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管理建设
管理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保障性工作,其重要任务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等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的,其原有规模很小。因此在学校升格并迅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上仍沿用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在进行办学,虽然许多学校认识到原来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要求,但苦于受原有思维模式和制度框架的束缚,加上前几年精力主要集中于规模扩张上,因此虽有不少高校在学校管理模式,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目前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管理粗细失当、运行机制失灵等突出问题,并凸显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产出效益差等现象。管理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面临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建设和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建设;二是内部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它们既是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关键,也是内涵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发展趋势是通过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确立,实现运行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财务管理实现两级预算与核算管理。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根据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梳理院级机关职能,理顺院系之间的关系,划分二级管理职责权限,重新设计权力架构,使各部门责、权、利统一。同时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决策机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集中在“质量、师资、管理、效益”八个字上,并具体体现为专业建设与管理建设。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规范实施,将改革最终落实到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上,其关键是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它包括专业带头人和一支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管理建设是为了解决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管理跟不上发展、经营高校能力不强,其关键是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与管理能力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并最终表现在能否有效确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上。能否顺利达成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转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管理效率、发展速度、办学质量、建设效益和长远的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认清形势,明确定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双重特色。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只有坚持教育的高等特性和突出教育的职业特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从发展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四个方面明确学校定位的内涵。
1.发展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是大专层次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既不应不顾条件盲目地追求升本,放弃自己培养社会生产一线急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鲜明特色,也不能有意无意地降低标准,把高职院校办成中职中专,缺少与高等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科技和知识含量,而应该集中精力,挖掘潜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做到自我约束,规范管理,形成特色,创办一流高等职业教育。
2.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应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培养目标有层次、类别、范围的限定。不同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相连,具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竞争力。
3.专业设置定位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对社会的适应与服务是通过专业设置来实现的。高职院校一般是按专业设置来开展教学、培养人才的,专业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学生今后的工作领域和当前的学习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目的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到学生就业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将专业设置定位为:专业口径宽窄并举,因地制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主动适应社会潜在需要,并预测和跟踪社会的未来需要,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4.服务方向定位
高职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各类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和教育基地。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有生命力,形成办学规模,办出特色,创出质量和效益,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创新办学机制,确保办学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办学条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来看,在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包揽全部办学经费的做法已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地位观,创新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拓宽社会性资金来源渠道,主动寻求校企合作等,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产学研合作特性。多年的实践探索也证明,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院校解决办学条件问题的理想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专业实力上,专业实力是学校竞争的基础。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紧盯住市场,盯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例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需要,开设老年人服务、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戒毒康复等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力,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观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质量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改革。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灵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又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努力构建有特色的、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采取笔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把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要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发展。总之,教学改革要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只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真正受到欢迎,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比较复杂,有不少人对高职院校教育还有这样或那样不正确的理解。因此,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观、高等职业质量观,摈弃传统的单纯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二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用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各学校的严重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抓好校内教师培养、培训,合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锻炼,依托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兼职,为教师获得“双师证”提供便利条件,注意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梯队,让他们在教学第一线挑重担;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兼职,对聘请的兼职教师可适当进行师范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发挥社会专业人才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等方面直接或潜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锋.赵玉林我国高职教育现行办学体制分析.2001年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杨朝晖.如何改进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J].商业时代,2007(9).
3.王明伦.发展“国有民办”高职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2(2).
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王留栓.影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6.田汉族,陈涛,崔德明.体制创新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35).
7.罗显克.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浅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
8.范启华,邱永渠,赖建辉.浅谈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职教论坛,2005(31).
9.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10.周石其,周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及其管理体制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11.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12.龙伟,曾芝梅.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邵阳学报,2005(5).
13.李桂华,赵鹏程,张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14.周昌顺.建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良性运行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2(6).
15.赵永,张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1999(12).
16.金爱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
17.唐晓文,王耀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18.贺生彪.观念创新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先导[J].中国职业教育,2001(4).
19.唐代清.高职教育要树立新观念.中国教育报,2001-11-26.
20.陶永生.建构高职教育管理创新的多元模块.科学与管理[J],2005,15(5).
21.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J],2005(12).
22.何效先.四川民办高职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研究.
23.聂彩林.四川民办高职教育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