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最是一年“春”好处
同本义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朱自清的散文《春》里有这样一段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是生物萌发的季节,北半球温带的春季,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植物开始发芽生长,鲜花开始陆续绽放。冬眠的动物缓缓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出来,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繁殖,因此中国人常常称呼春季为“万物复苏”的季节。对农民来说,春季更是播种农作物的最佳季节。春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古人在创造“春”字的时候,就紧紧抓住了春天的特点。
甲骨文中的“春”字,形体是两个“木”、一个“日”、一个“屯”,其中“屯”(tún)既是“春”字的声旁,同时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春”字表达的意思就是阳光普照,草木萌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它是个会意字。“春”的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两“木”到了上面,下面是左“屯”右“日”;小篆字形则是左“日”右“屯”。“春”字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
“春”的本义为“阳光普照、草木丛生”,这种景象只有在一年之首的春天才能看到,所以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节名,大约在农历的正、二、三月。所以,“春”有“生机”等意思。
民间有句谚语:“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的生长期,在这个时节,生物都在蓬勃生长,以求将来能够活得更好。人的青春也是人一生中的春天,青春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珍惜宝贵青春,人就能创造出奇迹,创造出财富;反之,浪费青春年华,虚度青春的人,除了惭愧之外,将一无所得。
“夏”虫不可语冰,不要对牛弹琴
夏,中国之人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华夏”一词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华夏”子民呢?这个“夏”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金文和小篆的“夏”字,从页,从臼,从攵。页代表人头,臼代表两手,攵代表两足,整个字形像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这个汉字比起其他表示人各种形态的汉字,显得更完整和谐,因此,先人借用这个美好的字作为描绘整个民族的用字。
《尔雅》中有云:“夏,大也。”由于“夏”的完美,表示仪表堂堂之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这个意象的成立,大概在春秋战国之交。战国后期,封建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日益相合。其实,在此之前禹所开创的“夏朝”就已经是大一统王朝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生活体制,阶级社会从此开始,统一的观念令人们钟爱着“大”,所以完美如“夏”,和“大”就有了契合之处。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唐贾公彦解释说:“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为《尚书》作疏时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人的自称,有显现自己为天下中心之意,充满自豪感。后来华夏民族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相互同化中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族体。为了体现这种民族大一统,后来“华夏”变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合称。
“夏”被人们视为美的代言,所以用来作为一年四季中第二个季节的名称。因为夏季草木繁盛,为花期旺季,物华天宝,美丽异常,由此,“夏”也就被借用指这个季节了。
民间有句俗语:“夏虫不可语冰。”生活在夏天的虫子,寿命何其短暂,必然活不到寒冷的冬天,所以对其说冰雪,仿佛对牛弹琴,夏虫当然不知所云。人们期待夏天的美好,却不可以做一只目光短浅的小小夏虫,当下虽有美好之物,但未来还有冬季严峻的考验。如果沉溺于眼前,满足于对人生、对社会、对世事的一点认识,那我们就只能拥有夏虫的思维模式:全部的知识仅在壳里,而我认识到壳里的全部知识,一切的知识就尽在我的掌控之中。这种思想是自大的,是可笑的。
一叶知“秋”,从秋色中感知自然美
秋,禾谷熟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把秋天的景致、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诗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多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诗人一开始就否定悲秋,认为秋日胜过生机盎然的春天。以一鹤凌云凸显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诗人驰骋想象,心念随着凌空的白鹤飞到“碧霄”,意境开阔,飘洒自然,天地一片美景融融。古人在创造“秋”字的时候,展现的就是喜秋而不是悲秋。
“秋”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的“秋”字看起来像一只蟋蟀的形状,上面是蟋蟀的触角,背上突出的部分是蟋蟀的翅翼。蟋蟀在秋天鸣叫,又叫秋虫,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第二种写法的“秋”字是在前一“秋”字下加“火”而成,为会意字。秋天除了秋虫鸣叫之外,也是丰收的季节。由于熟了的禾谷颜色似火,于是古人就在前“秋”字的基础上加上“火”构成另一个“秋”。关于这个结构,也有的学者认为:古人在庄稼收割后,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一方面作为地肥,另一方面可烧杀害虫。在虫下加火,表示烧杀蝗虫之意。所以,篆书的“秋”字简化为从火从禾,突出了庄稼成熟似火或秋天焚烧禾草的意思,而非秋虫。
“秋”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其构形几经变化,学者对于“秋”字的解释也各执一词,但始终都是以秋天的特征来对秋天进行描绘。由于秋天清爽温良,人们用“秋波”来形容人的眸子清如秋水。用“秋”字也可以组成许多词语,例如“秋霜”,比喻人的头发白了,如同沾染了秋天的霜气。还有“秋毫”,秋毫是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十分微小的事物。成语“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再如“落叶知秋”,比喻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
“秋”还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用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及思想。在古文人眼里,秋天常是秋风萧瑟、草木枯败,一片肃杀的景象。秋天一是伤别离,二是思乡情切,三是感叹世事,四是睹物思人。这是诗人词人最常表达的情感。然而,今人不似古人那般伤感,而多以“金色”喻“秋”,企盼丰收。“秋”是收获的季节,此时,人们应该保持一个好心情,看看秋叶,赏赏秋景,在一片和谐的秋色当中修身养性。
历经寒“冬”才能等来春色
冬,四时尽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白雪皑皑,风号雪舞,千里冰封,寒花晚节,天凌地闭,岁暮天寒,雪虐风饕。以上的每一个词,都是描写冬季天寒地冻的情景。温带的一年四季分明,在这里,冬季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时躲进了小窝,大部分植物飘零孤苦,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冬季往往一片萧条,而古人在造“冬”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甲骨文的“冬”字不是真正的“冬”,而是“终”字。“冬”与“终”在古语中相同,商周甲骨卜辞里都将“终”作“冬”使用。甲骨文中的“终”字像一挂丝线已经用到了尽头,表示终极、终结之意,它是个会意字,表示东西、时序已经终了,继而表示进入一年四季之末——最寒冷的季节。金文的“冬”字,字形像太阳被锁在一间封闭的房子里,表示冬天是寒冷的,阳光都不温暖了。“冬”的本义是寒冷,后来用作最后一个季节的名称,阴历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季。
冬季虽然万物萧条,梅花却开得正旺。古人有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过“冰寒彻骨”的锻炼,人的意志才会变得愈发坚强。再说“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季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人经过“寒冬”的锤炼,锻造了刚强的意志和筋骨,抖擞了精神,就会奔向更好的春色人生。
像珍惜生命一般珍惜美好“年”华
秊,谷熟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过年大概是每一个孩子最期盼的日子,因为这个时候可以拿到很多的压岁钱。什么叫“过年”呢?这里的“年”指的不是一整年,而是所谓的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
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串村走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年”又窜到另一个村庄,迎头看见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年”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由此,人们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等下一次“年”再来的时候,人们便燃起晒干的竹子,贴上红字。后来,又逐渐演化成放鞭炮、贴对联等过年的风俗。
“年”真的是一种怪兽吗?当然不是,这一点从“年”字的字体构造和历史演变就可以看出。
甲骨文“年”字的上部是“禾”,下部是一个“人”,整个字是一个人的头部顶着“禾”的形状,象征着禾谷丰收的情形。有学者认为,“年”字描绘的是古代人民庆贺丰收的丰收舞。不管怎样,“年”始终与丰收有关,而其本义即是“禾谷丰收”。由于古代北方的农作物多是一年一熟,所以西周中期开始,人们便以“年”纪岁。一年表示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用“年”作时间单位也是历法中最常见的,由此引申出岁数、年纪等意思,例如“年轻”、“年龄”等。由于“年”表示时间,所以人们也用它来表示岁月,例如“豆蔻年华”等。
岁月如梭,经不起蹉跎;年复一年,时间过得迅捷无比。人只有把每一年都紧紧地抓在手里,好好地利用时间,才会如农民收获庄稼一般,获得丰收的喜悦。
过“午”不候,为自己定下标准和尺度
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午时农人汗如雨下,自有一番劳苦和辛酸。“午”字在这里指的就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午”在地支中排第七位,和天干配合用作纪年,而十二地支又用来计一天当中的时间,“午”字刚刚好排到了白天的正中央,所以人们就把这段时间叫做“午时”。但是“午”字的来源及其本义,与时间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午”的甲骨文像是绳子拧在一块儿的模样。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曾考证:“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他认为,“午”很可能是勒马的辔头(绳子),而其本义就是“御马索”。金文和小篆的字形与甲骨文的区别很大。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小篆体的“午”字进行了解释:“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他认为,“午”是五月阴气上升,从地面升腾而出。也许是因为表示地气,“午”字被借用去表示纪年和纪时。
古语有云,过午不候。可见,古人把“午”视为一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不能容忍。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某种限度,超出这个限度,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人也是一样,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一个尺度和标准,破坏了这个标准,人也会失去平衡。所谓“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这才是修养之道,也是处世立身之道。
经“历”越多,越容易看淡一切
历,过也。从止,厤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有这样一个谜语:“一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谜底是什么呢?就是日历。日历是人们用来计算天数的工具。说起“历”字,与人民的生活实在密切非常。国际上计算年月日的历法叫做公历,而我国还有一种历法,是按照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期来规划,叫做农历或阴历。而“历”字的古文字字形构造,恰恰与农作物有关。
甲骨文的“历”字上面是两个“禾”字,表示一行行的庄稼,下面是一足,脚趾朝上,脚跟朝下,表示脚从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历”字在上面加了一个“厂”字,表示在山崖前种着一行行的庄稼,此后,小篆、隶书和楷书都沿袭了这种写法。由于“历”字的字形构造表示人在庄稼间穿越,所以它的本义即经过、越过,如经历、游历;由此引申为跨越、度过等义,如历劫、历载;又引申为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如历年、历代、历次等。
由于“历”表示跨越,可以用作表述时间的过渡,所以人们就把时间的整体规划称作历法。历法是推算节候和年、月、日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历。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的历法为阴历,以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作为依据的历法为阳历。阴阳历则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也叫“历”,如挂历、日历、黄历。
人们经历的时间越多,被岁月的磨刀留下的痕迹也就越多。看着日历一页页撕去,一面感怀岁月流逝得飞快,年华逐渐老去;一面庆幸自己经历了这么多的凡尘俗事,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荣辱。经历是人心灵的负担,同时也是人宝贵的财富。经历越多的人,生活的经验就越丰富,往往也懂得避开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和事,为自己寻找快乐的出口。
“未”来的美好要靠当下去创造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有这样一串谜语,它们的谜底是同一个字:
成本一定要下降;
妹早嫁作西村妇;
宛如土下生根须;
一向上爬忘了本;
午后独自上西楼。
它们的答案是什么呢?现在就来揭开谜底。“成本一定要下降”,一个字需要下降“一”才能成为“本”,这个字不是“末”就是“未”。再看第二个谜语“妹早嫁作西村妇”,“妹”的“女”字旁嫁走了,剩下的就只有“未”字了,看来这一连串谜的谜底必然是“未”字了。
“未”排行在地支的第八位,五行属土,生肖属羊。人们在否定别人的时候,习惯用“未必”二字,表示不一定的意思,“必”是“一定”之意,那么“未”就是“不”的意思了。这个词,将“未”字的意思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出来。
“未”的甲骨文看起来像是一根没有树叶的树干,金文和小篆体都是甲骨文的衍生,而“未”字本义就是没有、不曾的意思。不过,“未”字是否定过去的事物,不否定将来没有发生的事物,与“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像人们用“未”字表现将来,例如“未来”一词,但是没有人把将来称作“不来”。
“未”表示的是怀疑的态度。世间的事物千千万,未知之物到处皆是,人类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去探索,整个社会才能进步。而对个人而言,也必须以谦虚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凡事求甚解,个人的各方面素质才能大大地提高,因为未来的美好在于当下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