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语录”我们以前很少烧钱的,现在该在广告上“烧”一些!
“马云创造”马云与其说是一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是一位熟知媒体、大众心理反映的“心理学家”。他往往能够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怎么回事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品牌打了出去。
现在马云在央视《赢在中国》风风火火,他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随着《赢在中国》节目的热播,马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他对参赛选手的精彩点评,受到几乎所有创业者和电视观众的追捧。他每天都有一两个关于创业的精彩名句,这些名句不在于词句的动听和华彩,而是实在得不能再实在的东西,甚至以此为主要内容编写的《马云点评创业》一书,在书店也是卖得风风火火,短短时间就销售了几十万册。相信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马云是“何许人也”的人也从此记住了这个妙语如珠、形如精灵的小个子男人。
除了利用名人效应之外,借助各种事件吸引眼球也是马云的拿手好戏。早在1999年,网上流传着一条“阿里巴巴上能够买到AK-47步枪”的消息。据说正是这条消息引来了美国顶级的商业媒体《商业周刊》的关注。
马云后来回忆说:“按说这是不可能的,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规矩,对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经过人工编辑,这个规矩从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我相信这样的消息是不可能的。”
不管这个消息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总之,它让阿里巴巴受到了更多媒体记者的关注,知名度大幅上升,在欧美的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内外的投资者。
马云策划的“西湖论剑”极大地提升了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泛舟西湖,纵论网事,和金庸、张朝阳、王志东等“IT大腕”一起谈论网络大事,极大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2000年9月第一届“西湖论剑”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规模和实力与到会的几大网站还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到了2005年第五届“西湖论剑”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成了国内最大的网站了。西湖论剑对于阿里巴巴的贡献难以估量。
阿里巴巴此举实为高招——在“无新闻,毋宁死”的资讯爆炸年代里,网络 名人,就好比在武侠电影里用“英雄配美人”的手段吸引眼球一般,可以稳赚票房。阿里巴巴通过邀请克林顿及各位互联网顶级精英参加“西湖论剑”,迅速提高了自己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
马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吸引人们对于自己以及阿里巴巴的目光。马云经常说自己是“武侠迷”,最崇拜《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他甚至把自己的网名都叫做“风清扬”。当得知大胡子导演张纪中要拍摄新版《笑傲江湖》的时候,甚至要动用各种关系想要演出“风清扬”这个角色,不过由于种种关系,最终没有能够如愿。
马云只所以如此热心演“风清扬”,除了他对于这个人物的热爱,他更懂得,一旦这个“阿里巴巴CEO演武侠”事件成为现实,注定会成为一个极具爆炸力的新闻,将会使自己和阿里巴巴的知名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创业宝典”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是营销的营销”。要达到这种效果,利用事件炒作来营销可以说是最有效的一种销售方式。
知识管理专家、波士顿大学教授汤姆·戴文博特指出,对企业来说,重要的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如何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谁在后工业时代把握住大众传播、沟通的工具,谁更能最有效率地使用这个工具,谁就能领先一步,逃离过剩经济时代的黑暗。
醉翁之意不在酒,事件营销成就了很多商家。2000年“喝涂料”事件成就了北京一家原本默默无闻的涂料厂家。2002年,涂料国标事件成为2002年整个建材行业兴奋的焦点,与“喝涂料”的一喝了之相比,公然挑起涂料国标争议的上海申真打出了一套事件营销的组合拳:质疑国标、废除送检、交锋立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高姿态入局,最后把战火引到竞争对手的阵地,最终赢得了包括行业和消费者的认同。
“创业实战”事件营销很有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事件营销”只是企业整体营销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够为了营销而营销。要站在整体营销的角度系统地考虑问题,而不只是“事件营销”本身;站在整个品牌战略和品牌管理的角度一致性地考虑问题,而不只是追求短期的、让人“3分钟爽快的轰动效应”。所以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事件本身,比较平民化,源头必须是靠平民去传播,而非依赖媒体,因为媒体的成本太高了。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引起媒体的重视,从而使之从中介入。
2.事件不要造成负面影响或者和政治相关联,也不要违反道德。
3.注重事件的延续性,需要把握整个事件的发展事态,周全和完美的策划。
4.站在顾客满意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只是一时间的“哗众取宠”、甚至“诱骗顾客”;
5.联合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事件的营销,让多个层面获利。要记住:有利益的地方才有合作。
最后还要注意要从整个财务效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只是没算账就认为“事件营销”一定是低成本、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