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林百科
《妙法莲花经》
《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十分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该经经名的意思是“像白莲花一样的正确说教”,故经名被翻译为《妙法莲花经》。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在中国汉地流传甚广。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
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
佛陀格言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爱讲故事的小和尚。这个小和尚对自己的头脑、学问、智慧是比较自信的,认为自己要比别人聪明那么一点点。聪明人跟聪明人交流会觉得对方都能很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而且那确实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遇到一些学识浅薄、思维混乱、说话缠夹不清的师兄师弟们,每每他都会气急败坏,大发脾气,常常把一句:“你怎么还不明白?你猪脑袋啊!”挂在嘴边。师父为此批评了他很多次,他嘴上承认错误,但遇到类似情况,还仍然忍不住要发脾气。可是有一天,一次上山打柴的经历让他改变了看法。
这一天他的心情很好,柴也打得特别多。回去的路上他觉得有些累了,就放下柴担到溪水边喝点水,洗一把脸。这时碰到了小和尚的老朋友——小猴子。小猴子经常来这边玩,也经常碰到上山打柴的小和尚。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小和尚洗完想要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他也确实是很累了,于是就指着柴担,示意让小猴子替他去拿汗巾。
小猴子跑过去,从柴担上抽了一支木柴,给小和尚拿了过来。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让小猴子去拿,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说着:“汗巾,汗巾。”小猴子又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过去,正好丢到汗巾上,然后指给小猴子:“看到了吧?拿那个汗巾。”小猴子再去,拿回来的还是木柴,而且还是一幅得意洋洋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看,我多能干!”看着小猴子一幅志得意满的样子,小和尚笑得前仰后合。
回来以后,小和尚把这件有趣的事告诉了方丈。于是方丈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小猴子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小和尚一愣,回答说:“小猴子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猴子,可师弟他们是人,他们不应该听不懂我说的道理。”
方丈说:“应该?什么又叫做应该呢?首先每个人天生的悟性不同,悟性好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的,后天所处的环境又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人,并不是他的功劳;出生在走卒屠户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环境一样的,能遇到的师父又不一样。遇到一灯和尚的,未必是他的功劳;遇到酒肉和尚的,未必是他的过错。人与人有这样大的差异,你凭什么就能说谁‘应该能’怎么样呢?”
小和尚听到这里,低头不说话了。方丈接着说:“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无常。今天他比你差,你可以看不起他,明天他若比你强了呢?那时候他再来看不起你,你心里感受却又如何?”
小和尚惭愧地说:“师父,我知道我的错了。”方丈却摇头道:“不,其实你最大的错,却并不在于此。”小和尚睁大了双眼问:“那我的错在哪里呢?”
方丈说:“错在你没有学着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小和尚忽然觉得,自己似乎就要领会到一些什么东西了,于是连忙磕头说:“我佛慈悲,求师父教我!”
方丈微笑道:“你仔细想一想,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为什么你对师弟就会发怒,对小猴子就会开怀大笑?他们是相同的,而变化的是你自己。所以问题并不出在他们身上,而出在你身上。你不对小猴子发怒,是因为你是人,他是猴,你比他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就可以包容他的错误。而你师弟他们是人,你也是人,你的智慧跟他们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师弟们的错误,他会发怒吗?他当然不会,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
最后方丈语重心长的对小和尚说:“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试着用佛的眼光去观察世人,用佛的慈悲去怜悯世人,用佛的智慧去包容世人。”
哲理与智慧
待人待事都要有宽容和悲悯之心。世上的人和事物都有感情,只要用眼去看都是可以看见的,只要用心都是可以交流的。用佛的眼睛去看,用佛的心去想,则事事明了。
名利都是过眼云烟,宽厚仁爱方为智者
佛陀格言
对众生充满慈爱,是在积善德。
华智仁波切在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离开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了那个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
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华智,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他来到上师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还真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我肯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哪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哲理与智慧
真正的智者,会看透世间的虚幻,无论什么在环境中,都能拥有一份平静而祥和的心境,所以就没有得失的烦恼。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纷争恩怨也能一笑了之。
别和自己过不去,更不要囚禁了自己
佛陀格言
整天活在抱怨和诅咒中的人,和身在地狱没什么两样。
一个年轻人在他25岁时被他人陷害,致使他在牢房里呆了10年,后来冤案终于告破,他也得以走出监狱。
出狱后,他开始日复一日的反复控诉着,咒骂着:“我真不幸啊,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我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唯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星点灿烂的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75岁那年,就在这样终日咒骂中,他终于卧床不起。
弥留之际,佛祖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在你临终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佛祖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还有不惩罚恶人的佛祖……”
佛祖问:“你因受冤屈在监狱呆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
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佛祖。
佛祖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你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只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哲理与智慧
许多事情或许让我们感到然愤恨难平,不断抱怨,但这也在不断地折磨着我们。这等于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等于是自己囚禁了自己。不要再和自己过不去了,何必为难自己呢?宽恕别人,给自己松绑吧!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个获得自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