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森三世
我今日立你在列国列邦之上,为要施行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这是上帝在《耶利米书》中的话,英诺森三世以此作为他的就职演说辞。的确,这位自称“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年轻教皇将教权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世俗君主们黯然失色,罗马教廷一度成为西欧的指挥中心。
擢升宝座
12世纪~13世纪的西欧处于神学的笼罩之下,在那时,教会的势力就像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一样直冲云天,教权也常常极大地干预世俗政权,凌驾于昔日荣耀的王权之上,但有意思的是,同样在这个时代里,建筑、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经院哲学、大学教育成就斐然,预备着迎接新时代曙光的降临。英诺森三世就生活在这样的中世纪环境中。
1160年,原名洛塔里奥的英诺森出生在意大利的阿纳尼城,一个富裕且颇有权势的贵族家庭,教皇克莱门特三世和枢机主教奥克塔维安是他们家族的亲戚和至交。显赫的家庭背景使英诺森从小就受到上流社会的种种熏陶,对教皇和皇帝之间的冲突早已耳闻。他曾在巴黎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在波伦那大学学习法律。良好的教育更使他出类拔萃,他的法学教师,也是当时著名的教会法学家乌戈奇渥评价他说:“英诺森的才能不是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思想家或热情洋溢的布道师,而是作为一个目的性明确、有坚定的原则和敏锐判断力的法学家所体现出来的。”
1189年,年仅29岁的洛塔里奥被教皇选进枢机团,任枢机助祭。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时的有条不紊在工作中为人共知,他的非凡才干让他小有名气。
1198年1月,教皇塞勒斯庭三世逝世,年轻气盛的洛塔里奥被枢机团成员一致推选为下一任罗马教皇。2月21日被祝圣为枢机神甫,次日又被祝圣为枢机主教,举行了教皇加冕仪式,称英诺森三世,从此入主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之主
英诺森三世即位不久,旋即开始大肆宣传“教权至上”的理论,他对欧洲君主们说,教皇就像太阳,国王犹如月亮,月亮靠来自太阳的光而明亮,所以国王的权力源自教皇。他又从《新约》中耶稣让门徒卖衣裳买刀的故事中引伸出所谓的“两把刀”理论,即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这两种权力都由耶稣基督亲自掌管。教皇作为世上“基督的代职人”,自然承袭了这些权力,教皇自己亲自掌握神权,通过给皇帝、国王加冕,将世俗政权转交给他们。他不遗余力地反复阐述上帝赋予教皇统治世间万物的绝对权力,傲慢地将自己的地位抬高至“神与人之间、低于神但高于人”的世界法官上。事实上,支持这种教皇权威的法宝是属灵惩罚,天堂和地域观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教皇拥有领人进入天堂、免下地狱的恩典与能力。在这一信念的支配下,英诺森三世将教权推至顶峰,充分利用教廷扩大自己的世俗权力,积极干涉欧洲各国的事务。不过,英诺森三世也很幸运,在他统治期间,没有出现像亨利四世、腓特烈一世这样强有力的世俗君主。因此,教皇权力如日中天,空前绝后。
掌控皇位
119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去世,面临皇位继承问题。当时有两大贵族集团,一个是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另一个是萨克森的威尔夫家族,他们各自都有强大的后盾,都推举出一位继承人——腓力和奥托。正在双方激烈地进行王位争夺战时,英诺森三世利用给皇帝加冕的特权出面干预,提出自己的条件:承认教皇对西西里拥有实际统治权,承认教皇拥有意大利本土上的皇室领地。奥托立即表示赞同,教皇便属意于他。后来,竞争对手腓力被暗杀,奥托四世正式被加冕称帝。随着皇室权力的增强,奥托四世便背弃与教皇的诺言,重申皇帝对教会的控制权,并筹划吞并西西里。英诺森三世顿时火冒三丈,立即下令废掉奥托的皇位,还绝罚了他,并逐出教会。紧接着,教皇又重新寻找候选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此时俯首听命于他,于是英诺森三世1212年宣布腓特烈为皇帝。两年后,腓特烈二世打败了政敌奥托,统一了德国。有一位英国学者曾说:“当奥托被年轻的腓特烈二世推翻时,英诺森三世欢庆教廷最高权力的再一次胜利的建立。悲剧性的讽刺把腓特烈二世作为教廷的战士送上了政治舞台,而他对教廷的仇恨折磨了他的一生,毁灭了他的家族。”在宗教信仰虔诚,宗教氛围浓烈的时代中,教皇能折服君王,使百姓归顺的有力武器是绝罚和停圣事。被革出教会的个人将被剥夺救赎的恩典,而被停止圣事则是一个国家的不幸。一旦主教严肃地宣读了绝罚判决书后,就像在葬礼上那样响起一声铃,合上一本书,灭掉一支蜡烛——所有这一切象征着罪人被弃绝,他无权做证人、律师、陪审员、法官,不能参加弥撒,更不许埋葬在圣地。英诺森三世多次用绝罚和停圣事来威胁不顺服的君主和国家,使教权日日攀升。
遥领诸国
1205年,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离世,主教职位一时空缺。国王约翰想安插自己的亲信,但是大主教区内部也安排好了继任者,双方的纠纷传到罗马教廷。英诺森三世否定了他们的提议,选派自己的心腹斯蒂芬·兰顿出任英国大主教。约翰拒绝接受,甚至禁止被教皇亲自祝圣授职的兰顿入境。英诺森三世哪肯容忍这般羞辱,立即对约翰做出最严厉的绝罚,废黜他的王位,并怂恿英国贵族反叛,驱使法国向英国开战等。在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的窘境下,约翰低头屈服,承认英国为教皇国的属国,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赔偿教会损失。作为教皇的封臣,每年向教皇国上缴1000马克。英诺森三世还将教皇通谕的威力变成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道德武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与主教授权的合法皇后英吉波离婚,另娶了艾格尼丝,教皇指责国王不合教会道德法的行为,命令他取消第二次婚姻,并与皇后破镜重圆。腓力二世不肯就范,英诺森三世便以开除国王教籍、停止法国圣事相威胁。万般无奈之下,腓力二世只好遵照教皇意愿而行。西班牙阿拉贡国王彼得二世请求教皇批准他与原配妻子离婚,还允诺把国土变为教皇封地,但没有受到许可。教皇软硬兼施,先后迫使匈牙利、波兰、葡萄牙、丹麦、捷克等国臣属于神圣罗马教廷。历时长久的政教之争在英诺森三世任职期间,以教权的居高之姿呈现在西欧。
教权巅峰
英诺森三世使握有政权的君主们黯然失色,在教会事务中,他更是大权独揽的独裁者。各地主教的任免、调动都由他指控,主教们若有争执,他是最有权威的裁决者;他们的“初熟之果”(即第一年的收入)必须奉献给罗马教廷,各地卖出的赎罪券收入悉数归于教廷。1215年,英诺森三世主持召开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盛况空前的会议标志着教廷在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胜利。这次普世性的会议进一步实现了教会的一体化,重申罗马教廷的最高司法裁判权,修正了教义,明确了教廷、修道院的管理。此外,英诺森三世又制定了第五次东征的计划。英诺森三世即位前,教皇们已经组织了三次十字军东侵,以教会的名义呼吁基督徒征服圣地上的家园。1202年英诺森三世积极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侵,这次东征不再是单纯的宗教目的,而是渗入了实际的政治经济利益,于是,他们忘掉了“解救圣地”的神圣使命,将目标从埃及移至基督徒圣地拜占廷。十字军集结于威尼斯,总督借口十字军欠付运输费,要求十字军先攻打亚得里亚海的商业城市萨拉,将战利品分给威尼斯作为运送经费。1204年,十字军掠夺洗劫了文明古都君士坦丁堡,许多珍贵文物、文献图书丧失殆尽。随后,在巴尔干南部建立了“拉丁帝国”,东部教会也归罗马管辖。12世纪后半叶,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方流传着与罗马教廷不同教义的宗教派别,英诺森三世将他们定为异端,派遣十字军加以讨伐。镇压异端的同时,为消除人们对教会的不满,教皇大力扶持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等托钵僧团,宣传“清贫福音”的正统教义。1216年,这位不可一世的教皇命赴黄泉,直冲云霄的教权时代也划上了句号。后来的几任教皇纷纷仿效他追逐政治权力,对信徒的信仰需求漠不关心。德皇腓特烈二世面对咄咄逼人的教廷,展开争锋相对的斗争,政教冲突继续上演。到14世纪,教皇权力大为衰弱,教权黄金时代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