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还以为是谣言。得到确讯之后,满朝文武无不惊慌失措。杨国忠却自以为有先见之明,在朝廷上说大话,他对玄宗说:“如今反乱的不过只是安禄山一个人而已。陛下不必担心,不出十天,叛军必生内变,安禄山的脑袋一定会被送到京城。”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话,满以为官军强大,安禄山的叛乱并不可怕,在惊慌之中,对叛军仍掉以轻心,只派几个将领到洛阳和太原临时募兵抵御。
前线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唐玄宗才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到洛阳招募军队,并拆掉河阳桥(今河南孟县北),防止叛军过河。任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守卫北方。新置河南节度使,由卫尉卿张介然担任,领陈留等13郡,防守黄河以南。以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率领在长安的弓广骑和新招募的市井子弟6万人屯驻陕州(今河南陕县),扼守关中门户。
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刚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上任,没有几天,叛军就涉冰渡过黄河,兵临陈留城下。太守开门投降,张介然和守军数千人全被安禄山杀害。接着,叛军继续西进,屯兵荥阳(今河南郑州市)城下。
守卫荥阳的官军士兵从来没有打过仗,一见叛军来势凶猛,个个胆战心惊。他们守在城头,没等正式交战,就被叛军的擂鼓鸣号声音吓破了胆。有的士兵被吓得眼花腿软,从城墙上跌落下来。荥阳很快落入叛军手中,东都洛阳危在旦夕。
唐玄宗派封常清在洛阳抵御叛军。封常清十天之内招募了6万新兵。这些新兵没有经过训练,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当叛军进逼洛阳的时候,封常清率领这6万新兵在城外同叛军接连打了三仗,三仗皆败。封常清只得退回洛阳城里。几天后,叛军攻破了洛阳城。封常清丢盔弃甲,率领残兵败将逃到陕州。
这时,防守陕州的是唐将高仙芝,封常清劝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孤城,退守潼关,以防叛军突入关中,这一正确的建议得到高仙芝采纳。两人合兵退守潼关。果然,叛军杀到潼关,百攻不入,被迫停留在关外。
监军宦官边令诚和高仙芝不和,他向唐玄宗诬告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人擅自撤退,无故丢失几百里土地。玄宗听信谗言,命边令诚在潼关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二将临刑前,部下大声喊冤。他们的被害使唐朝军心沮丧,将领寒心,影响很坏。
玄宗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身患重病的安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驻守潼关。
这时候,叛军长驱直入的势头开始被遏止。由于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叛军的后方,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击叛军的斗争,安禄山的处境开始变坏。平原(今山东德县)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首先起兵,联络河北17郡,切断叛军前线和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河北17郡又重新归顺朝廷。
756年(唐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年号圣武。他所占的地方,在河北只有6个郡,在河南也只有潼关以东一片土地,被迫停止进攻潼关。常山的颜杲卿起兵8天,叛将史思明便以优势兵力攻陷常山,杲卿被俘。他被押送到东都后,大骂安禄山,慷慨就义。常山虽陷,但不久,朔方军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太行山,又收复常山,屡次打败史思明。河北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武装,不断打击叛军。
756年(唐天宝十五年五月),唐军郭子仪、李光弼反击叛军,攻势迅猛,大破史思明于恒阳城下,斩首4万余人,史思明坠马扶断枪逃入营中,率残兵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郭子仪进攻博陵,军威大震,河北10余郡纷纷杀叛军守将,归顺朝廷。唐军的胜利,使安禄山非常恐慌,把谋士严庄、高尚召集骂道:“你们多年来一直教我反唐,说是万无一失。现在潼关坚守,几个月都不能前进。我军北方的退路也已被切断,受到四面围攻。万无一失,又在哪里?”
形势对唐政府有利,但是腐败的唐朝统治者却不能发展这一形势,反而乱指挥。潼关天险,道路狭窄,易守难攻。唐军在关外挖了三道壕沟,各有2丈宽,1丈深。叛将崔乾祐屯兵陕州,半年时间,也无法将潼关攻下。哥舒翰决心守险待机,战略是正确的。郭子仪、李光弼也说潼关只宜坚守,主张用朔方军先打范阳,捉住叛军家属,逼其瓦解。这个主张在当时也是可能做到的。可是,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想利用兵权推翻他,向玄宗诉说了哥舒翰按兵不动,另有所图。唐玄宗听信谗言,连续不断地逼哥舒翰打出潼关,进攻陕州。
756年(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兵,他事先预计这次出师难以取胜,因此捶胸痛哭。唐军与叛军会战,哥舒翰因病不能指挥,部属各相争权,互不统一,结果唐兵大败。哥舒翰被部下番将出卖,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急忙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宫中近侍及杨国忠等几个大臣,命将军陈玄礼领兵护卫,逃离长安,往蜀郡避难。
第二天,玄宗一行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痛恨杨氏豪门祸国殃民,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众怒平息,然后护送玄宗继续西行。
玄宗向西逃命,途中,许多百姓聚集道旁,请求玄宗留下,率领他们抗击叛军。玄宗哪里肯听。百姓们见留不住玄宗,就又请求太子李亨说:“皇上既然不肯留下,我们愿率子弟跟随殿下抗击叛军,收复京城。如果殿下也同皇上一同去了蜀地,难道就情愿把中原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叛贼吗?”最后,太子李亨留了下来,玄宗还是惶惶逃往蜀郡去了。
太子李亨留下之后,北上到了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主持军务,不久即皇帝位,这就是唐肃宗。
肃宗即位不久,以李泌为谋士,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向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征调军队,又派人去回纥借兵,组织平叛力量。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黄河南北广大地区变为战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朝廷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江淮以南供应。为了切断关中与江淮地区的经济联系,安史叛军将进攻矛头指向关中与江淮间的交通枢纽睢阳(今河南商丘)和江、汉的屏障南阳(今河南邓县)。
757年(唐至德二载正月),唐将张巡进驻睢阳,与太守许远,以6800人抵抗叛军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七月中,城里粮尽,战马杀光了,麻雀老鼠也吃光了,甚至树皮、草根、茶、纸之类能够勉强下咽的东西也没有了,他们仍继续战斗。十月,睢阳陷落时,城中只剩下400人,都饿得没有力气打仗了。张巡、许远和勇将南霁云、雷万春等慷慨就义。
睢阳战役前后延续10个月之久,以张巡、许远为首的唐军大小战斗400多次,杀敌12万保卫了江淮财富,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时间,对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南阳(今河南邓县),唐军和叛军也在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战斗,叛军想南取江、汉,南阳是江、汉的屏障。由于安史叛军占领了中原地区,当时江、淮财富不得不经由江、汉二水运抵洋川(今陕西洋县),再由洋川运到唐军的根据地扶风。安史叛军接连派大军猛扑南阳,妄图切断唐朝的经济命脉。唐将鲁炅守南阳历时一年,挡住了叛军前进的道路,保障了这条交通线。
江淮和江汉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得到保障,对战争的结局有重大影响。
安禄山占领长安后,纵容士兵大肆抢掠,遭到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没有多久,叛军所控制的地方,仅局限在长安及其附近,再也无力进攻了。
这时,叛军内部矛盾加剧。安禄山性格暴躁,动不动就对部下进行打骂。他想立幼子庆恩做后嗣,长子安庆绪与严庄勾结,刺杀禄山。757年(唐至德二载正月),安庆绪称帝。安庆绪驾驭不了属下将领。史思明也不把安庆绪放在眼里,逐渐独立行事,叛军内部矛盾愈演愈烈。
757年(唐至德二载九月),郭子仪率领唐军和回纥兵15万人在长安西边与叛军展开决战,歼敌6万余人,一举攻克长安。十月,郭子仪引兵打出潼关,很快收复了洛阳。安庆绪败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十二月,叛军大将史思明迫于形势,率领所部13郡及8万士兵投降了唐朝,叛军势力大为削弱。
史思明降唐后,唐肃宗封他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758年(唐乾元元年六月),唐政府准备剥夺史思明的兵权,不料事泄,史思明杀了唐肃宗的使者乌承恩,又重新叛唐。史思明发兵攻取魏州(今河北大名),和安庆绪遥相呼应。
九月,唐肃宗命九节度使会攻相州,讨伐安庆绪。这九节度使就是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州许叔冀、镇西兼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又命河东李光弼、关内王思礼等各率所部协助。九节度使共有60万兵马。唐肃宗怕将权过大难制,不设元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任观军容使,监各路节度使,实际上统驭诸将。
九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史思明自率精兵5万援救安庆绪。由于唐军不设元帅,观军容使鱼朝恩又不懂军事,也不肯接受正确意见,致使唐军大败。
759年(唐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设计杀了安庆绪,留儿子史朝义镇守鄞城。四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在稳定内部后,又卷土重来,再次攻下洛阳和附近郡县。
正当史思明准备西攻长安之际,内部发生分裂。史思明喜怒无常,偏爱少子史朝清,想立朝清为太子。史朝义知道后,非常愤恨,761年(唐上元二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叛军因为内讧而力量被削弱了。
762年(唐宝应元年),唐肃宗死,代宗继位,命诸将和回纥兵会攻洛阳。史朝义发精兵10万相拒。唐军大获全胜,消灭叛军6万多人,俘虏2万多人。
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的叛将见他大势已去,多不听从指挥,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唐广德元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于温泉栅(今河北滦县南)自缢而死。历经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一次大破坏,给人民带来了一次大灾难。安史之乱持续的时间长达7年多,战争的规模也比较大。叛军的烧杀掠夺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一次战役双方往往要死数千人,乃至数万人,伏尸数十里,造成社会劳动力的巨大损失。就户口来说,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全国有户891万多,口数5291万多,但在战乱发生后,760年(唐乾元三年),全国户口只剩下193万多户,699万余口,损失了3/4以上。
受战乱破坏最大的主要是经济发达的黄河流域,根据有关史书记载,洛阳周围数百里州县,成为一片废墟。原来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原一带“人类断绝,千里萧条”。
由于生产力的破坏,物资缺乏,物价高涨。开元年间,东京1斗米仅15钱,绢1匹200钱。安史之乱时,一斗米至少要1000钱,多的竟达7000钱,比开元年间上涨数百倍。绢价涨到1匹4000钱以上,比开元时提高20余倍。这就迫使人民离乡背井,转死沟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地区荒芜,生产几乎停顿。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纷纷投降。唐朝讨伐军统帅仆固怀恩想拥兵自重,有意要保存安史余部,作为向唐王朝讨价还价的资本,便接受安史部将名义上的归降。如安史旧部所领的河朔三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上却割据一方。唐军在平叛过程中,一些将领权力扩大,也不服朝廷,独霸一方。
安史之乱以后边防空虚,中央政府的统治区缩小,少数民族奴隶主贵族经常侵犯内地,唐朝统一、强盛的局面被打破了。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边防军主力调到内地平叛,边防空虚。边防军在平叛过程中也损失惨重,唐朝的边防力量大为削弱。与此同时,周围少数民族奴隶主纷纷侵占边区。河西、陇右、西域相继被吐蕃占领,后来长安也经常受到侵扰。在西南的剑南道,也有吐蕃和南诏先后的骚扰。唐朝在民族斗争中已经采取守势。
安史之乱使得强盛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安史之乱成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一般把唐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就是前后期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