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三峡的崇山峻岭中,不时会遇到人用两根长长的竹竿捆绑了载人驮物,这就是很早以来就盛行在三峡地区的滑竿。长江三峡一带,山势陡峭,山岭绵亘,车马难行,人们出行或运载大件物品,只好抬着。自然环境逼使三峡人选择了滑竿这种代步和运载工具。
三峡滑竿制作极其简单。载人的滑竿,三峡人称作“篼子”。两根长4米的竹竿,用两根横木固定两端,以绳子、木板或椅子为座位置于竹竿之间,再在座位下面拴一块踏脚的木板,这就成了一副篼子了。讲究些的也在座位上方用布搭成一方凉棚。运物的滑竿,三峡人则叫它“篼竿子”,中间不设座位,只有捆绑好的两根竹竿,用绳索把要运载的物品捆牢在篼竿子上就行了。
滑竿与轿子比起来,显得轻巧便捷。因而在三峡,乘滑竿比乘轿子要普遍得多。解放前,官绅出行,一般都乘滑竿,平民百姓则用滑竿接送郎中看病,匠人做艺,大户人家的老太太走亲串戚,若山高路远,也以滑竿代步。而篼竿子则多用于迎娶新娘抬衣柜、踏柜等大件嫁妆。有的地方,也用篼竿子抬着生猪到集市上去卖。
滑竿一般由两人抬。在三峡一带,人们把抬滑竿的力夫也称作轿夫。由于山路崎岖,路面狭窄,时而上坡,时而下河,时而急拐……因而抬着篼子行走极其艰难,特别是后面的轿夫,由于所抬之物挡住了视线,迈步要全凭感觉,靠前面轿夫的吆喝。长期以来,三峡轿夫总结出一套“叫路”的号子:
平路好走,摇脚摆手。
上坡急,慢慢移。
陡下坡,慢慢儿梭。
……
往往是滑竿一上肩,前面的轿夫一声“嘿”,后面的轿夫一声“嗬”。而滑竿就在这阵阵嘿呀喝呀的叫声中,平安地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危险路段。三峡轿夫就靠这简单粗犷的吆喝,把三峡的崎岖变成了坦途。
现在,宽阔的盘山公路替代了往日的羊肠小道,车辆日渐驶向大山深处,滑竿已不再是三峡人的代步工具。三峡人把这古老而又三峡味十足的滑竿,复活在旅游景点上,成为一道旅游景观和方便游人登临览胜的服务项目。白帝城下,几十上百副花花绿绿的滑竿摆在山下或去白帝庙的台阶上,供游人便捷地上白帝庙游览;在巴东神农溪,游人在到达起漂点后,还可以乘坐滑竿行一段山路,在领略一番乘坐滑竿的韵味之后,再登舟漂流……轿夫们依旧那样嘿嘿嗬嗬有板有眼地叫路,把滑竿抬得颤颤悠悠,叫游客充分领略到三峡滑竿的特殊魅力。
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