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管理的基本形态,而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这样一种转型认为是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的转变,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性的转变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转变,而正是这种转变,使具有高科学化水平和高人性化水平的服务型领导方式从管理思想走向管理实践,成为主流的管理方式。
知识社会及其特点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几乎所有思想家都认为:我们的社会正从或即将从工业社会转向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但是,对于这个正在形成的或即将形成的社会,思想家之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正如托夫勒所说,“有人说这是一个隐约可见的空间时代,信息时代,电子时代,或者是环球一村。Z.布热津斯基说,我们面临着一个‘电子技术时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称它为‘后工业社会’。苏联未来学家说这是‘科学技术革命’(简称S.T.R.)。我自己曾把它描写成一个‘超工业社会’。但是,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命题是合适的。”
思想家之间存在分歧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这一分歧反映了新社会的复杂性,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新的社会会比现在或过去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要复杂,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理解总是难于达成一致。其次,新社会的到来具有不确定性,甚至,我们无法找到像瓦特的蒸汽机或电子计算机这样的标志性发明来划分和确认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因为创新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是日常的工作,正如德鲁克所主张的那样,“所有机构的经理都要在他们自己的工作中以及在他们的组织的工作中,让创新和创业成为一种常规的、持续不断的日常活动,成为一种实践。”这种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思想分歧的产生。再次,思想家之间关注领域的不同也造成了对新社会的理解不同。
但是,不同的思想都有其合理性,我们必须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考察,以便对新的社会形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一、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
丹尼尔·贝尔围绕工业社会把社会分成三种类型: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指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工业社会则用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它的关键资源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
第一,服务经济兴起。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发达国家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因此,后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第二,技术阶层迅速崛起。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以美国为例,在1956年,美国白领职员总数才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总数。此后两者的比例不断扩大,到1970年已经超过5∶4。而变化最大的是专业和技术职员的增长,这部分职员的增长率是从业人员总数增长率的两倍。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两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三倍。
第三,理论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社会;这样也就形成了必须从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新型结构。知识对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需的。但在后工业社会中,知识本身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
现代社会都依赖于创新和对变革实行社会控制。实施社会控制,使社会产生了计划和预测的需要。正是由于人们对创新的性质看法有了这个变化,才使理论知识变得无比重要。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
第四,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根据新的技术预测模式,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掌握进行社会变革的新手段,这就是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当社会依赖技术和创新的程度越高,社会体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随之增加。但是,新的预测方法和计划规划技术的产生,有可能开创经济史上的新阶段,即预先自觉地规划技术变革,从而减少未来经济的不定因素。
第五,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18世纪和19世纪的科学家们所处理的问题大多是双变量或三变量、四变量问题。而科学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对大量变元的整序,例如,统计力学中的分子运动,保险业捐算表中的平均寿命,人口遗传学中的遗传分布,等等。社会科学中还有“一般人”问题——智力分布、社会流动率,等等。
二、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信息社会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再创公司》《2000年大趋势》《亚洲大趋势》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形成了较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奈斯比特把人类社会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阶段,目前“虽然我们还是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信息社会开始于1956年和1957年。
第二,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而不是资本,知识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知识已经成为首要的产业,这种产业为经济提供必要的和重要的生产资源。“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就是我们经济的推动力。”作者认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更快地进入信息社会,目前电子计算机已渗入整个世界的工作,历史上没有一种技术在工作场所有过这样大的应用范围。在高技术的信息社会中,人们是利用脑力,而不是像工业时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因此最艰巨的挑战还在于人的训练。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教育,而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知识,已成为当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成果。
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快。奈斯比特认为,当前一大趋势是从过去各国的一国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正在形成全球的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在一个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发达国家必须与第三世界进行交往。过去,只是出于道义的原因时,北方才考虑到穷邻国。现在依然如此。不过还有一个可能是更有力的理由,那就是为了北方(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奈斯比特进一步指出:“只有第三世界发展了,北方的市场才有保证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援助不是施舍,而是投资,它尤其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速。
第四,在科技发展中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奈斯比特强调了在信息社会中,现代高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影响,必须注意使人的情感发展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他说道:“高技术和深厚感情是我用来描述我们是怎样对技术作出反应的一个公式。事情是这样的,每当社会采用新技术,就必须有人的平衡的反应——那就是深厚感情,不然的话,这种新技术会受排斥。高技术越多,深厚感情越深。”实际上,科技人性化发展的趋势只是人类社会朝着人性化发展的一个体现,人类的管理活动也同科技活动一样,是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的。
第五,人们更加关注未来、关注长期发展。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农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过去;在工业社会,人们关注的是现在;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将更加关注未来。信息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社会,人们要学会正确地分析信息以应对挑战,适应未来。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必须有长期的战略,“战略计划已成为许多企业、特别是在产品行销全球的公司的热门话题”。作者指出,“目前全世界都对美国的企业管理进行着从未有过的批评,大部分批评是针对美国企业管理人员的短期观念。”日本管理人员正相反,他们不顾短期成本,只追求长期的战略,这恰恰是日本成功的奥秘之一。
第六,社会民主形式发生深刻转变。民主形式从代议制民主转变为参与制民主。奈斯比特认为,“参与制民主的指导原则是:人民必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过程。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或遵守这种观念,参与制民主已经渗入我们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政府和企业将受到的影响最大。”奈斯比特清楚地认识到新的民主制度不仅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正如我们现在要求政府中发挥新的参与作用一样,我们对企业也提出同样的要求。”并且,要充分关注“工人的权利和工人参加管理”。
第七,社会等级制结构发展为网络状结构。奈斯比特总结当前社会变革的一个方向就是“砸碎金字塔(等级制结构)”,因为“等级制结构不能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彼此交谈,这就是网络状结构的开端。”“网络结构提供官僚机构决不能提供的东西——横向联系。”正因如此,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朝着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发展,在这种模式中,“要得到报酬只要赋予别人以权力,不必爬到别人上面。”
三、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第三次浪潮社会
阿尔文·托夫勒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托夫勒揭示了以公司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将担负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因为随着第三次浪潮而来的,是日益要求一种新型的机构——大公司不再只管赚钱和生产商品,而同时要对解决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道德标准,政治影响,种族歧视,两性地位和社会问题等问题负责。”
第三次浪潮社会高度的复杂性是第二次浪潮社会所无法相提并论的,这种复杂性更多的不是体现在组织规模上而是体现在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上,即托夫勒所说的“分众”的社会而不是大众的社会,“第二次浪潮创造出了大众社会,这个批量生产乃是互为表里。批量生产几乎可以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但对于第三次浪潮中以脑力为基础的经济而言,这已是过失的模式。非批量生产,亦即针对特定对象的短周期生产,是生产的新制胜要诀。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大众营销也被市场细分及‘小众营销’所取代。旧工业时代的庞然大物不堪自身的重量而垮掉,行将步向毁灭。批量生产的工业部门,其工会日益萎缩。大众媒体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分众化,而由于新频道的暴增,大型电视公司跟着缩小。家庭制度也同样变得分众化,一度是现代化标准的核心家庭变成了少数,相对增加的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无子女家庭及独身者。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结构都在改变,第二次浪潮的同质性社会被第三次浪潮的多样性社会所取代。大众化被分众化所取代。”
尽管托夫勒使用“第三次浪潮”来表征新的社会形态,但在很大程度上托夫勒认为新的社会是知识社会并强调了知识在新社会形态中的极端重要性,除去托夫勒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化的理解不论,他对于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理念、信息、艺术、文化、法律、理论等不可见的心智产物,都视为是‘上层结构’的一部分,其下则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两者间虽有一种互动反馈存在,但他们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非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抱持不同观点的人,都被打为‘唯心主义’,这经常是极其危险的一个标签。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硬件总是比软件更重要。电脑革命让大家明白,事实上正好相反。真要说哪个更重要的话,也是知识在推动经济,而不是经济在推动知识。”
四、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知识社会
德鲁克特别强调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但对于新社会形态的界定,德鲁克本人也有多种提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后资本主义社会、下一个社会和知识社会,但无论是哪种提法,德鲁克都强调创新、实践和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认为,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和“下一个社会”都可认为是知识社会的另一种表述,如他本人指出:“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