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修行悟道,是修福分悟人生真谛。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修得福分的意思。悟道,是领悟佛理、洞悉人生真谛的意思。以佛心对待万事万物,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以禅心看待生活,即使是小事,也能从中顿悟真理。对于我们来说,心中有佛,已然成佛。
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是因为不承认自己是佛祖
佛陀格言
佛无处不在,佛祖即是众生。
南阳慧中国师有个侍者,30多年来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慧中国师想回报他,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中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喊道:“侍者!”
侍者又像第一次那样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慧中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慧中国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中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你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中国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是你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你,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中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为什么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呢?其实,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哲理与智慧
很多人只知道依附、服从别人,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存在,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不要看轻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去实现这些价值,这样才不枉来世上一回。
佛林百科
什么是禅
禅,来自梵语“禅那”,意为打坐顿悟,启迪智慧。禅,诞生于佛祖的“拈花一笑”,经达摩带入中国,传至六祖慧能,“中国禅宗”也应运而生。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禅,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能够忍受住苦难的煎熬,才能修成正果
佛陀格言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所以,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佛陀曾给弟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佛陀化身为一只大龟王,来统领深蓝海中所有的水族。它每天在鱼、蛤蜊以及蓝蓝的海鲸之间游来游去,除了帮它们解决问题外,还希望它们事事如意。所以,一切的水族众生,都在它的王国里,过着既快乐又祥和的生活。
有一天它爬到沙滩上小睡片刻。可是它实在太大了,大得好像一片陆地一样,所以这一睡,竟然睡了一千年的时间。
有时,小雨会滴在大龟王的背上,嘀嗒!嘀嗒!雨滴流进了它巨大龟壳的缝隙中,形成了亮晶晶的河流和湖泊,可是大龟王还是没有感觉地沉睡着;有时,风把细沙吹到大龟王的背上,呼咻!呼咻!沙粒堆在一起,形成了山岭和峡谷,可是大龟王还是沉睡着;有时,飞鸟衔落的小种子掉到大龟王的背上,种子在龟背上发了芽,长出花草树木来,可是大龟王还是沉睡着。
白天,阳光温暖了大龟王;夜晚,月亮映照着它。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春、夏、秋、冬四季轮流拥抱着大龟王,动物们也来住在它的背上,度过了四季,并且数量一天天地增加。
有一天,一位无法分辨土地和龟背的小女孩,在山谷间漫游,采了一些野花。第二天,她带着家人又来了,她的父亲说:“这是一片可以建造家园的好土地,我们不但可以在这儿种稻,还可以从海里采盐呢!”可是大龟王还是沉睡着。
过了一年,另一个家庭又搬进小山,接着,其他的家庭也陆续地搬来了。这时,马路被造起来了,商人也来设立商店。有一位王子甚至建立了一座宫殿!可是大龟王还是沉睡着。
人们在马路上开车骑马,车辙深深地切进了龟壳内;他们的城市重重地压在它的背上;人们的嘈杂声,如捶鼓般地传入了它的耳朵;他们所点燃的大火,更是烧透了它的壳!
终于有一天,大龟王从烧灼的痛苦中醒来了,它想要凉快一下,就开始往海里爬。但是它没听到人们哭喊着:“地震!地震!”也没看到人们正在四处狂奔。
当大龟王回到海里时,它将自己浸在冷水中,以解除痛苦;而它背上的居民一看到水涨到身边,都尖叫起来:“洪水!洪水!我们快淹死了!”
这一次,大龟王总算知道有人住在它的背上了。为了不给人们带来痛苦,它又爬回到海滩上。另一个一千年又过去了,它还是任由大火灼烧着它,任由城市隆隆的声音震动着它。白天它的泪水往体内吞着,晚上它则让泪水静静地流下来。它的痛苦是如此的巨大,可是它的泪水却如此的无声无息,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它的牺牲。
最后,大龟王决定它必须回到海里去,所以慢慢地抬起头来对人们说:“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们的。你们看!我是一只巨大的乌龟,可是你们却住在我的背壳上。现在我必须回到水里,否则我会死的。”
这时,人们一个接一个收拾他们的财物,然后搬到岸上。当背上的建筑物、家园、宫殿被除去后,大龟王也感到舒服了。人们在陆地上建立了新的村落和城市,就如同以前一样地过日子。大龟王的慈悲,令大家都非常感激,人们礼拜它说:“数千年来,你让我们在你的背上建立我们的世界,现在还救了我们的生命,你真是一位王者呀!将来一定会成佛的!”
接着鸟儿也来到它的上空飞翔,将香花挂在它的颈子上;猴子们用了药草来帮它敷愈伤口;大象们竖起长鼻子,奏着甜美的音乐,来抚慰它的耳朵;人们则拿着孔雀的羽毛扫除了它背上的沙。最后,大龟王又回到海里。
讲完了这个故事后,佛陀就说:“我就是那只大龟王,那些住在我背上的人,后来就变成我的弟子。”
哲理与智慧
苦难是一种财富,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那些能善待苦难、忍受苦难、超越苦难的人,最终成为了人们羡慕的成功者。真正能激人奋进的不是幸福,而是苦难。大多数艺术大师也都是在体验苦难的过程中,才抵达自己的艺术天堂的。一个人能够忍受住苦难的煎熬,才能修成正果。
禅机妙语
有一个寺院,佛像装点得太好了,珠光宝气。
一个小孩在寺院的大殿,当着住持,对着大佛撒尿。
住持惊讶,连忙阻止:“你这个孩子,不是造下地狱的因吗?”
孩子却说:“师傅啊师傅,十方都有诸佛,我往哪里撒不撒在佛的身上啊?”
这句话一说,住持大和尚马上深深给孩子鞠躬顶礼。
后来这个住持和尚跟别人说:“这个孩子不是一般人,是度我来了。”
总想成佛的人,反而成不了佛
佛陀格言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哲理与智慧
佛说:“人生来就是苦的,苦的根源就在于人有太多的欲望。要消灭痛苦,就要先消灭欲望。”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太多。总有成佛欲望的人,是成不了佛的。只有战胜欲望的人,才能祛除烦恼和痛苦,也才能成佛。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佛,他已然成佛
佛陀格言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一日,佛祖化身为一高僧,下得界来,准备度有缘之人。弟子阿难随行。
这日,来到一小镇,正逢大善人王老财在赈灾施粥,佛祖便上前化缘。王老财见有高僧到来,大为高兴。把佛祖让进客厅,奉上香茗。厅内正中,供奉着财神。内堂,隐约见供奉着佛祖。梵音袅袅,木鱼声声声入耳。
王大善人道:“吾皈依我佛,以善入怀,心怀天下百姓。高僧今日到来,不妨在府上多住几日,好聆听教侮。直面佛音。”
佛祖道:“一杯茶,一口饭足矣,岂能再加打扰。”
王大善人真是非常乐善好施,恳切地说道:“如此,请带上纹银百两,以助修庙之资,如何?”
佛祖没有言语,只管外行。阿难收下白银,急忙跟上佛祖说道:“世尊,王大善人诚信佛教,又乐善好施,应是可度之人吧。”佛祖听了,未置可否。
又过了几天,他们来到一个小村子。佛祖在树下小憩,阿难前去化缘。阿难走了很久,居然没化到一粒米。再走,发现林边有一小草棚,棚外有一老妪衣衫褴褛,奄奄一息,正晒着太阳。看样子已有几天没吃东西了。
阿难正思量着是否上前,突闻远处有人大喊着跑来:“娘、娘,我们有东西吃了。”
只见一个衣衫破旧的年轻人,捧着个破瓦罐跌跌撞撞地跑来。阿难看见,瓦罐里是一些米汤。
化缘随缘,有缘即化。故阿难上前:“大娘,可否给我们一些吃的么?”
年轻人面有难色地愣了愣神,还是转身去喂母亲喝米汤,“来,娘,您喝汤。”然而,老妪却说道:“山儿,既有人化缘,就给他们一点吧,怎么可以怠慢客人呢?”
“娘……”山儿眼红,“您都两天没吃东西了,儿不孝,让您饿着了,您喝着,我的一份留给他们吧。”
“山儿,你还有留着吗?”
“没有,娘。但儿知道,娘必不肯全喝完,会给山儿留下一半的,所以……”
“哦,为娘知道了,山儿,你就先倒一半给客人吧,不能让客人等着啊!”
“娘!”山儿不忍,但还是听从娘的话,朝阿难的钵盂中倒了半罐。
阿难接着这半罐米汤,却感觉重似千均。不知什么时候,佛祖已经站在阿难的身后,微微地点了点头。
行走之间,阿难又问佛祖:“佛祖,如此善良之人,可度吗?”佛祖不言,依然只管前行。
这日,佛祖和阿难来到另外一小村落。发觉这里民风淳朴,夜不闭户,人与人之间皆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虽然穷困,但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很满足,很幸福。
佛祖问阿难:“你还记得一个月前文殊菩萨说过的一件事么?”
阿难说记得,记得文殊菩萨说,他经过一个村落,发现这个地方民风不良,盗匪众多,人们无心向善,日子过得很不安宁。
佛祖说:“你知道菩萨说的村落是哪里吗?”阿难说:“不知道。”
佛祖说:“喏!就在眼前。”佛祖接着为阿难解释了事情的缘由:
“这里的民风淳朴要归功于一个善良的婆婆。三十年前她来到这里定居,婆婆是一个善良的人,定居下来后,用自己弱小的力量建了一间很小的庙堂,通过努力又有了一尊泥塑的佛像。婆婆每天烧香念佛,日出行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求回报。人心本善,人们发现,佛祖带给善良婆婆一棵善心,而有了善心,人们就有了好的回报。三十年,人们逐渐地变得善良友好,懂得互敬互助。民风终于好转。”
佛祖微笑着朝阿难点了点头:“知道谁是可度之人了么?”
阿难回答道:“弟子明白了。王大善人,以善行世、济人,求财得财;而山儿和他母亲,孝感于天,善行于世,下半辈子必衣食无忧。”
佛祖再问:“而那个善良的婆婆呢?”“弟子还不是完全明白,敬听佛祖金言。”阿难直言。
佛祖答道:“泥塑的佛,佛本无心,佛在善良婆婆的心中,善良的婆婆即是一棵佛心啊!有佛心者,即可度之人。要知道,心中有佛即是佛啊!”
阿难感言,顿悟。
哲理与智慧
心中有佛即是佛,心地光明,则无处不光明。正如一句谚语:心中有阳光的人,才能播撒阳光。人间至乐之境,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心中有佛,则佛已至。
佛林百科
《六祖坛经》
六祖惠能,俗姓卢,23岁辞母赴湖北黄梅参拜五祖学佛,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偈被五祖赏识并密传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师,其语录成为流传后世的《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唯一一部称为“经”的典籍。《六祖坛经》记载了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分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