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1850—1893年),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由于父亲生性放荡,与母亲感情不和,他从小跟母亲生活在诺曼底的一座乡镇上。这里濒临英吉利海峡,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大海、田野给了他无穷的乐趣。乡村生活陶冶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性情,培养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熟悉了诺曼底的风土人情。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又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到巴黎法学院功读法律。后来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
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那时,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了莫泊桑。这时,莫泊桑的著述虽然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1879年,他参加了以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文学家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左拉邀请了5位作家在他著名的梅塘别墅集会,约定每人写出一部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稿子完成后,它们被编纂成为《梅塘晚会》一书,其中的《羊脂球》被公推为最佳,而他的作者——莫泊桑也借此扬名文坛。
《羊脂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一跃登上法国文坛,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我的叔叔于勒》(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