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要快乐,先要有颗快乐的心。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感知不到快乐的存在。其实,一个人只要有颗快乐的心,快乐就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在身边,就在转身处,就在心中——心中有快乐,处处即是乐土。
努力让别人快乐,自己自然也就会快乐
佛陀格言
自己一个人快乐只是小快乐,让别人快乐起来才是大快乐。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禅师。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一生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禅师说:这很简单,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禅师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禅师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禅师哈哈大笑:很好,很好。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禅师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他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哲理与智慧
每个人都想快乐地度过一生,然而这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乐于助人;尊重每一个人;善待自己。那么,就可以一生快乐。
佛林百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经》。色、色相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存在的状态等。比如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我们得见到这个人或和这人通话,或要看到关于这人的消息。我们凡尘中的人得通过信息才能了解东西,这个“信息”即是“色”。空、空相是指佛无须通过这些色、色相(信息)才能了解到一个人或物,因为佛已经修到一定境界了,知因即可知果,什么样因就必然有什么的果。所以,佛看事物不是通过“色相”来看。所以,色对佛来说就是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快乐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身边
佛陀格言
你到处寻找快乐反而很难找到。其实,快乐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
从前,有一位财主,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快乐是何物。他看自己家的长工,整天乐呵呵的,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财主决定请教惠虚禅师快乐是何物。
当他眉头紧锁的来到禅院的时候,院里有一只野猫愁眉苦脸,懒洋洋的走过,恰逢一只小猫在快乐地转着,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财主叹了口气问惠虚禅师:“你说它累不累呀,干什么咬自己的尾巴呢?”惠虚禅师笑着说:“你看它这样多快乐呀!其实,要想要咬着自己的尾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这个过程你看它有多快乐呀!人又何尝不是呢?人也是需要生活在快乐中的。有快乐就有希望,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希望都没有的话,快乐怕是谈不上了,恐怕他连‘快乐’这个词都不敢去想。正是因为有了希望,看透了人生,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会抱着那份希望勇敢坚强地活下去;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人才会在希望中找到快乐的方向呀!”
财主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快乐一直就在自己身边,需要的是一双发现快乐的慧眼和一颗慧心。
哲理与智慧
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但有的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是决定欢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快乐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拥有美好的回忆,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
佛陀格言
一个有快乐之心的人,即使是一段回忆,也会成为一种永恒的快乐。
一个商人经常路过一条小路,一个樵夫也经常在路边砍柴。
商人拥有长长的驼队,忙于贩卖,每次都能赚很多钱。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一天下来,仅够糊口而已。
然而,商人整天愁眉苦脸,他不快乐。樵夫每天歌声不断,笑声朗朗,他很幸福。
一天,商人又与樵夫相遇,他们同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
“唉!”商人叹道,“我真不明白,小伙子,你穷得丁当响,怎么那么快乐呢?你是否有一个无价之宝藏而不露呢?”
“哈哈!”樵夫笑道,“我也不明白,您拥有那么多财富,不用为下顿吃什么发愁,为什么不快乐呢?”
“唉!”商人说,“虽然我是那样的富有,但我的一家人总是为了钱财吵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想到为我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真情实意。当然,我一回到家他们就会喜笑颜开,可是我始终弄不明白,他们是对着钱笑还是对着我笑。我虽家财万贯,但我却常常感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能快乐吗?”
“哦,原来如此!”樵夫道,“我虽然一无所有,但我时时感觉到我拥有永恒的幸福,所以我经常乐不可支。”
“是么?那么你家里——定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商人问。
“没有,我是个快乐的光棍汉。”樵夫道。
“那么,你一定有一个不久就可迎娶进门的未婚妻。”商人肯定地说。
“没有,我从来没有过什么未婚妻。”
“那么,你一定有一件使自己快乐的宝物?”
“假如你要称它为宝物的话,也可以。那是一位美丽的姑娘送给我的。”樵夫说。
“哦?”商人惊奇了,“是一件什么样永恒的宝物,令你如此幸福呢?一件金光闪闪的定情物?一个甜蜜的吻?还是……”
“这个美丽的姑娘从来没有同我说过一句话,每次在村里与我相遇,她总是匆匆而过。三年前,她就要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了。就在她临走之前,上车的时候,她……”樵夫沉浸在幸福之中了。
“她怎么样?”商人急切地问。
“她向我投来了含情脉脉的一瞥!”樵夫继续道,“这一瞬间的目光,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我幸福一生了。我已经把它珍藏在我的心中,它成了我瞬间的永恒。”
商人看着幸福无比的樵夫,心想:“真正的富翁应该是他,我才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
哲理与智慧
无论有多么多的金钱和多么高的地位,也不一定会快乐和幸福。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和金钱、地位等没有多大关系,它只跟一个人对于快乐和幸福的理解有关――即便是一个瞬间的美好的回忆,也会成为一个人快乐和幸福的理由。
禅机妙语
一天,禅师说:“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便有人问道:“不知道佛是哪家的烦恼?”
禅师说:“佛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僧人又问:“怎么才能避开烦恼?”
禅师反问道:“为什么要避开?”
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会有快乐可言
佛陀格言
快乐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用心去感受,快乐就无处不在。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生活得不快乐,于是他向禅师请教快乐之道,禅师对他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庄周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妍斗奇,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间,庄周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过了很长时间后,庄周终于幡然省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故事讲完后,禅师对小和尚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担忧的呢?”
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后,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哲理与智慧
快乐是一种心态,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缺少发现快乐的眼光。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只要善于发现,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能得到到快乐。
别让自寻的烦恼,束缚了自己的心灵
佛陀格言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从前,有一个少年有很多烦恼,他四处寻找解脱之法。
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片绿草之上,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烦恼少年走上前去询问:“你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解脱烦恼?嘻嘻!你学我吧,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就都没有了。”牧童说。
烦恼少年试了试,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走啊走,不知不觉来到一条河边。岸上垂柳成阴,一位老翁坐在柳阴下,手持一根钓竿,正在垂钓。他神情怡然,自得其乐。
烦恼少年走上前询问:“请问老翁,您能赐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老翁抬头看了一眼面前忧郁的少年,慢声说道:“来吧,孩子,跟我一起钓鱼,保管你没有烦恼。”
烦恼少年试了试,还是不灵。
于是,他又继续寻找。不久,他遇到一位在路边石板上独自下棋的老人。
烦恼少年上前请教解脱之法。
“噢,可怜的孩子,你继续向前走吧,前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洞,洞内有一个高僧,他会教给你解脱之法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独自下着棋。
烦恼少年谢过下棋老者,继续向前走。
到了那个山洞,少年果然见一位长髯老者独坐其中。
烦恼少年深深鞠了一个躬,向高僧说明自己的来意。
高僧微笑着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对对对!恳请前辈不吝赐教,指点迷津。”烦恼少年说。
高僧笑着说道:“请回答我的提问。”
“前辈请讲。”
“有谁捆住你了吗?”老人问。
“……没有。”烦恼少年先是愕然,而后回答。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又谈何解脱呢?”
烦恼少年先是一愣,继而顿悟:“噢!是呀,又没有任何人捆绑我,我又何须寻求解脱?原来,我心中的烦恼是自找的,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呀!”
哲理与智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己设想的,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烦恼就像是天空上的一片乌云,如果我们的心中是一片万里晴空,那么烦恼就不会对我们有丝毫的影响。不要为明天的未知而烦恼,也不要为昨日的已知而烦恼,解除精神上的束缚,释放自己,才能拥有快乐。
佛林百科
佛教徒的分类
从教徒成分上看,佛教基本由出家的僧人和在家的居士两部分组成。僧人中的男性称作“比丘”,俗称“和尚”;女性称作“比丘尼”,俗称“尼姑”;比丘和比丘尼合称出家二众。居士中的男性称作“优婆塞”,女性称作“优婆夷”,合称在家二众。出家的二众与在家二众成为佛教的四众弟子。在家信仰佛教和离家修行佛法,各要经过一定的手续。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文化等的不同,佛教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出家修佛和在家皈依的程序,但从衣着、要求等方面看,各地都有一些使僧人和居士有所分别的制度。
人之所以会不快乐,往往是因为不知足
佛陀格言
不知足,就不会有快乐,有的只是痛苦。不知足是一种罪。
很久以前,有个山民靠打柴为生,他长年累月地辛苦劳作,仍改变不了贫困的局面。他自己也不记得曾在佛前烧了多少柱高香,祈求佛祖降临好运,帮他出苦海。
佛祖果然慈悲,有一天,山民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个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间他便过上了他从前做梦都无法梦到的生活,又是买房又是置地。而他的宾朋亲友一时间竟多出十几倍,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他祝贺。
可是这个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却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没有一点快乐的感觉。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不能偷个精光,看你愁得像个丧气鬼!”他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于是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理解我的愁事呢?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啊!”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很懊恼地用双手抱住了头,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
过了一会儿,这个山民终于说了:“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十七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啊!”——这才是他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哲理与智慧
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会不快乐,往往是因为不知足。一个人能否快乐以及快乐的程度,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满足感的大小来决定的。如果想变得快乐,就不要盲目地同别人攀比,要提高自己的满足感,知足才能常乐。满足自己当前的处境,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这样才会拥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