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疾病防治
一、常见皮肤病防治
(一)花斑癣
花斑癣俗称汗斑,天热汗多可诱发此病。本病的皮肤表现为:初起有许多细小的斑点,伴有瘙痒,出汗后症状更为明显。花斑癣的好发部位:胸、腹、上臂及背部。
治疗可选用水杨酸、苯甲酸制剂,10%克霉唑霜及酊剂。
由于藓菌在皮肤、衣物被褥上都能存活,造成经常反复发病。所以要想彻底治疗,就要把衣物、被褥进行清洁消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清洗后阳光暴晒。
(二)多形日光疹
此病多见于女性,好发部位在颜面、颈部及双手指等暴露部位。与日光照射有明显关系,秋冬季可自行减轻。
治疗可用二羟茎丙酮、氢醌等药物,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反应停,但应注意:该药可引起畸胎,故孕妇禁用。
(三)蚊叮咬
被蚊叮咬后出现淤斑,可外用氧化锌或炉甘石洗剂,也可外涂清凉油,必要时在外用药的同时口服扑尔敏、赛庚啶等药,以减轻过敏现象。
(四)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是一种季节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夏季,至秋凉消失,反复发作,好发于四肢侧面,甚则延及全身,多呈对称性发作。
治疗:中药配方,冬桑叶30克、苏叶30克、陈艾叶30克、薄荷叶30克、明矾20克。
用法:上药加水1500毫升,煎沸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中,待温后外洗患处。每日1剂,洗浴3次,5~7剂为一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消疹止痒。
主治:夏季皮炎。症见每在夏季局部皮肤潮红,继则发出成片细小丘疹,瘙痒,抓破无水,可形成血痂。
方中桑叶、薄荷疏风清热;苏叶、艾叶祛风通络以助止痒;明矾解毒止痒。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夏季皮炎用药1~2个疗程即可痊愈。
二、小儿消化不良防治
小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夏季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主要症状为拉绿色粪便,常伴有发烧、腹胀、呕吐、不吃奶及哭叫不安等现象。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夏天气温太高,引起小儿胃肠功能紊乱,抵抗力下降,胃酸分泌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加上夏天病菌繁殖很快,苍蝇又到处叮爬传播,病菌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后使胃肠发炎,都易使小儿发生消化不良。
有些家长对小儿消化不良缺乏了解,认为小孩在夏天拉几天肚子不算什么病。殊不知孩子拉得久了,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且会引起嘴唇青紫、抽风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小儿消化不良的方法是:对婴幼儿要尽量给予母乳哺养,不要在夏季让孩子断奶。喂奶要定时,一次不可喂太多,两次喂奶中间要让孩子喝点白开水。如果奶汁不够吃,可喂些米汤、面汤、鸡蛋糕等容易消化的食物。断奶以后的孩子,要切实搞好饮食卫生,不要让孩子吃剩饭、剩菜和不清洁的食物,夏天晚上要给孩子盖好肚子,防止受凉。一旦孩子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首先要调配好饮食,限制进食的数量,多喝白开水。病情较重的,要及早请医生诊治。
三、小儿腹泻防治
夏天,孩子容易发生腹泻,特别是2岁以下婴儿更容易发生。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多发病。
夏天,为什么孩子特别容易腹泻呢?这是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孩子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胃酸浓度低,杀菌能力差;再加上夏天过多地进食饮料,又稀释了胃酸,这样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杀死,很容易闯过胃酸这一关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另外,儿童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也比成人分泌得少,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再者是婴幼儿生长迅速,需要足够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都要经过胃肠道来消化吸收,儿童胃肠道的负担相对较重,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夏天气温高,细菌容易繁殖,也是增加了感染的原因之一。对于小儿腹泻的防治,近年来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小儿所需要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比牛乳及一切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而且卫生、经济、服务方便。母乳喂养可预防小儿腹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若广泛宣传母乳喂养,全世界每年可使100万婴儿免于死亡。
放弃奶瓶,改用碗勺喂奶。因为奶瓶容易污染,不易清洗消毒,特别是橡胶奶头,很容易污染病菌,导致小儿腹泻。改用碗勺,污染的机会比奶瓶要少。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们不妨一试。
四、头痛防治
入夏以来,头痛患者明显增多,其中又以白领工作者和女性居多。随着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大,人们进出房间不注意调节温度,这些因素都会加重头痛的严重程度。另外,睡眠不足,精神疲劳,情绪激动,不规则的生活都可诱发头痛。
头痛一般分为紧张性头痛、偏头痛及与其他神经或器质性原因有关的头痛。其中都市里最常见的是紧张性头痛,约占头痛总数的80%至90%。
有关学专家指出,每当头痛发作的时候,很多人选择“能忍则忍”的消极态度,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头痛往往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危险信号,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千万不可大意。
专家建议,为防止头痛,暑期高温时要尤其注意安排好有规律的作息情况;空调房间要保持空气清新,经常通风通气;同时要避免高温、强光和噪音。一旦头痛来临时应换一个阴凉、安静的环境,还可洗一个热水澡,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镇痛剂类药物。
五、夏防“五病”
以下五种病最易于夏季流行,应该注意加强预防:中暑。盛夏至初秋,预防中暑,应注意作业场所通风散热,并及时补充体内水分和盐分的消耗;露天作业者应尽可能早、晚出工,中午休息,防止烈日暴晒;外出行走须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以免受热中暑。
痱毒。有些人炎夏好生痱子,搔抓后极易继发感染,形成痱毒,产生化脓性疖肿。预防的办法,首先要昼减少日光的曝晒,并保持居室通风凉爽;其次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和刺激性的食品;其三是常用热水洗澡,一旦生了痱子,可用艾叶、金银花、马齿苋各十克煎水洗患部。
腹泻。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或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熟食品或隔夜饭菜要加热煮透后再吃,生吃瓜果要清洗并削皮;养成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餐具的清洗、消毒、保洁;菜肴佐以醋或大蒜,既能杀菌,又助消化,还能提高胃肠道抗病力。
乙脑。预防和控制流行关键措施是灭蚊、防蚊。要清除垃圾、积水,彻底消灭蚊子滋生环境;住室置好纱窗,挂好蚊帐。注射乙脑疫苗也是防止乙脑感染的重要措施;以板蓝根、鲜牛筋草煎汤代茶饮,也能起到预防乙脑的作用。
苦夏。苦夏是由于脾胃虚热、不能适应夏季的热天气而引起的,主要症状为胃肠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不振、困倦乏力、胸闷不适、贫血清瘦等。预防措施,首先应注意膳食调整,做到饮食清淡,少吃多餐,及时补充水分;其次要保证睡眠时间,除夜间睡好外,最好每天午睡,使大脑和机体得到充分休息,借以养神健身。
(第二节)身体护理
一、夏季养生“清”为贵
我国医学认为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也即“天人相应”的养生之说。夏天的最大特点为“热”,因而用“凉”对付,“燥”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
饮食宜清淡。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游乐宜清幽。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若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那习习的凉风会使你心静似水,神怡如梦,涤尽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二、科学午睡保健康
夏季夜间睡眠时间不足,午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特别对老年人是一种有效的“健康充电法”。这对防止中风及心脑血管疾病乃至抗衰、延寿、美容都有好处。但须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最佳时间为1~2小时。
不要饭后即睡,刚吃了饭,消化器官正处于工作状态,此时午睡会降低消化机能,应于饭后10~30分钟再睡。
要在床上睡,不要伏案或靠沙发、椅子而睡,这会造成吸入氧气不足,头部血流量减少而出现“脑贫血”。伏案睡,以手代枕还会造成压迫眼球、手腿麻木、某些肌肉群仍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充分休息。
选择环境,不要在喧哗的场合午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也不要在屋檐下、过道里或树阴下睡,因入睡后体温下降、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易患感冒或其他疾病。
不要为了午睡而服安眠药,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三、夏日“内火”防治
心火。虚火主要表现有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可喝点莲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麦冬等泡茶喝;实火则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可服导赤散或牛黄清心丸以降火。
肺火。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可用百合、红枣、大米适量煮粥吃,或用沙冬、麦冬泡茶饮。
胃火。胃火也分虚实,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可用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可吃些有滋养胃阴作用的梨汁、甘蔗、蜂蜜等。
肝火。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可口服龙胆泻肝丸或龙胆泻肝汤。
肾火。有肾火者常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过早松动、五心烦躁、腰腿酸痛,可常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饮,或口服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五、及时给身体补水
不渴也喝水。人们往往习惯口渴了之后才喝水,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人口渴时就说明体内已轻微失水。饭前饭后不要大量饮水。饭前适量饮些酸梅汤、西红柿汤、橘叶、橙叶等含酸汤水,既有利于保证消化系统分泌足够的消化液,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又可以补充维生素C,还可以防止中暑,但如果饭前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饭后,食物占据了胃的大部分空间,如果还大量饮水的话,不仅会冲淡胃液使人体杀菌能力大大降低,还会因为饮水过多而增加胃、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因此,劳动之后应先喝水再吃饭,而且一次最多喝300毫升,至少间歇30分钟再喝。夏天每日补充水分在3000毫升左右,才能满足人体需要。老人对口渴不敏感,应主动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以1500~2000毫升为宜。而孕妇及哺乳的妇女,身体需要水分增加,每天补充水分量应在3000~3500毫升。
饮水需补盐。夏日出汗后,有些人只顾饮水解渴,而忽视了补盐。由于出汗时失去大量水分的同时也失去较多的盐分,体内渗透压失去平衡,这时饮下去的水无法在细胞内储存,又会随汗排出体外,排汗又带出盐分,形成越喝越渴的恶性循环。严重者可引起肌肉无力、疼痛甚至抽搐。因此,炎热的夏天,特别是大量出汗后,应适当喝点淡盐水。
口渴勿狂饮。有人贪一时痛快,口渴时大量喝水。这些水一下子积聚于胃肠,除胃部感到沉重闷胀外,还影响膈肌活动,影响正常呼吸。大量水分进入血液,可使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口渴狂饮会使体液中水与盐失去平衡,轻则引起胃肠剧痛,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出汗莫食冷饮。吃冷饮也大有讲究。冷饮能清暑解渴,不愧为夏日人们度暑的佳品,但如果饮用不当,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不要贪多。因为食用冷饮过量,会冲淡胃液和抑制胃酸的分泌,不利于食物的消化,会减弱胃的杀菌能力,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大量排汗时,不要立即喝饮料。因冷、热的急剧变化会让人体感到难以适应,容易导致对人体的伤害。慎喝过凉的冷饮。冷饮过凉,喝得太多太急有可能使胃肠产生痉挛,引起剧痛。有些病人不宜喝冷饮。冷饮能使人体的毛细血管产生收缩,因而心血管病、支气管炎、咽喉炎、胃肠炎、胆囊炎患者不宜饮冷饮。
有些水不能喝。生水易传染疾病,不能喝。过夜的温开水,经过多次反复煮沸的残留水,蒸饭剩下的蒸锅水都不能喝。这些开水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含量较高,饮用后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
适量食用水果补水。适量进食些新鲜瓜果和以“茶”代水。夏天瓜果异常丰富,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既可以当菜,又可以补充水分和营养,让这些新鲜的瓜果成为辅餐,实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良好习惯。此外,在家中常备些具有药理功效的金银花茶、菊花茶等凉药茶,对防止中暑和预防某些皮肤病更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