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靠射杀麋鹿为生。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麋鹿。佛陀在未成佛以前,有天来到这水边吃饭、洗澡,然后坐在树下休息。麋鹿嗅到生疏的气味,自然不敢靠近水边。猎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树下,不由得生气地想:‘难怪麋鹿都不来了,都是因为这个陌生人坐在这里。’他越想越生气,竟举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这个过去的猎人就是昆多轮柯,因为他杀了很多鹿,所以他总是生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又因为他曾经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杀头的报应。”
哲理与智慧
佛家认为,一个人今生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对来生造成影响。今生伤害别人或杀害别人,来世必被别人伤害或杀害。一个人在今生应该慈悲为怀,多做些善事,这不但使今生过的有意义,也必会恩泽来世。
面对某些诱惑时,要遵从自己良心的选择
佛陀格言
抵制不良诱惑,需要的是良好的定力,更需要有一颗善心。
佛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钱翁是毗陵(现在的江苏武进县)地方人,年纪已经过了半百,还没有儿子。想到民间俚歌说:“三十无子平平过,四十无子冷清清,五十无子无人问,六十无子断六亲。”这说明一般普通的凡夫,如果没有子嗣,常会感觉寂寞的痛苦。钱翁虽是一位忠厚长者,但并不是学佛解脱的人,那么对于因无子而引起痛苦,自然亦不能例外。
同乡中有一位姓喻的老人,家中还有老父母和好几个孩子,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家境极为贫苦,负债累累,债主纷纷上门索讨,可是喻家的老老小小,都在受冻挨饿中,哪里有钱还债呢?可怜的喻老,竟因此被抓到衙门里去。喻老的妻女在万分困苦中,就向钱翁求救,钱翁很同情喻家不幸的遭遇,问明他们欠债的数目,替他们如数偿还,但并不收借据。最终喻老在钱翁的帮助下获得了释放,全家人也脱离了贫苦的生活。
喻老非常感激钱翁救助的恩德,于是便带着妻女到钱家去道谢。钱翁的妻子看到喻老的女儿,正是十六岁的豆蔻年华,容貌生得很端正,心想自己不能生育,害得丈夫遭受无子的痛苦,觉得很对不起丈夫,心想如果能把这小姑娘娶来做丈夫的妾,就能解决钱家的子嗣问题了。她把这意思向喻老夫妇说明,喻老夫妇竟欣然同意了。
可是钱翁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对妻子的好意极力反对。他严肃地说:“乘人急难而纳其女为妾,那是不仁的事;我的本意是行善,倘若借此机会而渔色,那更是不义的事。我已是年逾半百的老翁,怎么可糟踏人家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呢!我宁可没有儿子,也不能做这样缺德的事。”喻老夫妇看到钱翁如此高义,更加感激涕零,拜谢而退。
这一天夜间,钱翁的妻子突然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你的丈夫阴德很大,应该赐一个贵子给你们。”不久,钱妻果然受孕了。过了一年,竟老蚌生珠,产下一个又白又胖的儿子,钱翁夫妇喜出望外,给儿子题名叫“天赐”。孩子成人以后,还做到了都御史的官职。
哲理与智慧
现今社会中到处充满了诱惑,是祸还是福,还要看一个人是否能够遵从礼法,力克其邪念。不要因为美丽而去采摘有毒的蘑菇!面对某些诱惑,一定要学会自制,要遵从自己良心的选择,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得。
佛林百科
佛性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真如、实相、如来藏、圆觉等。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有不同的内涵。《涅槃经》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首楞严三昧、师子吼三味”。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但众生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
学会给予和付出,才能得到满足
佛陀格言
给予和付出是一种大布施,得到的回报是满足。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却伸着双手,向每一个过路人乞讨。
佛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双手。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你还在乞求什么呢?”佛问。
“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成功。”男子说。
佛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佛又从这里经过,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黄金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佛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一个月后,佛从这里经过,见那男子仍然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有爱情、荣誉、成功、快乐和刺激陪伴着他。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你所希望拥有的,你还要乞求什么呢?”
“唉!尽管我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笑道:“你需要满足吗?孩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一个月后,佛又从此地经过,只见这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了已经所剩不多了,他正在向路人施舍。
他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现在,你感到满足了么?”佛问。
“满足了!满足了!”男子笑着说,“原来,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我一味乞求时,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永远不知什么叫满足;当我付出时,我为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自豪,而满足,为我对他人有所奉献而自豪,而满足,为人们向我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满足。谢谢您,伟大的佛,您终于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满足。”
哲理与智慧
满足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一个只知道索取的人,其欲望是无边的,他当然不会有满足感。而一个懂得给予的人,则能从他人感激的目光中,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只知索取的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学会给予和付出,才能得到满足。
有慈悲之心的人,才是最有魅力的人
佛陀格言
一个人只要是醒着,无论行、住、坐、卧,都应该保持着慈悲的胸怀。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无论其财富、地位、能力、权力,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她,但她却还是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询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赢得别人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那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发问:“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女施主又问:“请问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女施主再问:“那请问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禅心是怎么用呢?”
无德禅师回答:“禅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
女施主听了之后,一改从前的骄气,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财富,不再自恃自我的美丽,对人总谦恭有礼,对眷属尤能体恤关怀,不久就被夸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哲理与智慧
谁都希望自己成为最有魅力的人,但魅力不是靠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和漂亮的外表就能拥有的。真正能让我们赢得别人喜爱的,是我们的心灵。要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就要拥有慈悲心,慈悲心散发的魅力才是恒久的。
心中怀有善念,才是自救之道
佛陀格言
我们靠什么自救?靠善念。
一名很恶很恶的农妇死了,她生前没有做过一件善事,鬼把她抓去,扔在火海里。
守护她的神站在那儿,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对佛祖说。
他想啊想,终于回忆起来,就对佛祖说:“她曾在菜园里拔过一根葱,施舍给一个女乞丐。”
佛祖说:“你就拿那根葱,到火海边去伸给她,让她抓住,拉她上来。如果能从火海里拉上来,就拉她到天堂上去。如果葱断了,那女人就只好留在火海里,仍像现在一样。”
守护神跑到农妇那里,把一根葱伸给她,对她说:“喂,女人,你抓住了,等我拉你上来。”他开始小心地拉她,差一点就拉上来了。
火海里别的罪人也想上来,女人用脚踢他们,大声地说:“人家在拉我,不是拉你们!那是我的葱,不是你们的!”
她刚说完这句话,葱就断了,女人再度落进火海,守护神只好哭泣着走了。
农妇后来才知道,那根葱其实是可以拉许多人的,佛祖想借此再度考验一下她,但她没有经受住这种考验。
哲理与智慧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死活。某些关键时刻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人性也会在此时显现出来,只有心怀善念的人,才会经受住考验,到达想去的地方;而心怀邪念的人,则会把自己送入地狱。
禅机妙语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
“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善恶有报,做恶事终会恶及自身
佛陀格言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会尝到恶的后果。
有一个男人,他中年得子,甚是溺爱。他含辛茹苦地拉扯儿子成人,辛辛苦苦地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西装革履,红光满面,自己却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省吃俭用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儿。
可是他自己也老了,不能帮上儿子什么忙了。儿子越来越觉得他碍眼,很不孝顺,开始是冷言冷语,后来又经常打骂他,嫌弃他没有用处。最后,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儿子觉得受不了他,就将他赶出了家门。
这个老人无奈地来到一个破庙避雨,老人想到自己的遭遇很伤心,自己曾经是那么爱他的儿子,却受到了这种待遇,他仰天长叹:“佛祖呀,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在一道闪电过后,一个更苍老的声音说:“这是对你的报应啊。”这时老人看见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里走出来。老人大惊道:“你是佛祖吗?”那个更老的人说:“你这个混蛋!在二十多年前你就把我赶出来了,我是你爸爸呀,你已经不认识我了?”
哲理与智慧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很多双眼睛看着,有时即使是瞒过了众人,也瞒不过天地良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也都要承担它带来的后果,知错不改,等看到结局时,可能为时已晚。
慈悲是一种利器,能化解诸多恶念
佛陀格言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一切。
很久从前,有一位将军,奉命带兵去边疆御敌,途中经过开封城。由于离战期还早,将军就在城中四处闲逛,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忽然,一股香火气沁入鼻内,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座寺庙,名曰“摩阿”,将军大喜。
跨入寺门,只见大雄宝殿前面,善男信女焚香跪拜,香火甚是旺盛。于是将军也入殿,以三柱高香礼佛。礼毕,一小僧来到将军身旁,礼请道:“施主,本寺方丈有请。”将军大惊:“方丈为何请我?他叫什么?”小僧道:“贫僧不知缘由。本寺方丈禅师法号千叶。”将军随小僧来到寺后的禅房,只见一老僧端坐禅床,气韵脱俗。
双双坐毕,老僧道:“贫僧与将军对棋三局,不知可否?”将军很是奇怪,便问道:“禅师怎么知道我是一将军?”老僧笑道:“吾观你器宇轩昂,虎背熊腰,又因将战,眉宇间不时流露莫大杀气。此战气、官气、兵气合一,故知施主乃一将军也!”将军惊想道:“此真乃一神僧也!”心中蓦然生起敬佩之意。
对棋三局只用了一炷香的时辰,将军连胜三局,老僧连败三局。结果大出将军意料之外,心中暗自好笑:“神僧应有大智,为何不能胜我?”
之后,老僧又请将军写一个“佛”字。将军趁胜棋的霸气,挥笔而下,一个生龙活虎的“佛”字跃然纸上,说道:“大师请指教!”千叶禅师观此字,只一瞬,叹道:“将军此字甚有气势,不过因将军心中杀气太重,此字有蛟龙厮杀之态,又有风雨大作之势,已全然失去本意,甚至根本就为一败作。将军好自为之!”此话险些激怒将军,他瞪眼直视千叶禅师,禅师仅微笑相向。过了一会儿,将军向禅师鞠了一躬,转身离去。
次日,将军就带兵启程。
边疆之战,将军一马当先,活捉敌将归来,大获全胜。此次将军不斩敌将,而是待之以上宾。敌将被感动,答应再不来犯。军师大赞将军智慧精进。
将军凯旋,回师途中路经开封城外,心中一震,喝令军队城外暂息,自己快马飞奔至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