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只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会从面色、言辞、行动上表现出来。修行人要得心安稳安定,感到喜悦安乐,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没有表现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禄、权势,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对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看不顺眼。既然对任何事都怨愤不平,对任何人都采取对立的心态,心中岂能安定?
——圣严法师
在贪、嗔、痴、疑、慢五毒中,“嗔”是烦恼毒的根源。佛学中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圣严法师说:“生活中,很多人只要心中有嗔、有怨、有恨,很快就会从面色、言辞、行动上表现出来。修行人要得心安稳安定,感到喜悦安乐,一定要把嗔心除掉。有些人没有表现贪欲,但嗔心很重;他不求名位、利禄、权势,也不想追求男色、女色,但对很多事情、很多人都看不顺眼。既然对任何事都怨愤不平,对任何人都采取对立的心态,心中岂能安定?”
圣严法师认为嗔心的毒害最大,其爆发往往有指向性,一旦发作,害人害己,是双重的罪恶,“杀嗔心安稳,杀嗔心不悔;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一个人若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以一颗宽容心对己对人,以一份豁达的心境面对人与事,那么,这个人就能够除去很多烦恼,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人,那人愤怒地冲进精舍来。原来是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了,因此,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了他的无理辱骂后,等他稍微安静时,对他说:“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那人回答:“当然有了,你为什么问这个呢?”
佛陀不答,继续问道:“那个时候,你偶尔也会款待客人?”
那个人说:“那是当然了。”
佛陀继续问:“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谁呢?”
那个人回答:“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归我了。”
佛陀以慈祥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然后说:“你今天在我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谩骂,那是归于你自己的啊!婆罗门啊,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说:“对愤怒的人还以愤怒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
面对他人的无理谩骂,佛陀并未生气,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以一颗宽容之心为他剖析其中缘由。实际上这是佛陀对他的点悟和开示,是否能够参透,则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会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还不如拔除嗔怒的毒根,做一个轻松之人。
在圣严法师眼中,灭嗔心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如果能灭嗔心,就能修行一切善法。当嗔心的火熄灭时,对人会生起慈悲心,会以关怀、原谅、同情的心待人;当嗔心消灭时,对一切事物的决断,会以纯客观的智慧来处理自己的问题,分析他人的问题,化解一切麻烦的问题。所以说一旦嗔心灭,一切善法生了。”
所以,众生在修行之时要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世,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而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就能够在世事面前如流水一样,可方可圆、顺其自然,过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