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66800000047

第47章 暮色苍茫

乡村手艺人生存状态素描之五:篾匠

在乡间行走,时时会与各式各样的篾器不期而遇。男人背着背篓或者背篓上压着背筐,女人们臂上挽着各式各样的竹筐;农家院内,墙外竖着晒席,或者铺在院坝里的晒席上晒着红红的辣椒;倚门而坐的妇女正在做针线活,她们的身边,一定有一只精致的麻篮……

乡村生活似乎有了这些竹器的参与,变得温情起来。

篾器的运用,十分广泛,农家的生产和生活,播种和收获,几乎都有篾器的参与。

鄂西一带主要的篾器有:背篓(三斗背、二斗背、小背篓、娃娃背、脚背篓等);背筐(大背筐、小背筐、背篮、摇篮、粪背筐);撮箕(大撮箕、小撮箕,扭粪撮箕);簸箕;晒席;凉席;筛子,提篮;麻篮;团窝;簸子;刷子等。

专门从事篾器制作的艺人,就是篾匠。

我们队上,曾经有好几个篾匠。最有名的是杨师傅和屈师傅。杨师傅是个老篾匠,距我们家很近,曾经给我们家做了好几次艺。我很想去采访他。可是旁人介绍了他的情况后,我放弃了采访的想法。

篾器不俏之后,杨师傅做过许多努力。他打麻篮簸(一种小巧的笸箩,供妇人家装针线、补丁、鞋样用),在里面织花,织“福”、“禄”、“寿”,希望用把小小的麻篮簸变得美丽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生意,可是坚持不下去,以后又扎竹椅子卖,也没有好生意,于是就改行了,学剃头。

杨师傅手艺很好,人也不错,爱开玩笑,他做艺的时候,还可以给人讲讲故事,他“失业”的原因是一些塑料制品的出现。

塑料制品首先取代了一些厨房间的用具,如篾沙撮。沙撮是洗菜、滤米用的,现在有了塑料的,钢丝的,很便宜,所以,人们都不请篾匠织沙撮了。而背篓,这个用得广泛的工具,却因为摩托车的普及和塑料编织袋的出现,被冷落了。譬如,过去人们从地里运苞谷(玉米)棒子回来,是用背篓或者背筐来背,现在,他们带上几条编织袋,然后拴到摩托车上就拉回来了。

提起篾匠,最有讽刺意味是我们小队(现在改称组,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两个学篾匠的。一个是大姐夫,他学成以后,只做了半年,就没做了。另一个是谢永波,他学成之后,可能给别人织过几个提篮子,也没做了。我问谢永波,怎么不做篾活了?他说,没有事做。我问他那些工具还在不在?他说,早就丢了,只看(鄂西方言,表示不确定)下篁刀子还在不在。

终于打听到一个现在仍在做活的篾匠,叫彭文。于是我赶了过去。

彭文的手艺应该称作家传。他祖父彭淑芝,会圆篾(背篓等工具用篾的统称),祖父让父亲跟一位姓屈的师傅学了板篾(晒席、簸席等用篾的统称),于是他渐成了仓坪一带鼎鼎有名的篾匠。彭文的手艺就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他学篾匠那会儿十八岁。原本打算学木匠,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改变了他的初衷:因为做木活需要有一个好的体质,而篾匠无需消耗太多气力,而且可以一直做到老。

那时的作业方式是做上工,就是到东家老板家里去做。他们父子俩,一个背着工具,一个肩着柯片,行走在黄昏中的山路上。到22岁时,彭文出师了。

父亲一生带徒16个,彭文相信,那可能是篾匠们最辉煌的光景。

篾匠的工具看上去不很复杂,一把下篁刀是最主要的工具,再就是小锯、窄刀、柯片、度篾齿、剪子、刮刀等。

下篁刀和普通的镰刀不同,它没有弯度,是直的,很厚,前面也没有刀尖,比后面略宽,形状很像剃头刀,它的主要用途是劈竹、下篁、分篾等。窄刀就是两个柳叶形的三角形小刀,它们两两相对钉在木板凳或者木板上,像一只黑蝴蝶,主要用途是使每一匹篾宽窄变得一致起来。度篾齿是一个“z”字形的铁器,主要用途是给篾或者竹片引路。柯片是竹制的长短不一的竹板,在打板篾的时候用它们使篾靠紧,减少篾片间的空隙。

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划(划,方言读第一声,有剖、劈、分等意思)篾。篾在篾匠那里,有两大类:圆篾和板篾。

圆篾,只揭去了篁,并用窄刀打去了篾的锋棱,它主要用于织背篓、背筐、撮箕等物,因其形状相对于板篾而言,几乎是圆形的,所以被称为圆篾。板篾是在篾上一层一层揭起来的,薄而软,主要用于编织晒席、簸箕的折子等等。

其实,对于一个篾匠而言,篾远非这样两种。这只是两大类。譬如说织一个簸箕,除了既要板篾,圆篾之外,还有夹口篾、榔子篾等等。

因而,学篾匠首先就要先学划篾。这是最基础的基本功。

划篾之前要先劈竹。劈竹看起来是十分简单的,但要把竹劈好,也是有学问的。一根竹子在手,一刀下去,首先将竹子一分为二,这两块一般是等分的。但不会劈的话,两块就不等,另一块或者在中部就“豁开”了。这样就把材料浪费了。

划篾,特别是揭板篾,那就更要技术了。板篾是从竹片上一层一层揭下来的,一只竹片,有的可以揭出五六层来,厚度不足一毫米。要揭出这样薄的篾片,开始在竹片的一端如何开口,怎样才能把篾揭得厚薄均匀?全靠手的感觉,非经过长期的训练不可。

除了划篾,篾匠的基本功还有编织。篾匠全靠手法灵巧娴熟,手法的灵巧程度,决定他做一件篾器所需要的时间和质量。有的篾匠,一天可以打一床晒席,有的却打不了一只背篮。这就在于手法的快慢了。以打晒席为例吧。晒席的编织方法是纵横交织的,好像布纹一样。要把一匹篾织入其中,要把直篾跳着捡在手中,然后再置入新篾。这就有两种捡法,一般的篾匠,是一双手捡,右手去捡,然后放入左手。而有的篾匠不这样捡,一只手从左捡起,一只手从右捡起。这样功效提高一倍。那时,软如绸缎的篾片在他手中跳动,发出一种嘻嘻索索的声响,就像他的手变成了一只兔子,在田野上蹦跳、起舞。

划篾和编织是篾匠最主要的基本功,看起来简单,但要达到精熟的程度,要经过多年磨炼。

彭文说,他跟着父亲学艺的时候,一天只削了三匹锁口篾。可见要把一根竹子变成软如绸缎的篾,再变成一件美观而耐用的篾器,要经过多少时间的磨炼。

彭文说,他跟父亲学到二十二岁。

篾活相对其他手艺是轻松的,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也较小。但因为毕竟是使“快家业”(方言,泛指刃口锋利的刀具)的,而且操作的对象也很锋利(竹、篾剖开时,不经过处理,楞口十分尖锐),操作的方式也较特殊(一般是在自己的膝盖上使刀),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带伤”(如刀砍了虎口,伤了膝盖头,割了手指头等等)的事。

彭文说,篾匠十分讲究劈第一根竹。如果开工时劈的第一根竹,劈豁了,或者伤了手,或者中间断了,那就“不顺”,要么东家不顺,要么他们不顺。他就有这样的经历,那是在1999年,他在巴东一户人家做艺,第一刀下去,把虎口划了三寸长一条口。父亲怪他不小心,说了他几句,然后就去睡了。最后决定不在这家做下去了。

他们走了之后,东家家里果然生出一连串的事情:儿子媳妇拆婚了。

这可能是一种巧合。但是篾匠做上工,劈第一根竹子要特别小心那是真的。一般要选择一根好竹,没有虫眼。这算是篾匠的生产禁忌吧。

他还讲了一些他不理解的事情。譬如有时上工,人就是犯迷糊。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因。这个时候,就不能动刀了,动刀准出事。

还有一点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彭文说,这是“传教”(一种传袭下来的行业禁忌)。我问篾匠的祖师爷是谁,他说,传说是鲁班之妹。

其实,这种“传教”,应该是有道理的。因为,篾匠主要依赖自己的双手,手受了伤,自然无法工作。如果强行工作,或许会伤得更重。

这时我想到了篾匠的手,我想那一只灵巧如燕的手,那早已被竹篾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所有的柔软都被篾一点点索去的手,应该还带有许多陈年的伤疤吧!是不是像大地上的沟壑一样冷静而亲切呢!

对一般的篾匠而言,麻篮簸是最难织的。麻篮簸是一种直径一尺左右,深度三四寸的小型笸箩。其实这里的簸只是借用字音,严格地说,它和簸箕之“簸”是两回事,在读音上也不完全一致。在鄂西方言里,簸箕之“簸”读第四声,麻篮簸之“簸”读三声。

麻篮簸是闺房用品,用以方便姑娘学习女红,或者做针线活。因此,姑娘出嫁时娘家也陪送麻篮簸。

既是陪嫁,除了实用外,更要求美观,因而它逐渐变得具有工艺品的意义。

首先,要选择好竹,一般以水竹(性软)为主,要竹节几乎是等距离的,没有虫眼,更不能是膘竹。

选好竹后,就是划篾、制篾。编织一只麻篮簸,需要七种篾:织篾(编织外套的圆篾)、圆光(外套底部用篾)、扎口、夹口、盖口、折篾、囊子(外套中间部分的硬篾,是麻篮簸的骨架)。这每一种篾,都要上刮刀,使每一匹篾变得表面光滑。而扎口篾(竹青部分),要用水煮,使其变得像线一样绵软。

而最难的是折篾。折篾就是编织里面部分的用篾,像织簸箕一样,里面是用板篾。它的复杂就在于要用篾织出花纹。织出花纹就要几种着色的篾。譬如说要黑色的篾,就要用核桃树皮(根)熬汁,然后把篾放入其中,煮五六个小时。要红色,要先用油漆染篾,染后再上清漆。这样才不会毁色。

把篾制好后,开始编织。折子要织花纹,什么样的花纹,决定着篾的穿法。一般在中间位置要织双喜,四周织万字花等等。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步骤。至于究竟每一种篾要制到什么程度,花纹是怎么编织出来的,那简直就是一个难以说清的事情了。

顺便说一句,麻篮簸既是陪嫁,一般来讲,娘家都会织两个(一对,成双成对的意思),对里面的花纹要求有一些变动。

除了麻篮簸,比较难做的还有面筛。面筛在过去是用得十分普遍的工具,它主要用来筛玉米、小麦面。它的难点在于编织折子。折子篾要制得一般粗细,跟线一样,而编织的“眼”都要一般大小。这么细的篾在编织过程中,最易折断。而一旦有某一匹篾断了,整个折子要重新再来。

彭文说,他在学织麻篮簸时,就挨过父亲的打。那是他织折子时没有注意,把花纹织到边上去了。

彭文学成以后,曾经远到川省去做艺。四川的篾器在全国享有盛名。在这样的地方做篾活,有一点鲁班面前抡斧的意思。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业务:织挑篮。那是农家卖米用的。特殊的要求就是大小一样。他在四川做了一段时间,就回来了。

现在,他不到外面去做,也不做上工了。原因很多,一是人们对篾器的需求小了,二是他找到了一种新业务:织背篮。

这是一种长方形的笸箩。这种背篮的需求量加大,是因为一些地方大面积种植柑橘。因为这种背篮,小巧轻便,便于柑橘的采摘和运输,因此大受柑农欢迎。

而因为他的背篮质量很好,因此,俏了起来。

背篮的畅销和同行的减少,使篾器在价格上已与过去有了较大的差距。他父亲做艺的时候,一只脚背篓只卖5块钱,现在卖到了50块;一只背篮过去只卖几块钱,现在卖到35元。他一天时间可织两个背篮,除去购买竹子的钱,他每做一天,大约可以获利60元。这在他生活的地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彭文现在正在家里织背篮。因此屋中摆满了已经育好的摪和大量的织篾,屋角也摆了一些背篮,我问他一年要织多少背篮,他说要八吨竹子。

这些竹子都是在能够伐竹的时间里(有些时间不能伐竹,如三月份,正是竹子发笋,生长的旺季,水分很重,这时的篾容易被蛀,同时又对竹子的生长不利;下雨天也不能伐竹,伐后容易长竹虱子)买来的。现在是四块钱一斤。

也就是说,现在,因为背篮,彭文把篾活坚持了下来。而且收入还十分可观。

他年纪不大,40岁左右。我问他有哪些想法,他说,原来(指学艺的时候)他想,篾匠可以干到很大年纪,但看起来不太现实。我问为什么,他说最多可以做到六十岁,因为划篾的时候,常常要用牙齿咬篾,所以牙齿掉得快。而牙齿一掉,就咬不成篾,也就做不成了。

听了这话,心里有点怆然。我想起了篾匠划篾时的姿态:他们右手拿着下篁刀,左手拿着待划的篾片,头低着,全神贯注地,轻轻地用刃口在篾片上揭出另一片篾片来,这时他们的头更低了,直到他们用嘴咬住那一片篾,把篾撕开,然后才摆一下头。像猎狗抓住了猎物那样扬起成功的脑袋……

但听起来更不是滋味的是他的乐观。20年,也就是说他60岁以后,还需要这么多的背篮吗?

也许要。也许那些现在被人们唾弃的篾器,那些叫人感到温情脉脉、似乎有着能和人一样呼吸的篾器,会再回到人们身边。

因为,毕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重视绿色,而篾器是环保的,它让人感觉到另外的意义。

2007年8月

同类推荐
  • 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作品精选

    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作品精选

    《2011年中国校园文学作品精选》共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十五日转晴、、橘夏、QQ爱、金色弧线、绑架、照相馆之昼、车开内蒙古、只有你会懂、游乐场、老街的笑与泪、哆啦A梦和时光机、孩子王、时光浸渍的胶片、邂逅、触不到的长大后、欧洲之行、十年,我的父亲母亲等。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上下三千年,加上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古籍整理和古典文学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所以使个人独立撰写中国文学通史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学史方面无论是学术性的著作还是教材,凡影响较大的都采用集体著述的方式。
  • 北京之恋

    北京之恋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00年至2001年刊发在文学刊物及报刊中的散文作品数十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温暖”的文字,反映了其在北京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全书语言文字通顺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寻找索马里海盗

    寻找索马里海盗

    中国记者孤身闯入兵火战乱的索马里……
  • 八九十枝花

    八九十枝花

    故乡,是一盏照在身上的灯;不管走出多远,都一直亮着;故乡是一种基因,离它越远,反而会越鲜明地展现出它的样子。沈书枝写故乡的风物、人情,用笔绵密平静,而又生动真实。江南的草木、花朵、食物、亲人、邻里,在她笔下,如被春日阳光照亮,一一醒来。真正的爱是完全接受一个人、一个地方如实的样子,而不夸张、不隐讳。沈书枝笔下的故乡,正是如此。故乡的可爱与荒凉,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在一支安静而克制的笔下,愈发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热门推荐
  • 竹马和男神

    竹马和男神

    “学霸,泡泡为什么转瞬即逝呢?”“肥皂泡吹大之后,泡壁很薄,在重力的作用下,上部的水分向下部集中,这样,上半部的泡壁更加薄。而同时液体之间都有一种张力在维持它们的凝聚,而凝聚越多、凝聚力也就越大,这样,就加剧了上下部分泡壁厚度的差异。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后,上下泡壁的厚度差就足以让泡泡无法承受其张力而破裂。””我好不容易文艺一次,你就不能配合我说美的事物是不能永存的。”“········”-------------------------------文风欢脱,青春阳光。各位看官这边请~
  • 平淡少年路

    平淡少年路

    坐上离开家乡的火车,我奔赴了自己命运中该去的三个地方,三个工作,三个性格。(新人新书,求推荐,求支持!!)
  • 终极之途

    终极之途

    狄良泽的生活很单调,单位,家狄良泽的生活很统一,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以及XBOX游戏狄良泽的感情生活很稳定,姑妈,前女友狄良泽不泡吧,不泡妞;不要美女,不要车;他只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手机。当打破一切平静的诅咒袭来,面对突如其来混乱,他当如何应对。当层层迷雾最终散去,面对家乡与挚友,他当如何抉择。一个游戏宅男,一个异世国度,不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历史。相同的不过是一份赤子之心,一份肝胆之义。
  • 牧小白

    牧小白

    这是一个属于武魂的世界,名叫斗罗大陆。这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却有神奇的武魂。这里的每个人,在自己六岁的时候,都会在武魂殿中令武魂觉醒。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器物,武魂可以辅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其中一些特别出色的武魂却可以用来修炼并进行战斗,这个职业,是斗罗大陆上最为强大也是最荣耀的职业——魂师!
  • 赞赏有方

    赞赏有方

    本书以真实、生动的个案,再现一个个家庭中父母赞赏孩子时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欣慰和成就感,内容涉及父母必备的9种赞赏技巧、被赏识的孩子智慧超群、赞赏造就高品质等。
  • 阿染之恶魔美少女

    阿染之恶魔美少女

    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律师到底是哪根葱哪根蒜,干吗总跟她过不去?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样,哼!反正她可不会怕他,有本事的话,就来过过招吧!她是谁?黑帮老大桑先生最宠爱的女孩,“皇庭”未来的女主人,而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律师而已。想跟她斗?没门!
  • 名为梦想的世界

    名为梦想的世界

    异变来临,姜逸风吞下了梦想种子来到了名为梦想的世界。姜逸风在梦想的世界中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寻找异变的真相……在这里有漆黑的子弹世界,Angelbeats世界,魔法少女小圆世界,大剑世界……PS:本书为无限流,不要以原作剧情参照,请以本书剧情为主……(已改签约状态,请放心收藏)
  • 超级民工

    超级民工

    陈南本是修仙转世第一人,天赋异禀,仅仅十六岁就被破格提拔为天之骄子的继承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一朝重生竟沦落为一个搬砖民工?!且看小小民工如何混迹都市,翻云覆雨。
  • 花序终是花絮

    花序终是花絮

    好想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好想知道什么是心痛,如果,我有心的话。
  • 鲜肉殿下:再贱萌妃

    鲜肉殿下:再贱萌妃

    这什么破镜,竟然带她穿越到危机四伏的明朝。她几乎被陷害八百几次,但凭着她装逼,扮猫吃老虎的天赋,总算见招拆招。他为她穿越到这个时代,拉着她的手:“让我带妳回去我们的时代喝咖啡。”而另一个他说:“别走,要走也要将本宫打包带走!”鲜肉与咖啡,一咸一甜;太子和导演,一文一武,到底谁是真爱?一对一,男强女强,坑品保证,赶快跳坑吧!求支持,求包养,求留言,各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