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精明能干,可是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多次变动,最后才选定第九个儿子李治继位,这就是唐高宗。高宗初期,继续唐太宗的政策,有贞观遗风。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名明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先世并不显耀。她的父亲武士彟早年做过木材商,家富于财,隋末任鹰扬府队正,跟随李渊在太原起兵。唐朝建立后,因为是高祖的元从人员受重用,历任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职,封应国公。武则天生于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14岁时因容貌美丽,被唐太宗选入皇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
武则天性格刚烈泼辣。唐太宗有一匹骏马,名叫狮子骢,性暴难驯,没有人能制服它。当时武则天入宫不久,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有三件东西。”太宗问:“哪三件东西?”武则天说:“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马不听话,就用鞭子抽它;还不听话,就用铁锤锤它;再不听话。就用匕首刺死它。”
武则天26岁时,唐太宗死去。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她被送进感业寺当尼姑。唐高宗往来该寺,爱上了她。事情被王皇后知道了。那时王皇后正为皇帝宠爱萧淑妃而吃醋,便怂恿皇帝接武则天回后宫,并自作主张让武则天蓄发等待。不久,唐高宗便把这位比自己大4岁的武则天接回宫中,立为昭仪。
武则天初入宫时,对王皇后百般迎合。王皇后对她也十分信任和喜爱,常在高宗面前称赞她。高宗对武则天更是恩宠有加。渐渐地,美貌多智的武则天,完全占据了高宗的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反倒受冷落了。
武则天不甘屈居人下。起先,她利用王皇后与萧淑妃的争宠,联合王皇后攻击萧淑妃,使萧淑妃失宠,接着便把矛头指向了王皇后,她要取王皇后而代之。武则天在后宫大肆活动,笼络人心,对王皇后身边的人,施以小恩小惠,对与王皇后关系不好的人,则极力拉拢。因此,王皇后的动静,武则天了解得非常清楚。
654年(唐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生了个女儿,很讨人喜欢。王皇后也不禁前去看望,逗弄一番,知道皇帝要来就先走了。武则天趁机残忍地掐死亲生女儿,然后轻轻盖好被子。一会儿,高宗来了,武则天佯装欢笑,带皇帝来到床前,掀开被子,突然发现死婴,失声痛哭。高宗见此情景,十分震惊。他急忙问是怎么回事,左右宫女告诉他:“皇后刚刚来过。”高宗一听,勃然大怒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乘机大进谗言,加上王皇后久无生育,于是高宗决意废王皇后。
围绕皇后废立问题,宫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皇后宠衰,她的舅舅,中书令柳奭首先被贬流。太尉长孙无忌和宰相褚遂良等顾命元老大臣迅速组成反对势力,阻止武则天入主后宫。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开始施展她的手段,分化朝臣,瓦解对立面,形成自己的势力。中书舍人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很快集合在武则天的周围,决心与长孙无忌集团一决高低。
655年(唐永徽六年九月),唐高宗把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等几位宰相召入内殿,讨论皇后废立的事情,武则天隔着帘子监视。高宗正式提出:“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现在我想立昭仪为皇后,怎么样?”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拼死谏争。褚遂良说:“皇后出身名门,忠厚贤淑,又没有什么过错,不应该轻易废掉。而武昭仪出身寒微,又曾侍奉过先帝,立为皇后不合礼仪,一万代以后,天下人会说陛下是怎样的国君?希望陛下三思。”后来他见劝谏无效,气愤地把上朝用的象笏放在地上,解去头巾,叩头流血说:“退还陛下笏,请求陛下放臣回还故里。”
武昭仪见状,恼羞成怒,隔着帘子大叫:“为什么不把这可恶的家伙杀掉。”
幸而众人说情,说褚遂良接受先帝的遗命,有罪也不可用刑,褚遂良才得以保全性命,不久被贬出京城。
为了抢夺皇后位,武则天一党大肆活动,许敬宗在朝廷造舆论说:“种田的农民多收了几百石麦子,还想换个老婆,何况贵为天子呢!”
在这关键时刻,开国功臣李勋助了武则天一臂之力。他对高宗说:“皇后的废立是皇上的家事,不必去征求外人的意见。”
655年(唐永徽六年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她们的父母和兄弟都除名,流放岭南。六天后,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册立皇后大典。由李责力把皇后玺绶授给武后,百官在肃仪门朝见新皇后,武则天终于夺得了皇后桂冠。
武则天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才干,她并不以当皇后为满足,而是要参预朝政、掌握大权,以至于当国家的最高主宰——皇帝。
当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仍控制着朝廷,他们是武则天的政敌。为了排斥打击他们,武则天先后以各种罪名将宰相韩瑗、来济、褚遂良以图谋不轨罪远贬,然后集中力量对付长孙无忌。659年(唐显庆四年),武则天授意许敬宗编造朋党案,将长孙无忌牵扯进去。高宗不明真相,下诏削去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不久,许敬宗派人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杀。因受其牵连,宰相于志宁免官,韩瑗等人除名,不久被杀。长孙无忌集团被摧垮。
在打击长孙无忌的同时,武则天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许敬宗、李义府等被擢为宰相,掌握大权。
武后势力的增大使她越来越骄横,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对此愤愤不平。664年(唐麟德元年),高宗偷偷将宰相上官仪召来商议对策,上官仪说:“皇后专权,天下人都不赞成,应当废掉以顺人心。”高宗认为很好,就命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谁知宫中早已布满武后的亲信,他们奔告武后,武后急忙赶来,大吵大闹,表明自己的清白。吓得高宗畏头缩尾,不敢发出诏书。高宗还把责任往上官仪身上推,说:“我本来并没有这种打算,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则天立即指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一状,说他与废太子李忠串通一气,阴谋叛逆。结果,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狱处死,家属籍没,平时与上官仪有过来往的朝臣士大夫统统贬官流放。
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没有敢与武则天作对的势力了。从此以后,高宗每次处理政事,武后就要垂着帘幕在后面指挥。政事无论大小,官吏的升、降、生、死,都由武后一人说了算,天下大权,全归中宫,高宗不过是傀儡一个,拱手而已。朝廷内外称高宗、武后为唐室的两个皇帝。
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掌握大权以来,通过修《姓氏录》,提高武姓本家和在职群臣的社会地位,还通过引用一批文学之士“北门学士”等手段,逐步发展和扩大自己的实力。她自信,唐高宗一死,便是她女皇的天下了。可是,正当她得意逞能的时候,却与亲生儿子发生了冲突。
武则天亲生的有4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656年(唐显庆元年),李弘被立为皇太子,他的性格与母亲完全不同,仁孝谦谨,尊敬大臣朝士,深得父皇的厚爱和大臣的信赖。他多次奏请,不符合武后的意旨,武后对他很生气。李弘有两位异母姐姐义阳、宣城二公主,都是萧淑妃所生,被武后长期幽禁在别宫中,年过30岁,还未能出嫁。一次,李弘在别宫见到了二位公主,又惊又可怜,立即奏请高宗,让她们出嫁。高宗答应了。武后知道后,怀恨在心。
675年(唐上元二年),高宗眩晕病发作很厉害,武则天的亲信向高宗提议让武后代理国政。可是,高宗却接受中书侍郎郝处俊等人的建议,要让太子李弘监国。这样,李弘就成了武后独揽朝政的障碍。4月,武则天用药酒将李弘毒死在洛州合璧宫。高宗正想禅让给太子,得了凶讯,十分悲痛,下诏谥李弘为孝敬皇帝。
李弘死后一个多月,高宗立次子雍王李贤为太子。李贤聪明好学,颇有才干,又召集著名学者注范晔的《后汉书》,在士人中声望很高。可是,李贤也跟武后性情不合。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咒奇术得武后宠信,他揣知武后不喜欢李贤,就经常在武后面前说李贤长相不好,不能继位,还是英王李哲和相王李旦最合适。宫中还有人议论,说太子是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生的。这些话传到李贤耳中,他深感不安。武后又经常找碴责备李贤,使得李贤十分害怕,便沉湎酒色,日益消沉。
679年(唐调露元年),武后命明崇俨到长安办事,明在途中被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李贤指使的,只是一时查不出证据。后来,有人向武后报告说太子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戏,送给赵道生等人很多金帛。武则天便借题发挥,将李贤召到洛阳训斥。又命中书令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等人一起审问,在东宫马坊里搜到数百件黑色甲胄,认为是谋反的器具。还将赵道生抓起来,逼他招供受太子指使杀了明崇俨。
武后得到这些“罪证”,很高兴,她恶狠狠地说:“做儿子的心怀逆谋,是天地所不能容许的,要大义灭亲,决不能赦免他的罪!”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高宗宠爱太子,代子求情。李贤才免一死,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迁往巴州(今四川重庆)。武则天还不放心,最后派左金吾将军丘神责力前往巴州,逼李贤自杀,才算完事。
680年(唐调露二年八月),李贤被废的第二天,高宗第三子英王李显继为太子。这时高宗病情已日趋严重。683年(唐弘道元年)十二月,56岁的唐高宗死去,去世前,召裴炎受遗诏辅佐太子,遗诏还说有关军事、政治不能决定的,听武后意见。七天后,李显即位,这就是唐中宗。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将宰相议政的政事堂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
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容忍中宗李显继位?这主要是因为中宗生性庸弱,容易控制。加上当时高宗刚去世,武则天对外廷尚未完全控制住,当皇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作为权宜之计,让庸弱的李显当一阵子皇帝,以安定大局,以后再把他赶下台。
果然,684年(唐嗣圣元年二月),继位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禁在深宫。中宗为什么被废?原来是他想升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顾命宰相裴炎不同意,两人发生了争执。中宗生气地说:“我要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何况一个侍中呢!”武则天得知后,如获至宝,马上召集百官到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讳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勗带兵入宫,宣布太后命令,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很不服气,责问母后说:“我犯了什么罪!”武则天回答:“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怎么说没有罪呢?”一句话就把中宗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
第二天,武则天立第四个儿子豫王李旦为皇帝,这就是唐睿宗,武太后把睿宗安置在别殿,所有国政,不得过问,全由太后决定。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大力培植武姓势力,大封武姓,授侄儿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三思为右卫将军,还有武攸暨、武攸宁、武攸归、武攸望等,都晋级加官。还建立武氏五代祠堂,遗赠武氏家族的五世祖先。684年(唐光宅元年九月),改元光宅。更改唐百官名称,如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门下省改称鸾台,侍中为纳言;中书省改称凤阁,中书令为内史。尚书六部也更改了名称,以天、地、四季命名,吏部称天官,户部称地官,礼部称春官,兵部称夏官,刑部称秋官,工部称冬官。御史台分为左肃政、右肃政两台,左台纠察朝廷,右台纠察郡县。还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以便作为未来的京师。武则天为取代大唐,建立武姓皇朝,忙得不亦乐乎。
就在武则天一步一步逼近皇位的时候,引起了一些受排挤的唐朝宗室贵戚的不满。684年(唐光宅元年九月),先前被武则天贬黜的英国公徐敬业等人,公开打出反武旗号,起兵扬州。徐敬业是徐世责力(即李责力)的孙子,被推为统帅,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曾任御史的魏思温为军师,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记室,以匡复庐陵王为名。不过十天,就聚集起10多万人的队伍。骆宾王起草了《讨武曌檄》,檄文列数武则天残害忠良、生活腐化等罪状,揭示她想当皇帝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