一些有益经验,享受了我校的优惠政策等。
学院的中外合作教育,立足于国外教育组织和合作院校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之上,双方相互尊重和理解,积极主动寻找双方可以接受的共同点,努力形成合作共识,以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学院通过建立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合作办学,派教师到国外进修等方式,与国外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双方交流教育经验和了解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人情,欣赏对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而“社会之桥”则使校内资源与地方资源得到了优势互补。学院通过服务得到了地方对学院办学的大力支持,学院及教师、科研人员在合作中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实现了双赢。如资源环境系与地方国土局合作进行土地规划、地价评估,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等合作;与共青团绵阳市学生联合会、绵阳市少工委、绵阳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合作,成立了“绵阳市青少年健康咨询中心辅导站”,诸如此类的合作与共建项目为学院服务地方,并获得地方对学院的支持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学校与地方的互动加强,逐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的良好结合。
另外,学院还重视与中小学的互动,学院教师积极投入到基础教育改革之中,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学院还聘请当地中小学校长、教师到学院作报告,不仅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在“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不仅使学院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招生和学生就业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学院的学校办学水平和学校档次得到很大提升,同时合作方也在与我院互动中有所受益。该模式使学院与合作者之间在交流中共同发展,甚至融合互生,是一种互惠共赢式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