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术团队为社会提供公共关系咨询和服务,培养了大部分公共关系人才,开展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以及介绍公共关系知识及发展动态,在我国公共关系只是广泛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顺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公共关系事业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或是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公共关系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国际性公共关系组织列表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PRA)在英国伦敦成立。当时只有来自16个国家的数百名公共关系专家参加了协会。现在这一组织已拥有60个国家的760多名会员。协会的宗旨是交换国际消息、经验和思想,改进技巧和道德标准,并确切地增进公众的了解。
1959年,泛美公共关系联盟在墨西哥城成立,美国和大多数的拉丁美洲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1967年,泛亚太平洋地区公共关系联盟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它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印度、日本、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组织和来自夏威夷、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印度、日本、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会员。
1975年,在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赞助下,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第一届全非公共关系工作会议。至此,全球的公共关系事业已蔚为大观。
公共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公共关系的国际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21世纪公共关系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公共关系与环保意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蓬勃发展,消费领域爆发了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绿色革命”,伴随着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也应运而生。绿色运动波及各行各业,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可持续性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人类应当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一种崭新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其实质就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人的需求构成危害,最终达成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随着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提出,环境意识开始纳入到了现代公共关系观念之中,环境公共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现在组织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时,公共关系更多地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呼吁社会组织要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将投资战略调整到有利于环境发展、有利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
(二)公共关系与网络化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传播领域的第五次革命,它不仅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具有全新功能的传播媒体,而且为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组织借助于网络技术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必将带来网络公关(PR Online)的新时代。
就目前来说,网络公关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工作:创建组织内部网络;创建组织网站;进行在线宣传,发布新闻公告和网络广告;通过加入邮件列表和新闻组等建立网络媒体联络;举办网上展览会和网上新闻发布会;为公众提供定制服务等。
(三)公共关系的产业化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设备和产品生产产业的统称,它涵盖了信息采集、生产、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众多产业领域。信息产业化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将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活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企业都成立了公关部,用来解决各种突发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这种职业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职业化程度也将越高。
随着公共关系在组织中战略地位的确立,公共关系将为组织提供诊断、咨询和策划等全方位的服务,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中,公共关系将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与信息业、咨询业、广告业和文化业等相结合,共同构成知识产业的支柱。
职业化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到公共关系事业中来。因此公共关系发展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这同时也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理论已日臻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各个学科邻域的发展,公共关系学也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进一步的增强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也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理论的不断创新而不断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四)规范化
公共关系的发展导致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大量涌现,而公共关系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促使世界各国都先后成立了公共关系协会以协调公共关系工作,公共关系职业准则形成。
公共关系专家把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建设放在了一个极度重要的位置,除制定公共关系职业守则外,许多协会还有本协会会员行为准则,以强化公共关系人员的道德观念、规范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行为。
在国际上,已成文的公共关系职业道德中,《国际公共关系道德准则》的影响最大,很多国际的公共关系组织也都采用了该准则。此外,英国公共关系协会《职业行为准则》和美国公共关系协会的《职业标准准则》在推动公共关系人员职业活动的规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五)公共关系的全球化
21世纪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成为全球生产上的一个环节,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整体。
全球化带来全球性的沟通与合作,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公共关系的一个崭新课题。如何沟通、传播以促进全球间的协调合作是国际公共关系面临的主要任务。最早研究公共关系全球化问题的美国公共关系学者詹姆斯·格鲁尼格提出:“普遍原则、特殊运用”的公共关系全球化理论。他认为,各国的公共关系实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公共关系传播原则适用于各种文化、政治和经济体制,但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具体运用应该有所区别。格鲁尼格开创了公共关系跨文化研究的先河。根据格鲁尼格的观点,在全球化的交流中,应该处理好的是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即“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全球化策划、本地化运用)。
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共关系
中国的公共关系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大传播热潮之后,进入了市场化运作的冷静时期。目前活跃的公共关系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城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和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和广东就是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最为活跃、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一)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特点
1.中华民族文化对公共关系传播的影响与冲击: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公众头脑中根深蒂固。市场国际化之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传销理念的冲突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这方面案例屡见不鲜。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原来“速溶,方便”的诉求,就很难唤起中国消费者的欲望。改成“味道好极了”,则令消费者另眼相看。
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相当大的误解,许多人把公共关系或者看成人际关系的“攻关”,或者看成“万能救世药方”,或者仅仅视公共关系为礼仪。
在公共关系传播方面,“人情、面子、关系”往往成了公共关系传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公共关系要实施有效传播需要穿越深厚的传统文化层次。
2.公共关系市场发展不平衡: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公共关系市场的形成更是短暂。
当前我国公共关系市场发展极度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第一,公共关系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较快,而在西部或其他非中心城市发展较慢。
第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相对而言,较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和年资较长的公共关系公司专业能力较强,反之较弱;中心城市的公共关系公司能力较强,反之较弱。
第三,公共关系服务主要在技术层面为多,而进入决策层服务的较少。这也是我国公共关系与国际公共关系的主要差距之一。
公共关系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在公共关系市场的客观反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这种差距将会逐步缩小。
3.媒介的导向作用:重视舆论导向是本土公众十分明显的倾向,往往一则报导会导致轩然大波。中央电视台的一台春节晚会,几乎年年成为亿万观众争论不休的议题。广告的投放,往往与销售成正比,即使已有良好的市场份额的企业,一旦减少广告投放,销路也会很快出现问题。媒介在传播中居于如此重要的位置,媒介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载体。因而媒介关系成了公共关系中极为重要的议题,企业与媒介之间也成了“求”大于“供”的关系。随着消费分层和市场细分,大众媒介也已经开始区域化和分众化。像《人民日报》,除了全国版,还分别出版华南版和华东版。各种媒介提供给市场的调查报告,都清晰展示自己的诉求和读者群。因而在媒介选择方面,公共关系需要有的放矢。
4.公共关系市场亟待培育:中国的公共关系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但是市场并未成熟,具体表现在:
(1)公共关系的社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中国的公共关系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初期经历了一个大传播阶段,先后出版了近400多种的公共关系书籍,但是大众对公共关系的理解仍然肤浅。社会大众仍有很多人对公共关系不了解。
(2)专业公共关系服务的目标公众对公共关系缺少本质的理解: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其公众的信息传播管理,因而公共关系的目标公众应当是组织或企业的管理人员。事实上,许多管理人员对公共关系的理解是模糊的、一知半解的。最明显的标志:一是许多企业没有公共关系部门,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公共关系的费用预算,公共关系费用往往要在广告费里开支。二是应用公共关系的目标公众对公共关系理解不深,公共关系服务是顾问式的服务,顾问的意见需要获得公共关系主体的认可方能成为一种实践,因而公共关系主体的公共关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公共关系市场运作的秩序有待规范化:目前主要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从业人员良莠混杂,公共关系服务亟待规范化。相信随着国家对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职业培训和考核制度的推出,这种情况会有较大改善。二是公共关系市场的游戏规则亟待规范。较明显的是有些公共关系项目的投标不规范,某些机构团体借投标之名,行骗取公共关系公司方案之实;有的机构团体的从业人员为保饭碗,不惜牺牲本机构团体的声誉,骗取专业顾问的意见,作为自己向上司邀功的计划、方案。此种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不少发生在大机构团体的身上。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公共关系自身的传播——不仅是传播公共关系的概念,而且是传播公共关系的本质。同时要以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卓越的工作感动“上帝”。还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既代表行业的利益,又为行业管理规范化提供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公共关系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对公共关系服务有巨大需求: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如一些专家所描述的那样,经历了一个从产品开发、商品推销到形象塑造的过程。今天,中国市场的竞争是形象竞争的时期,企业更加重视营销传播。人们通过大众媒介、家庭邮箱,以及在大街小巷,接触的都是大量的广告信息。在这个广告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的作用力在明显下降。更具人情味的公共关系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偌大的中国市场中,公共关系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中国从1999年开始推出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1999年12月全国第一次考试,七千余人报名、参考,其中北京、山东、广东考生居多。这也说明,公共关系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行业。正如美国人所认同的,公共关系是美国5种发展最快的职业之一。在中国,同样呈现这一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