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是俄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传奇式人物。作为俄国的第一任沙皇,他孤傲多疑的性格、灵活多变的言辞、雷厉风行的改革、灵活多变的手腕、穷兵黩武的扩张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毋庸置疑,他使庞大的俄国朝着专制主义的方向前进了。
血雨腥风的成长环境
伊凡四世(1533~1584在位)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任沙皇,也是一位以性格残暴、喜怒无常闻名的沙皇,他执政的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时期。他是瓦西里三世晚年所生之子,其母叶莲娜·格林斯基卡娅是立陶宛人,瓦西里三世非常迷恋这位年轻的妻子,并十分疼爱新生的孩子。他竟不惜违背古训,剃掉了胡须,只因僧侣集团曾宣称他的婚事为淫乱。1533年,瓦西里三世病危,年仅3岁的儿子伊凡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并被母亲抱着登上王位宝座。当时格林斯基家族与舒伊斯基家族分庭抗礼,双方都想控制年幼的伊凡,宫廷中弥漫着血腥的气氛。伊凡7岁时,母亲突然去世,宫廷斗争更加激烈。
大贵族舒伊斯基桀骜不驯,时常夜闯伊凡的寝宫,将小伊凡叫醒,强迫他在十字架前唱“赞美歌”,甚至用大刀或长矛架在小伊凡的脖子上,声称要将他的头砍去,这使伊凡的精神受到严重的刺激,导致他童年最爱做的游戏就是让小猫或小狗从高墙上摔落,挣扎流血致死。
孤僻多疑、冷酷无情的病态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13岁时,他的保护人舒伊斯基被他放狗活活咬死,并曝尸宫门。早熟的伊凡过早地领悟了权利的重要性,他亲自参与审问、拷打、投毒和杀人的活动,公开消灭政敌。他暴虐多疑,即使他的妻儿也无辜地成为了牺牲品,也因此,他得到了“伊凡雷帝”的称号。
1547年,年仅17岁的伊凡加冕为俄国第一任沙皇,大主教马卡利亲自为他戴上由无数珍珠串成的多角形皇冠,把象征着无上权利的权杖和金球交到他手上。这是十几年来伊凡按照自己的意愿召开的唯一一次宫廷盛会,他异常兴奋,众臣的顶礼膜拜和盛情称赞使他脸上露出自信的、孤傲的、满足的笑容。仪式有条不紊地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完全按拜占廷帝国的登基仪式进行,伊凡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回到寝宫后的他抱着金光闪闪的皇冠、权杖,彻夜难眠。这年夏天,伊凡党同伐异的机会到了。6月21日晚,久旱无雨的莫斯科内发生大火,8万多人流离失所。传说大火是大贵族格林斯基家放的。愤怒的市民冲向克林姆林宫,砸死了格林斯基。伊凡趁势把格林斯基家族的势力赶出杜马,并抛开贵族控制的议事机构,组成枢密院。这次事件是16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矛盾深化的反映,它大大削弱了波雅尔贵族的统治,为沙皇专制制度改革扫清了障碍。
大刀阔斧的改革
伊凡四世很早就梦想建立一个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大帝国,为此他穷其一生进行改革。政治方面,1549年,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召开,由伊凡四世主持,波雅尔、高级教士、封地贵族的代表参加。会上他痛斥了大贵族在他年幼时滥用职权、巧取豪夺的行为,表示要保护中小贵族不受欺压。这次会议是改革的宣言书,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确立。会上拟定的《1550年法典》是俄国第一部统一的法律文献。它限制了总督的权力,废除了王公领地的司法特权,将审判权和行政权集中于中央。在中央设军事政厅、封地政厅、外交政厅、财政政厅。同时,法典加强了对农奴的限制,把莫斯科及邻近的优质土地分给中小贵族,废除门第制和食邑制,选举听命于沙皇的地方长官。税务方面,废除教会免税特权,重新丈量土地,制定新的税收标准和税种,增加国家收入。军事改革的核心是1556年颁布的《军役法》。《军役法》规定,无论大小贵族,每拥有150俄亩土地,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为沙皇服务。他还于1550年建立了第一支直接听命于沙皇的常备部队,炮兵成为独立兵种,战斗力大为提高。改革一开始就激起了大贵族的抗议,伊凡四世充分利用自己能言善辩、熟读《圣经》的才能,一方面怒斥大贵族的飞扬跋扈,另一方面写信给市民保证他对百姓毫无怨恨,请他们对沙皇不要有任何怀疑。实际上,这是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在市民的强大压力下,大贵族被迫让步,请回沙皇。这样,伊凡利用百姓对“好沙皇”的拥戴,独揽大权,并获得了改革的社会基础。建立沙皇特辖区是一个冒险的改革计划,它暴露了沙皇对波雅尔分权势力的极度不满和忌恨,给沙皇专制统治涂上了恐怖色彩。1565年,他把全国土地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两种,“特辖区”是沙皇的个人领地,包括了全国最富庶的土地和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特辖区”内原属的王公和世袭贵族必须迁出,在偏远地区得到补偿;“特辖区”内的土地则由沙皇分给亲信和军功贵族。这一措施是全国财富的再分配,沙皇成为最大的封建主,军功贵族地位上升,领主的经济基础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与此同时,他还设立了特辖军,秘密缉查所有反沙皇的行动,这是俄国秘密警察的先驱,是维护血腥恐怖统治的工具。他借“谋反”之名血洗当权的贵族家族。特辖制延续了7年,到1572年,领主的基本力量被粉碎,在普通民众的抗议下特辖制被废除。宗教文化方面,伊凡四世为专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理论体系。他以“第三罗马”、约瑟夫理论为哲学依据,宣扬专制制度在国家统一、抵御外敌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只有无限的皇权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伊凡在位期间,沙皇专制制度大大加强了。早在16世纪初,西欧贵族就对沙皇的无限权力感到十分惊诧,认为他的权力超了所有君主,因为他可以用最为露骨和野蛮的方式处置所有人的财产甚至生命,暴力、高压、精神控制是其权力的运行机制。
封疆拓土的功过
国力强大后的伊凡再也不能满足于做偏安一隅的小国之主了。他首先瞄准东部富饶的金帐汗国的土地。喀山汗国土地肥沃、渔业发达、盛产毛皮蜂蜜,有“天国之土”的美誉。1552年,他对这块早已垂涎三尺的宝地发起了进攻。三次远征最终以伊凡的胜利而告终,美丽的城市化为一片焦土。他又于1554年~1556年间攻克阿斯特拉罕汗国,进而将其吞并,把伏尔加河流中下游和乌拉尔山东部的广袤地区并入俄国。1555年西伯利亚开始向沙皇纳贡,到1583年最终被纳入俄国版图。伊凡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部的波罗的海。他曾扬言:波罗的海的海水是值得用黄金来衡量的。为此他发动了长达25年立窝尼亚战争。战争伊始,俄国取得重大胜利。然而,随着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等欧洲强国的先后加入,俄军陷入南北两线夹击之中。1582年,伊凡与立陶宛-波兰签订十年停战协定,次年又与瑞典言和。战争耗尽了俄国的财力,夺取的土地丧失,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计划彻底失败。战争中作为近臣和心腹的库尔布斯基统帅的叛逃更加剧了伊凡对贵族的不信任,他开始更加残酷地维护皇权。
众叛亲离的结局
战事的不利常常使他怒不可遏,一次盛怒之下,他失手打死了伊凡太子。著名画家列宾笔下的《伊凡雷帝杀子》正是揭示了这位声名显赫的一代君主晚年的悲凉。画中的父亲扶起倒在血泊里的儿子,目光呆滞,无法遏制的悲恸在他的脸上蔓延。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心中对上帝的哭诉:“仁慈的上帝!我一生杀戮无数,只因他们都是万恶不赦的人,可是这次,是我亲手杀死了我心爱的儿子——这个庞大帝国唯一的优秀继承人,我还怎能祈求您的原谅呢?”丧子之痛的悲哀与悔恨使伊凡更快地衰老了,但他的狐疑却与日俱增。他怀疑所有人,头发早已脱落,还经常口吐白沫,无药可救。他的猜忌和迫害引起更多大贵族的反叛,连他的一些亲信也伺机叛逃。太子死后,混乱开始。1598年,他的另一个孱弱的儿子费多尔继位后不久患病死去,留里克王朝宣告终结。伊凡四世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俄国沙皇。他力排众议,锐意改革,取消门第制度,保护中小贵族,把俄国的土地扩展了42%,为建立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顺应了时代潮流。同时,他穷兵黩武、独断专行、暴虐成性,最终众叛亲离、内外交困。他死后帝国逐渐衰落,但他系统的专制统治思想和“皇权无限理论”影响深远。之后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将集权统治进一步推进,加强了俄国社会的奴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