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并称文史的辞赋家宋玉虽然不能确证是三峡的儿子,但他却与三峡有着难解之缘。
读宋玉,人会感到三峡之至美。
《高唐赋》完全就是三峡美的铺排。高唐观,据《巫山县志》与《寰宇记》,当在巫山县城西北三里高丘上,传说旧有庭院,高唐观就在其内。读《高唐赋》就好像是宋玉引导人们登上高唐,欣赏了一番三峡磅礴的气象:高山水险,林深草茂,葩花覆盖,鸟鸣喈喈……这美妙的三峡风景就一幅幅展现在人们眼前。当人们掩卷回想“序”中所述先王与神女欢会的故事,想起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神女,人们立刻就会被这种美的意味所深深打动。三峡因此有了更加动人的风韵。
三峡山美、水美、人美、神美。《神女赋》里,宋玉盛赞神女的瑰姿玮态:“她的面貌丰满端庄,容颜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她的眼睛明亮而目光炯炯,眼神美妙而好看,弯弯而纤细的眉扬起来,鲜艳的嘴唇灿若朱丹,她的肌肤白净而身躯厚实,心情舒畅无忧无虑,神态闲雅安详……”其像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郭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特别是在写神女与楚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之时,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感到意味无穷。
而在《登徒子好色赋》里,宋玉描述了“东家之子”这个普通人家少女的美。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三峡是出诗人也出美人的地方,“臣”在哪?我想在三峡,叫人相信的是这宋玉的“东家”。范成大的《吴船录》里说:“倚郭秭归县,亦传为宋玉宅——杜子美诗云‘宋玉悲秋宅’,谓北县旁有酒垆,或写题作‘宋玉东家’。”如果说宋玉故乡不在三峡,那么宋玉最起码也曾流寓三峡,这个“东家之子”是能叫人相信她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三峡女子的。
宋玉写三峡的物美人美,也给三峡注入了深厚鲜活的文化底蕴。有口皆碑的神女故事,巫山云雨的佳话……使三峡更加富有情韵。因而,当人们面对三峡,面对巫山时,就会陶醉在这神奇美妙的意境中,并展开想像的翅膀,行吟挥毫。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是唐代诗人薛涛的诗《谒巫山庙》。这无疑是高唐神女的故事给三峡带来的诗意,带来的美……
二
历史刻下了宋玉留在三峡的足迹。
秭归有宋玉宅。宋乾道六年(1170),诗人陆游入蜀,去做夔州通判,便将沿途所见写成《入蜀记》,“十七日……访宋玉宅,在秭归县之东,今为酒家,旧有石刻‘宋玉宅’三字,近似郡人避太宋讳,去之。”
宋代另一个记载宋玉宅的是范成大。孝宗淳熙四年(1177),也就是陆游入蜀七年之后,范成大出蜀。他沿江而下一路上游览高山大川,寻访名胜古迹,也把沿途风光见闻写成《吴船录》。《吴船录》里也记载了宋玉宅,范成大还赋诗题咏。一首题名《秭归县》的诗,诗前小序云:“周封楚子熊绎于此,县宇,宋玉宅,东山清烈公祠,屈原宅也。”他还专诗题咏宋玉宅:
悲秋人去语难工,摇落空山草木风。
犹有市人传旧事,酒垆还在宋家东。
可见在宋代,秭归宋玉宅还是为人熟知的。
其实,一代诗圣杜甫在夔州也写到过宋玉宅。大历元年(776年),杜甫在夔州写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写道: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诗中所言“故宅”,或许就是指当时秭归的宋玉宅。有人说此“故宅”在宜城,因为《襄阳耆旧传》里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但从诗中所写的地点和诗人的行踪考察,此“故宅”在秭归或许更可靠。
在秭归方志中,均有关于“宋玉宅”的记载。现在能见到的秭归最早的一部方志《归州志》(明嘉靖四十三年修),“古迹”条中载:“宋玉宅,州东五里,今废。”清《一统志》载“宋玉宅在州东二里相公岭上”
秭归不仅有宋玉宅,还有宋玉祠。《归州志》“祀典”条记:“清烈公祠祀,以五月五日忌辰祀之,宋玉配享。”“乡贤”条记:“宋玉,屈原弟子,仕楚为大夫……祠在屈庙左,古宅基在今归州城中。”而在志前“图考”的“皇明归州巴东阁”中,绘制了屈宋二祠的具体方位:在拱辰门外与香溪铺之间。
秭归还有宋玉碑,现归州城东3里,有一个叫二碑湾的地方,名字的来历就是原来村头并立着屈原和宋玉的两块石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归州”还见过这两块碑呢!
三
宋玉之于三峡,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缘。宋玉写美了三峡,三峡成就了宋玉。然而宋玉究竟是不是三峡人,也是三峡人的一段并不甘心的纠缠。现在,我们唯有欣赏这个三峡的儿子或许三峡的游客的绚烂华章,权且撇开那一个个迷人的悬念……
199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