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从高等职业教育学本身来讲,该学科的前沿性问题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学制体系等方面。但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清晰,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向更宽的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与我国整体教育现实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共性及交叉性问题进行的研究。本章仅就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呈现出的较为集中的三个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教育公平方面加以分析阐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一般界定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它的基本性质和功能都与社会大文化具有共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是社会社区中的一个特区——学校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因此,它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基于这两个特征所构成的原则,让我们先察看一下现时比较流行的几种校园文化观,然后再陈述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界定。
几种主要的校园文化观:
由于文化定义众多,不同的文化观必然影响着对什么是校园文化这一问题的理解。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具有学生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说——校园文化是由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是校园的意识形态的总和。
物质、精神总和说——校园文化指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逐步营造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要素复合说——校园文化指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全体人员创造的,具有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以不同形态存在,由最小独立单位所组成的复合整体。
文化指令说——校园文化是一套指导师生行为的文化指令。
启蒙说——校园文化是一种旨在对校园亚文化群体进行精神性现代启蒙的文化形态。
精英说——校园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超前于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以精英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形态。
活动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
除此之外,还有精神体系说、自创产物说、自创自享文化形态说、文化潮流说、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说、社会控制体系说等。
上述诸种校园文化观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些方面展示了校园文化的部分内涵,拓宽了对校园文化认识的视野。然而,综合论之,这些校园文化观大致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校园文化包含了校园生活的多种内容,既有物质的,又有制度和精神的;从事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学生,此外还有教师、干部、工人等;活动范围涉及教学、科研、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闲暇生活等;主要体现于一所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校风。其二,校园文化即指学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其主要内容是学生组织社团活动。
二、校园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和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总体性质特征。这就是说,一方面,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方式,它们以各种途径与方式融合、渗透、制约校园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将社会文化中对人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制度机构的约束,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有别于城市文化的纷杂、乡村文化的单纯和企业文化的功利。具体来说,校园文化的性质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意识上的教育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的场所,它必须根据社会进步的要求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教育性。而校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在教育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此,校园文化所建设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即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一根本要求,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方面,按照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好基本理论,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人格意识等来建构特定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它也是在校园的建筑与布局,师生教学、生活环境的安排与布置,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各种校园群体组织关系等方面形成的文化。
(二)严密的系统性和有序的开放性
校园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无论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文化氛围,还是传输正确思想、陶冶良好情操的思想道德文化氛围;无论是规范行为、统一意志的制度文化氛围,还是发展个性、培养情感的精神文化氛围等,都在各自的内部构成了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另外,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角度来说,这些不同的方面也是环环相扣、步步关联的,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统一的严密系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实际上,也只有按照这个系统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学校群体中每个人的“知、情、意、行”都得到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
说校园文化的系统性,并不意味着校园文化是封闭的,与社会文化相脱离。恰恰相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疑问地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这种开放性,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无限制开放,而应该根据我们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有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地实行开放。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现时的国情所决定的。
(三)内容的集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继承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这决定了校园文化内容具有集合性的特征。从纵向看,校园文化汇集着人类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今人文与自然科学精华。从横向看,校园文化融合着中与外、校园与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华: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文化;有注重人际关系、道德素养、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培养的道德文化;有旨在创建一个治学、授业、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学术争鸣、发展科学的科学文化;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出现的政治、文化、学术、艺术等方面社团组织的组织文化;有通过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艺术文化;有由各种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技形成的体育文化;有由各种严密的规章制度及其管理所形成的制度文化;有由特有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方面形成的设施文化等。简而言之,校园文化是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物质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与内容的丰富多彩相适应,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多样纷呈:从存在形式看,有物质形式,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校园环境,以及由各种印刷的、音响的和声像系统所组成的学校传播媒介;有制度形式,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模式,群体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时尚风俗,交际、交往方式等;有精神形式,即校风、学风、教风、领导作风等。从活动的时空形式看,有课堂文化形式和课外文化形式。课外文化是学校师生在课余开展的学习、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是课堂文化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课堂文化与课外文化的协调配合,共同形成健康的、良好的整体校园文化形式和氛围。从活动方式看,有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社团组织、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方面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文化要求,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
(四)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由以下因素所决定:一是学校具有与社会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接触的优越条件;二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处于较高文化层次,一般多表现为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勇于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开一代之新风;三是青少年学生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四是学科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科技发展、学术研究、社会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因此,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科技新闻、文化热点、生活理念、行为方式都快捷或理性或直观地在校园重现、展示、兴起和交换,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属于未来的,是中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这就要求学校在形成自己特定文化氛围的时候,必须具有超前性,即不仅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切内容、一切设施、一切途径和一切方法,都必须鲜明地突出现代社会的时代意义,并始终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努力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掌握现代社会拥有的最新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具有把握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内容的选择性和交流的辐射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它通过传授知识、发展科学而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这必然要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地继承,有选择地吸收,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相应的,就校园内部而言,人们通过知识的互通、思想的交换,使校园文明、校园文化层次得以提高和发展。然而,校园文化的开放并非是全盘吸收的,它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对社会文化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不断吸取自我所需的社会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内化、提炼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校园主体的内在需求。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选择呢?其主要途径有:通过培养目标选择文化,即把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作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并内化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上,寄托着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人类的理想和希望;通过课程和教材选择文化,即针对所要培养的人才提出的一般要求,转化为知识与技能的形态,把所选择的文化具体化为一门门学科,通过它们来实现培养目标;通过教师群体选择文化,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选择,即在思想品德、智能结构、业务水平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标准和要求,以保证课程和教材按计划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心智和技能;通过校园环境选择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立、校园活动的组织、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和各种设施的建立等方面,以此与课程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校园文化的选择性表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交流的,既受制于社会文化,又以鲜明的个性影响社会大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系统,形成辐射性特征。一方面,校园文化能够以居高临下之势,使历史的文化和现实的文化展现在校园内各种相互关联的文化活动之中,并由此进行改造,以新的风貌展现在整个社会大文化系统的敏感部位,以及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校园文化发生关联的亚文化系统面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每个有意无意地参与或关心校园文化建设的群体或个人。另一方面,校园文化能够及时地反映和创造当代社会最新文化成果。由此,校园文化形成了对整个社会文化的示范和“导航”作用。具体而言,一是为社会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精神食粮;二是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与模式;三是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建设输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四是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形成,把作为知识文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正是这样,奠定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基础,使校园文化能够立足于社会并且备受重视,蓬勃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和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信奉、实践的价值理念,也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内在源泉。学校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