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事非重复性任务的人是知识工作者
亚瑟·戴姆斯(Arthur Dahms)认为知识工作者就是从事非重复性任务的人。
5.将智力转化为产品的人是知识工作者
Wc·米勒(Wc Miller)认为知识工作者运用他们的智力将他们的观点转化为产品、服务或流程。
(三)知识工作者的一般定义
有学者将知识工作者总结为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自身必须具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二是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活动;三是以知识工作为职业,为实现企业(或组织)知识资本增值为目的。”结合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对知识工作者的定义做一个总结:知识工作者是指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并将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人。
这一定义有如下包容性:其一,基于知识社会的社会环境,相对于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能够包容所有员工都是知识工作者的主张;其二,能够包容以知识工作为职业、具有从事只是工作的特定行为和将智力转化为产品的主张,这三点实际上是对知识工作者职业状态的说明;其三,能够包容自我鉴别和意识或创新的特征,也能够包容从事为重复性任务的观点,这实际上是对知识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说明。
二、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知识社会是一个知识占主导资源作用的社会。知识这种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是可以复制和共享的,知识社会的形成正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知识在社会成员中的传播和使用为特征的,这推动了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其中,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的发展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一)现代科技的发展促使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D.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认为,可以用科学杂志和学术论文作为知识量的指标来描述科学发展的规律。他指出,科学是按指数增长的。他根据数据统计得出结论:知识增长量是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比例关系,即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增加1.7倍。从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来看,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长1倍,20世纪80年代每6~7年增长1倍,现在是1~1.5年增长1倍。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从而促使知识工作者的崛起。传统产业是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这一格局。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高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技术。比如,现代控制技术广泛运用数控机床和自动线生产,使生产走向综合自动化、全程自动化。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品,而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把这些投入到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
职业结构的变化也和工业部门的变化关系紧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改造了原有的工业部门,而且建立起了一批新的产业部门。例如,在高分子化学和现代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化学工业和新型材料工业;在固体物理学和微电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半导体工业;在控制论、现代数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计算机工业;在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学、自动控制技术和新型材料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航天工业;在核物理学、核化学和核能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原子能工业;在光子学、激光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光子工业。这些产业的升级和新产业的兴起,标志着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也导致知识工作者的迅速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科技分化的加剧,分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又出现综合的趋势,从而形成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与分化共存的局面,这一局面使得现代职业和职业活动的发展也呈现出综合与分化共存的局面。
职业活动方式是体现于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方法与形式,职业活动方式的变化有纵向上的变化和横向上的变化两种。纵向上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职业活动方式的改变,横向上体现为不同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变化而使职业活动方式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职业活动方式在纵向上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现代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不同职业之间的联系,在职业活动方式上表现为不同职业的职业劳动者的联合作业。一方面,随着分工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活动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代职业活动的复杂化,使得不同行业的职业劳动者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许多的职业活动需要不同行业的职业劳动者共同参与,使职业活动走向联合或合作。例如,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不仅需要科学考察的专家,还需要配备医生、护士、司机、向导、摄影师,甚至包括烹调师和地理学家,同时还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职业活动的联合使不同职业的职业活动主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形成一个整体。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促使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
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全面发展,为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由于卫星传送等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创造出了知识来源和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使得以宽带网为载体的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引进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2.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了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知识产业的发展要求一线劳动者不仅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从而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普及中等教育。1987年PECD成员国中等教育入学率为94%和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普遍加大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短期高等教育的规模。例如,美国两年制社区学院的数量从1920年的52所发展到1980年的1231所,1988年则达到1338所,占全美高等学校总数的39.2%。原联邦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高等专科学校,到1986年发展到122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50%,全国工业界70%的工程师毕业于这种学校。中国1980年开始试办职业性短期高等学校,到2003年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已达908所,另有612所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同时,高等教育也随着知识社会的形成而发展迅速。以1971年美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分界线,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大体要经历五六十年,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70~1990年),1970年瑞典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4%,法国为17%。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几年内,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招收30%左右的适龄青年入学。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适龄青年入学率提高到50%左右,接近普及型入学水平。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成为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的15年间,世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在校学生规模从4026.74万增长到6824.56万,增加69.56%。第二阶段(1991~2004年),《高等教育的框架(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前言中提出英国200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在1979年,英国青年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为8∶1,今天,已提高到5∶1”,“我们正在走向2000年,我们的目标是达到每三个人中,便有一个受到高等教育”。1995年,世界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已有47个。全世界有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9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到1997年全世界共有11个国家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美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人数从1979年的49%提高到2000年的70%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04年世界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3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63.96亿的2.03%。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8%提高到24%,其中有3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最高的韩国达到87%。20世纪70年代,仅有美国一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而到2000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50%以上的国家已经达到27个。2003年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有33个国家或地区,2004年有36个国家或地区。第三阶段(2005~2020年),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将达到50%以上。拉美国家中墨西哥、巴西、智利等将率先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国家。在亚洲,继韩国之后,日本在2005年后实现了普及化,新加坡、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国家紧随其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摘要2006》统计,到2004年除有36个国家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外,其他国家约在5~10年左右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是知识工作者崛起的主要原因。
(三)现代职业的发展促使知识工作者的崛起
与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相一致的是现代职业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职业的发展是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正如马克思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正是现代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需要,促进了现代科技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下面我们对现代职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知识工作者的崛起的作用做一个了解。
1.现代职业种类迅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