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产信息系统。输入:生产计划要求;输出:生产计划完成情况。
6)物资信息系统。输入:企业物资需求情况;输出:企业内部能源、物资调配方案、能源、物资使用情况报告。
7)销售信息系统。输入:企业产品种类和产量数据、市场调查数据;输出:产品销售前景预测、销售量、广告、库存情况报告。
8)质量检验信息系统。输入:待检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企业内部质量标准、企业产品的检验规定;输出: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检验精度报告。
9)科研信息系统。输入: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国内外科技、管理发展动态、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输出:企业经营战略研究报告、新产品开发可行性报告、新产品研制工作报告、成果报告、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评估、企业生产技术的先进程度评估。
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1.企业信息系统的特征
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相比,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1)具有系统的结构。企业信息系统主要是从系统的角度,解决企业信息管理的问题,并把系统的问题放在整体中处理,力求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企业传统的管理部门,如生产处、计划处、统计处、财务处、会计处、销售处、情报信息处等职能部门,它们是企业各种信息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是非系统性的信息管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由专业人员和一定的设备及管理程序等各个要素结合成的综合性的信息组织,对信息实行科学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整体最优化。
2)具有现代化方法和手段。企业信息系统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再加上现代通信技术的完善,使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实现系统化。
当然,现代工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非全部是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有些仍旧是传统的手工、机械的信息管理。但从发展眼光看,充分利用电脑进行信息处理的优点,对人工信息处理流程进行及时调整和替代是必然的趋势。
3)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企业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无规则的原始信息集中收集起来,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并及时准确地传输到企业各部门和各类人员手中。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
4)具有环境适应性。企业信息系统处于环境之中,它必然要与外部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控制的大系统,而企业信息系统可以看作是对周围环境开放的子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必须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它从外部环境输入各种变化着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再把信息输送到管理和决策部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手段也要作相应变化。只有应变能力很强的信息系统,才能进行状态良好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才能保证企业管理系统决策的正确性。
2.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主要是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为基础的人机系统,它根据某项业务的需要,对输入的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代替了人工处理的繁琐重复劳动,给领导者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企业信息系统应当具备一套有组织的程序,这实际上就是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或基本工作内容。
通常,企业信息系统都具有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储存等功能。
1)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收集是将分散在各处的数据收集并记录下来,整理成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格式和形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一般由人工进行,信息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信息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原始记录法。这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字、文字及其他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一种原始信息资料。如会计、统计、物价、劳动人事等方面的资料记载和上级部门指示的汇集。
第二,阅读法。这是指企业信息管理人员或有关人员,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广告、简报和文献资料,从中收集有用的信息。
第三,通信法。企业信息中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外地有关部门的通信形式,来收集企业需用的信息。
第四,观察法。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带着生产经营中的课题,到市场上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市场情报。
第五,询问法。向消费者、商业部门及熟知市场情况的人士了解有关商品的品种、式样、价格、质量等方面的行情。
第六,视听法。经常收听收视各地广播、电视及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第七,预测法。根据市场供求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电子计算机手段,预测今后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
第八,购买法。当企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而又无法得到时,可以向信息服务单位有偿购买。
第九,采集法。配备专职或兼职信息员,以及企业其他有关业务人员,利用参加各种业务交流的机会或专门到外地捕捉信息。
第十,交流法。与外地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信息中心、高等院校、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信息协作交流关系,或在外地聘请信息员,随时交流有关信息。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出国考察市场、直接征求客商意见等方法来收集信息。应当指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多种方法并用。
2)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加工是指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判断,使之成为一种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以便于使用、传递和存储。
企业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之前,是一种处于原始状态的零乱、无序、彼此孤立的“信息原材料”,只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才能将它们转化成有序的、系统化的、彼此紧密联系的、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信息产品”。信息的加工就是为了完成上述转化职能。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初始状态的信息都含有一定的水分,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比较、研究、计算,就可降低水分,提高信息的质量。
3)信息的传输。信息只有从信息源及时传送到使用者那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信息能否及时发生和到达,取决于信息传输的功能。信息传输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企业自己的传输系统,形成信息流和信息网。例如,一个企业除了按照组织系统上下沟通情况外,还必须与用户、与同行等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建立一个复杂和灵敏的信息传输网,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4)信息的储存。加工后的信息并不一定立即使用,有的虽然立即使用,但使用后的信息还需要将它储存起来,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参考。
信息储存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输,通过信息的储存和积累,发挥它的记忆功能,有助于对客观经济情况进行动态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分析研究。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把它完整的表现出来。
3.企业信息系统的优化及其过程
设计和实现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为此,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优化。企业信息系统的优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系统开发准备阶段。企业信息系统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有发生、发展、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它的生命周期。当现行系统的运行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时,用户就可能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有关人员应先进行初步调查,然后组成专门的新系统开发班子,制订新系统开发进度计划,领导和负责新系统开发中的一切工作。
第二,调查研究阶段。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搞清现行系统的组织分工、业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等,并绘制现行系统的有关图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初步的新系统目标,并对新系统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即从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可行性和操作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评价在目前条件下,新系统的开发工作是否具备条件。
第三,系统分析阶段。这是新系统的逻辑设计阶段。系统分析人员使用一系列图表工具,如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各种处理逻辑表达工具等,没计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与文字说明共同构成新系统逻辑设计说明书。系统分析过程也是新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优化过程。
第四,系统设计阶段。这是新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系统设计人员根据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物理模型设计,具体选择一个物理的计算机处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要进行计算机过程和人工过程的详细设计,选择合适的硬、软件设备,进行代码、输入、输出、文件、数据库设计及程序模块和处理过程的设计等。
第五,系统实施阶段。系统的模型设计好以后,经过专家和领导对多方案的评价选择,某一方案获得认可,这就形成了一个实际可以运行的信息系统。
在系统实施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购置或制造必要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系统、机房建设等。
2)编制或购买必要的程序。
3)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4)进行各项调试工作。
5)试验运行并交付使用。
第六,维护和评价阶段。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调试工作结束后,不能马上转入正常运行,需要一段修改、改进和考验的时间。修改的内容包括系统的处理过程、程序、文件、数据,甚至某些设备和组织的变动。
评价系统的优劣,主要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如输出信息的准确性,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质量,系统的开发费用、使用维护费用、经济收益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等。
通过以上各阶段的优化过程,新系统代替原系统进入正常运行。但是,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还需要不断进行少量的修改、维护活动。当这个系统运行到一定时候,再次不适应系统发展的总目标时,有关部门又提出对新系统的优化要求,于是,另一个新系统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4.企业信息系统的组织优化
一个新系统被引进,必然地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企业的各类人员面临着工作内容或方式的变化,也需要进一步选择、培训。
1)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模型。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来看,系统模型一般有两种形式:
①传统分散式模型。在这种模型中,信息管理工作是分散在各职能部门进行的。各职能部门可以直接向生产部门收集各种信息.并向生产部门传送另一些信息。
这种分散型系统结构存在不少缺点:第一,基层生产部门经常填报来自各科室的重复性报表、文件等,管理部门又各自收集同一种信息,形成大量的无效的重复劳动,而且收集到的信息太繁琐杂乱。第二,收集到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和不及时,造成信息的不统一。第三,信息没有集中和处理,不能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资料。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建立集中型的信息系统结构。
②集中式模型。集中式模型就是建立企业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能全面、准确、及时地从各基层生产部门收集信息,并集中加工处理,然后分别向所有需要信息的部门(包括职能部门),反馈统一的高质量的相关的信息。同时,领导层的指示性信息.也可以经由信息中心传递到各部门。这种综合性的企业信息系统会大大提高信息工作的效率。
从我国目前企业信息管理的条件出发,企业信息中心的内部机构设置以“两部一库”的模式为宜,即信息收集联络部、加工编检部和信息数据库。信息收集联络部。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把来自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转交给加工编检部,同时把经过处理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决策人员。
加工编检部。其主要任务是把收集联络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筛选、摘编,并把处理过的信息分别传递到信息数据库和收集联络部,以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信息数据库。它的主要职能是把来自加工编检部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登记、建档,分别存入内部资料库和外部资料库,保证信息联络部和加工编检部以及企业管理层在需求信息时,能够迅速、完整地提供。数据库可以分设如下几个部分:生产信息数据库、经营活动数据库、行政领导方面的信息数据库、企业人事劳动管理方面的信息数据库等。
2)各类人员的构成和培训
①用户。用户是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也是工程项目的甲方。使用单位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代表用户一方,对新系统提出各种要求,并对新系统开发的各项工作进行审查。
②系统操作员。系统操作员是用户单位现行系统的业务人员。在系统实施阶段,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作为新系统的操作员,参加计算机的各种业务操作培训和进行调试。
③软硬件人员、程序员。硬软件人员、程序员是用户单位机房的工作人员。在系统分析阶段就要组织他们参加,使他们对新系统有较多的了解,并作好软硬件的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