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对策
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的表现形态呈纷繁复杂的局面,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我们应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问题,牢固确立农户的市场经营主体的地位,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利益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1.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做大规模。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是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鼓励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兼并、控股等方式,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集团,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2.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突出的特征表现为直接粮食消费减少的同时,对产品深加工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加工品消费的比例还很低。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而我国仅为25%左右,这说明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3.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外经外贸政策上,重点关注外资软、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引导外资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投入,发展“三资”龙头产业。对重点龙头企业赋予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优先安排出口配额。在科技政策上,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项目的应用开发,给予了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如国家可考虑设置专项开发基金和创业基金予以扶持,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工艺的研究与推广进行补贴等。
4.健全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应呈多样化。江苏民康集团则做得较为成功,它没有“捆绑”式的订单,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农业产业化没有给企业带来风险,但却给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因此,产业化采用什么模式,归根结底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和整个农业的实力。龙头企业要按市场机制运作产业化模式,从实际出发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
外资推动与出口导向型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区域化为目标,积极扩展内外开放的双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一、外资推动与出口导向型模式分析
在广东,企业集群集中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与浙江“原生型”企业集群不同,广东的企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嵌入型”企业集群。
在形成原因上,一些学者认为与广东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且逐渐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有关(罗若愚)。另一些学者则从区位优势(杨建梅、冯广森、何云)、文化联系(郑胜利)、企业家精神(李新春)以及地方生产体系(王缉慈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李新春将广东的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而形成的企业群体转移。如东莞的电脑产业。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在为企业改善投资环境已吸引投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种是创新网络企业集群。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是因创新企业之间的聚集形成的知识外溢效应吸引要素聚集从而结成创新网络所形成的。
从集群形成的动力来源来看,有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形成的以专业镇经济为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还有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外资推动形成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集群。
专业镇经济是指在各个乡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内,大量企业集聚起来专业从事某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形成集聚经济规模效应的乡镇经济形态。比如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称号的中山市小揽镇。该镇的特色产业是五金制造业,五金制品9大类在小揽都有生产,在全国锁具市场上约占4成市场占有率。2001年,该镇共有工业企业3825家,工业销售收入132亿元。其中,五金类企业1224家,占32%;五金其配套产业销售收入65亿元,占49%;五金从业人员3.2万人。在燃气灶具方面,小揽华帝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像小榄镇这样的专业镇经济,在广东比比皆是。比如,中山古镇的灯饰、黄圃的腊味、沙溪的服装、澄海市澄城的玩具、南海西樵的纺织、大沥的铝型材制品与摩托车、盐步的内衣、平洲和里水的制鞋、南庄和佛山石湾的陶瓷、张槎的针织、顺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东莞虎门的服装、石龙等镇的电子产品、厚街的鞋业、茂名市高州和化州的水果、普宁的凉果等等。据广东省统计局的资料,在全省的1556个镇中,2000年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有300个,其中超过20亿元的占50%,超过100亿元的也有15%。东莞、中山、南海、顺德和禅城区90个镇几乎全部发展成为专业镇。这种以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为依托的小城镇蓬勃发展,对广东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产业性质上来看,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也有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中山小榄灯饰及群、虎门服装、顺德家具、东莞电脑,广州天河的软件、深圳高技术产业集群等等。
在结构上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原料和销售环节“两头在外”的生产型的产业集群。即仅仅是生产加工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以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而原材料供应与销售环节则与生产环节在地理上的分离。这类集群主要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服装加工、玩具制造等。还有一类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在东莞的IT产业集群,其专业化分工的细化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兴建,形成了一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聚集。
广东的嵌入型为主的企业集群,由于以外商投资为主,吸引企业最初来投资的一个因素是利用政策优势和有聚集产生的外部经济,而且是两头在外的模式,外资企业对当地产业关联效应不强,没有完全把当地企业纳入其商品价值链中,未真正嵌入或根植于当地,一旦由于企业聚集造成成本过高,其他区域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环境,就会造成企业的迁移,造成产业空心化。
广东嵌入型为主企业集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发展外向经济。这为城镇建设奠定了基础,因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也就改善了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与其毗邻的港澳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港澳的资金、技术利用这一落差大都转向了这里,数以百万计的剩余劳动力也被吸引到这里来,促进了本地区的城市化的发展。第二,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乡镇工业迅速发展,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上升,70%的农村劳动力转入二、三产业就业。第三,内外市场联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既注重内部市场也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这种“内外联动”的市场效应,使珠江三角洲经济迅速向国内外市场拓展。第四,它在体制创新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的积聚和扩散,创造了一种自我反馈推进的城镇化模式。
二、利用外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对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引导
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工作切入点,用产业集群规划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要根据区位特点、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要协调不同区域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把原有区域中不同行业企业引入更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聚集区,形成优势鲜明的产业集群经济。
(二)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领导与协调
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对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明确产业主管部门的责任,每个产业部门都要抓一个或若干个产业集群,并建立激励评估机制。要增加服务意识,集中力量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
(三)为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要构建适度超前的能源、交通、通信、供电、供水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对产业集群内的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事业,争取引进国内外大型专业运营商,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集群内统一配套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在软环境方面,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要建立产业服务体系,针对企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制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的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土地、税收优惠、招商引资、质量监督、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制订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四)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
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强职业培训、技术开发和牵线搭桥等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配套的能力。
(五)创建专业化工业园区,构筑产业发展载体
加大配套建设和管理力度,提高品位和档次,把企业吸引集聚到园区里来。以龙头企业形成功能区,以功能区形成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形成核心竞争力。支持开发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开发区跨区域兼并、托管有土地但缺项目、缺资金的开发区,或在内地城市开发区建立产业配套基地,实现互惠互利、联动发展。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制定跨区域产业转移的税收返还政策,促进专业化工业园区的发展。
(六)开展产业链招商,把利用外资与培育产业集群有机结合
鼓励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做好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采购中心的引进工作。推动跨国公司投资,鼓励跨国公司扩大采购出口,使更多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强化产业链招商工作,把利用外资与培育产业集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由项目形成企业,由企业形成产业,由产业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高优、生态农业集群。
(七)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和机制,完善招商引资市场体系建设
要积极扶持和引导行业组织的发展,致力培育一批从事项目策划和推荐的专门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要更加注重行业商(协)会的作用,加快组建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协会。巩固和加强与发达国家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联系,建立经贸合作委员会或双边经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互相交流经济信息和投资政策、互派经贸团组、举办双向投资研讨会等形式,构建对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平台,争取吸引发达国家资金及跨国公司投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
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温州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地区,以义乌为例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一)“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小商品专业市场启动产业集聚
20世纪80年代初,以工业为基础的义乌开始“以商兴县”,稠城镇的小商品市场迅速集聚、发展。不同于浙江各地的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一个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市场。198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立当年的成交额为392万元。1987年突破2亿元。1991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商品市场,获“中国小商品城”称号。此后,其交易额一直高居全国各商品市场首位。2001年,中国小商品城营业额达212亿元。到2002年初市场共有摊位2.7万个,经营面积50多万平方米。汇集了28个大类、8万余种商品,几乎囊括所有日用消费品,经营人员达7万多人,日均客流量万人次以上。二十年间,一个露天小商品集市就迅速发展成为“华夏第一市”,成为义乌商贸产业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制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并催化了中小企业发展和集聚,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