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求名心理
表现为想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望。他们喜欢用名牌来炫耀自己。具有这种心理的客户,普遍存在于社会各阶层,而且会越来越多。
(六)求美心理
喜欢追求商品欣赏价值的人以文艺界人士较多见。他们在选择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本身的造型美、色彩美,注重商品对人体的美化作用以及对环境的装饰作用,以便达到精神享受的目的。
(七)偏好心理
这种心理动机的人,喜欢购买某一类型的商品,以满足个人特殊情趣和爱好。例如,有的人爱养花,有的人爱摄影,有的人爱字画等。因而偏好性购买心理动机往往比较理智,指向也较稳定,具有经常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八)仿效心理
这种心理的客户总想跟着潮流走,不甘落后。他们购买某种商品,往往不是由于急切的需要,而是为了赶上他人或超过他人,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由以上看来,销售人员对客户的购物心理必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并针对其特点恰当对待,以促使销售工作顺利进行。
怎样赢得客户的信赖
一流的销售人员懂得如何赢得客户信赖,他们见到客户不是先谈生意,也不会摆出谈生意的面孔。而是尽量和客户交朋友,使其感受到销售人员的真诚。客户喜欢和关心他的人做朋友。这也是人之常情。
赢得客户信赖首先要学会关心客户,关心客户不是说在嘴巴上,而是表现在行动上,要让客户体会到销售人员的关心是真心,不是虚情假意。
美国有一个销售保险的大师,曾一年销售10亿美元的人寿保险。他的秘诀就是关心客户。在这方面他有过深刻的教训:刚刚做销售人员的时候,一次他向某位客户销售儿童保险业务,这位客户的小儿子从其面前跑过,结果摔了一跤,他没有任何反应,仍然是继续向客户销售保险。这位客户有些不满,走过去把儿子抱起,哄他不哭,然后对他下了逐客令。他表示不理解,希望和客户进一步商谈。客户愤怒了,指着他的鼻子说:“我儿子在你面前摔倒你都不扶一下,你让我怎么相信你销售的儿童保险能保障我儿子的权益?”最后,他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从那以后,他每次销售前都要告诫自己,先关心客户的需要,然后再谈业务。果然,业绩大增。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心客户的重要性,销售人员不只是要销售产品,还要从客户的心理出发,赢得客户信赖,和客户成为朋友,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拒绝朋友的好意的。那么销售人员怎么才能做到关心客户呢?
(一)把握客户的目的
在销售过程中,要注意客户的反应。比如,销售保健器材,客户的谈话一直在保健器材的外型美观问题上,销售人员就应该围绕保健器材的外型美观进行介绍,不必多费口舌在保健器材的性能上做介绍。
(二)了解客户的兴趣与爱好
掌握对方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和客户交朋友。如果向一位打扮时髦、花枝招展的少妇销售电磁炉,销售人员便可以这么说:“您的先生肯定希望您永远美丽的,这款电磁炉没有油烟,自动烹饪,非常有益美容。”这样就可能博得对方的好感,还会让客户觉得销售人员很关心她。
(三)急对方之所急
在销售之前要了解客户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了解了客户之“急”,然后才能“应急”。如果是位集邮爱好者的客户,特别想补齐一套纪念邮票。销售人员若能帮助其补上这个缺,便是对他最好的关心,从而打动他的心。
赢得客户信赖,就能确保销售人员的业绩增长。很多时候,客户的思考方式是由他手中的钱决定的。就拿购买汽车来说,一个亿万富翁,他所想的是怎样才能买到一辆限量生产的劳斯莱斯,他在乎的是怎样去享受生活;而一个百万富翁,可能只想要一辆新款奔驰,他看重的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一个上班族,只会考虑中低档的小轿车,他看重的是实用。因此,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人员应该根据相关的资料和情报,判断客户的购买能力,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客户的思维,增加成交的砝码。
赢得客户信赖的关键是销售人员的人品。在销售活动中,人和产品同等重要。客户在作出购买决定时,不仅看产品的质量、功用,而且还会考虑销售人员个人。据美国纽约销售联谊会统计,71%的人从销售人员那里购买,是因为他们喜欢销售人员、信任销售人员、尊重销售人员。一旦客户对销售人员产生了喜欢、信赖之情,自然会喜欢、信赖和接受销售人员的产品。反之,如果客户喜欢销售人员的产品但不喜欢销售人员这个人,买卖也难以做成。并且,销售人员只有首先把自己销售给客户,客户乐意与销售人员接触,愿意听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才会为销售人员提供一个销售产品的机会。
在销售产品时,销售人员要切记:不能一开始就问买还是不买,要不要。这样十有八九是会碰壁的。所以,要想赢得销售成功,必须赢得客户的信赖。这是一流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技巧。因为赢得人心才是最高明的销售策略。
洞察心理,参透客户的购买需求
瞄准客户的钱袋
客户的购买能力由他手中的金钱所决定,所以看清客户的钱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销售人员错误地估计了客户的钱袋,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达不到成交的目的。
哈托是一家著名汽车公司的销售主管。至今他还对自己刚进入销售界时的一次销售经历记忆犹新。
哈托是以销售人员的身份加入该公司的。进入公司后的第一笔买卖是向一个企业的总裁销售汽车。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出发了。他开车穿过了城市繁华的街道,进入乡村,终于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停了下来——这就是客户约定的地点。
这是一家刚刚建成的公司,遍地都是凌乱的建筑废料。当他到达客户公司的办公室时,他的心沉到了谷底。简陋的办公桌、低档的办公设备,甚至连饮水机都没有。
当他坐定开始介绍产品时,他改变了预定的方案——客户在电话里说自己想买一部高档的福特汽车——但他却将介绍的重点集中在小型的、更加省油的日本车身上。但客户的反应并不怎么好。“显然,他想买一辆好车,但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哈托在心底里说。
然而没过多久,哈托去世纪大厦见另外一个客户的时候,却在大厅里和先前的那个客户不期而遇。客户告诉哈托,公司的效益相当好,这栋大厦就是他们公司修建的,并且前不久,他买了一辆宝马7系列。哈托一下子呆了,他开始后悔自己的冒失。
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哈托的故事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销售人员在判断客户钱袋的时候,切记不可简单草率地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得出结论。很多销售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犯一些主观常识性的错误。而这往往会导致销售的失败。一般来说,客户的购买能力可分为现有购买能力和潜在购买能力两类。在对客户的购买能力进行考察时,首先要判断客户的现有购买能力。同时具有购买需求和现有购买能力的客户,才是最理想的销售对象。如果客户不具有现有购买能力的话,就应该注意对客户潜在购买能力进行评价。在当今讲究提前消费的时代,当客户有需求并具有潜在购买能力时,如果销售人员能够帮助客户解决购买能力问题,比如为其联系贷款或允许其分期付款,就能实现最终的成交。
要想准确地判断客户的购买能力,对于任何销售人员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好客户购买能力判断,需要做大量的、多方面的工作,以便从各方面的资料中对客户的购买能力做出推算。
客户的思维由金钱决定。客户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是具有相应的购买能力,也就是客户口袋中金钱的多少。恩格斯说过,人们对面包的需要并不决定于其饥饿的程度,而是决定于其口袋里金钱的数目。一个人只有10元钱的时候,他或许就买几个馒头充饥,因为他还要顾及下一顿的着落;而如果他有100元的话,他可能就会好好地吃上一顿,而暂时不必为下一顿而发愁;当他有10万元的时候,他对于吃饭就随心所欲了。
总而言之,没有购买能力的潜在客户,是不可能转化为目标客户的。在销售过程中,准确了解准客户的购买能力,可使销售人员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一个乡下来的小伙子去应聘城里“世界最大”的“应有尽有”百货公司的销售人员。公司老板问他:“你做过销售人员吗?”
他回答说:“我以前是乡村里挨家挨户销售的小贩。”
老板见他比较机灵,就说:“你明天就来上班吧。不过。在下班的时候,我会来看一下。”
快下班了,老板真的来了。老板问他:“你今天做了几单买卖?”
“一单。”年轻人回答说。
“什么?只有一单?”老板很吃惊地说,“我们这儿的销售人员每天基本上都可以完成20单到30单生意呢。你卖了多少钱?”
“20万美元。”年轻人答道。
“天呐!你怎么能卖到那么多钱?”目瞪口呆、半晌才回过神来的老板问道。
事情是这样的,中午的时候,一位男士走进了百货公司,正好其他销售人员吃午饭了,于是小伙子接待了他。
“先生,您需要什么?”小伙子问。
“一袋卫生纸,女士用的。”男士答道。
“好的,稍等。”小贩转身拿卫生纸。“10美元,谢谢。周末怎么没有出去逛逛?您的周末算是毁了。为什么不去钓鱼呢?”小伙子把卫生纸递给那位男士说。
“是啊,我很喜欢钓鱼的。”男士回答道。
接下来,小贩和男士就聊起了钓鱼。于是,男士在小伙子的建议下,买了大、中、小号的鱼钩和鱼线。
“您准备周末到哪里钓鱼?”正当男士准备回家的时候,小伙子问。
“海边。”男士说。
“哦,那您不需要一条船吗?”小伙子建议说。
“对,我怎么没有想到。”于是,男士又在小伙子的带领下去看了看帆船。当男士看到帆船的时候,他说他的车可能拖不动这么大的船,这样一来,小伙子又建议他买一辆汽车。最后,那位男士又买下了一条帆船和一辆汽车。
于是,小伙子成功地留在了百货公司,并且不久就成为了该公司的销售主管,几年后,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做了老板。
这是一个在美国销售界流传很广的故事。不可否认,故事本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是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却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经验。小贩可谓机灵,但是如果他事先没有观察出那位男士有足够的购买能力,他会向客户推荐如此多的商品吗?如果男士没有这样的购买能力,小贩能成功地将商品销售出去吗?如果男士没有这样的需求,他会如此痛快地成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销售人员来说,世界最长的距离就是客户的口袋到自己口袋之间的距离。即使客户已经决定付钱购买了,心里依然会对自己口袋里的钱依依不舍,这几乎是每一个客户都会有的心理。那么如何降低这种心理所造成的销售上的阻力呢?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只要站在“客户与销售人员双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销售的重点。在销售的过程中,采用“有利于他”的思考方式,考虑客户需要的是什么,和客户共同寻找如何能以最少的钱实现最大的效益的方法,这样,销售人员才能走进客户的思维,才有可能成功地拉近口袋与口袋的距离,达到成交的目的。
在销售的过程中,如果商品超出了客户的购买能力,那么销售成功的难度就大了。因此,销售人员应该在客户付得起的基础上帮助客户作规划。
即使在销售过程中,口袋距离也是存在的。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往往可以从客户的语言、眼神和肢体动作上,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客户说“产品真的很好,就是……”时,优秀的销售人员就明白客户是不满意现在的价格,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在成交前,销售突然遇到难题,销售人员可以客气地询问是否是价钱高出了客户的承受力:“对不起,您是不是在付款方面有一些不方便呢?”这样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突破销售瓶颈。
很多时候,客户的购买能力会限制其购买意愿。如果客户具有购买能力,那么销售人员只需要去吸引他,让他产生购买意愿,就可实现销售的目的;而如果客户没有购买能力,即使有很强的购买意愿,销售也很难获得成功。因此,准确评价客户的购买能力,是有效销售的第一步。
同样的道理,客户手中的钱决定他的思考方式,一个没有相当数额的存款的人,一般是不会去买一辆奔驰车或一栋别墅的,通常人们是不会花光他的所有去买奢侈品的。
因此,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人员必须了解客户的钱袋。试想,如果向一个月收入只有1 500元的上班族销售高档汽车,能实现销售目的吗?很显然是不行的。
怎样找出好卖点
供求双方内在需要的共同点越多,买卖也就会越大;供求双方内在需要的共同点越少,买卖也就会越小。一句话,供求双方内在需要的共同点的多少,与买卖的大小成正比。
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到蔬菜市场,问问价钱,但不要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告诉师傅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