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轮上的小松鼠也很“忙”
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你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去做,你生活太差不得不努力来弥补,或者你装作很忙,让自己显得很重要。
——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
小的时候常常去花鸟市场,有些摊子会卖小松鼠,它们被装在一个转盘一样的铁笼子里,不断地跑啊跑,好忙好忙,却还是停留在原地。
中学物理课上我们有学到功=力×位移,这里的“位移”并不代表你绕了多少圈子走了多少路,而取决于终点和起点之间的直线距离。所以,如果一个东西兜兜转转花了很大力气但最后的位置和来时一样,那么他的“功”或者说产出就是0。
周围有多少人也像小松鼠一样,做无用功呢?
每次我们听到别人说起自己“好忙”的时候,是不是总会有一种敬佩之意呢?每次和别人说起自己“好忙”的时候,是不是又会有一些小小的自豪得意呢?
可是越忙,就代表我们越有价值吗?
有多少人只是为忙而忙呢?
为忙碌而忙碌,是一种盲目。
忙碌本身不是过错,盲目却是一种罪过。
忙的没有目的,忙得没有成果,就会让人茫然。
我们要的是功劳,不是苦劳。
如果哪天觉得自己很忙,或者听别人说他们很忙,不妨问问自己,想想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
盲目+忙碌=碌碌无为。
——佚名
真的需要加班吗(上)
重要的不是你工作了多少时间,而是你做出了多少成绩。
——鲍勃·珀森(作家,职业经理人)
每次提到加班,你是不是会“呵呵”一笑呢?加班已成为白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到一份腾讯CDC小组在2012年针对上海白领们的调查报告,说是38%的白领们都有加班(工作时间超过9小时),而7%左右的白领们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当然,对学生们来说,长时间地熬夜学习和加班也差不多。
加班所带来的副作用不少: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中国白领们加班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证实了长期加班会导致心情抑郁和焦虑。而加班导致的年轻人“过劳死”事件也频频在媒体上出现,提醒我们“加班有风险,过劳须谨慎”。
可是,真的需要加班吗?工作加班时间越多,就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吗?
我们总以为花更多的时间做事,就能做出更多的成绩。传统概念里时间和产出的模型是线性的。你投入1小时的时间能做出5样东西,你投入10小时的时间就能做出50样东西。这样的线性模型对于机器或者简单机械式的劳动管用,但也只是短期的、有局限的,生活中这种线性的关系并不多见。
显然,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成果,一般也遵从前面提到的边际递减效应。学习加班时间越长,效率到了一定时间后却会下降,到最后再学几个小时再忙几个小时,也未必学进新的内容,想出新的点子,所以在加班时间里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而比起体力劳动者简单重复的劳动,需要思考和创造的脑力劳动者们,效率下降更为明显。我们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白天都一直很专注地工作,那么注意力、分析能力和创意会随着加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你会涣散、焦虑、疲惫,没法以很好的状态和心态完成手头的工作。
那么,我们为什么加班呢?
加班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了勤奋地作用吧。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我们沿用了并不适用的线性模型。实际上,不管是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还是对公司,真正重要的,还是你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你如何努力,努力了多久的那个过程。就像金庸小说里的那样,有些人行走江湖练武多年,有什么用?还是敌不过一个出道不久但得到高人真传或者练对了武功的毛头小子呢。
除了正好遇到突击任务要临时加班,或者真的是任务太多忙不过来(如果一直都任务太多那么可以考虑多请人,方便增加就业率,或者看看你到底忙些什么),天天加班的原因大致有几种:
办公室加班文化流行——其他员工都不走,提早离开办公室比较“丢人”
这大概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了,就像前面提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实有点恶性循环:加班型的办公室文化鼓励我们“更卖力地工作”,而不是“更聪明地工作”,只注重时间和形式而忽略了结果。比起一些同事因为方法得当或者因为聪明而取得了成绩,大家更愿意看到他们是因为勤勤恳恳花了比自己更多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怎么可以承认他比我聪明呢?)。于是,同事们互相较着劲,虽然坐在那里并没有什么事情做(偷偷上微博看看视频)也没什么效率可谈,也都不好意思第一个离开,导致大家一起越拖越晚。学校里班级自习其实也差不多是这样。
但如果简单的卖力工作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那么那些扫地工和交通协管都应该成为亿万富翁(当然,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工作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实上,“更卖力地工作”是工薪阶层的典型想法,而真正的老板们和富人们却未必这么认为,他们更注重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如果你是老板/经理,那么就从自己开始,不要无意义地“加班”或者在办公室留到很晚而形成一种加班的氛围,鼓励员工们在正常的上班时间集中精力完成必要的工作吧。在绩效考评时不要光看他们平时“用不用功”,而主要看他们这一年到底做出了哪些贡献,进步了多少。实际上,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这样做了,而很多公司允许在家远程上班,也是对我们上班文化的一种改进吧!
如果你是员工,那么平时在上班时间集中精力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和老板交流时就应该强调自己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就,而没有必要每天起早贪黑地上下班。学生的话,也不要因为其他学生看上去很用功自己也要搞通宵。找对方法巧学、认真学,考试的时候就一见高下啦。
工作性质需要配合老板/其他同事的日程
有些投行、咨询公司或者律师行的员工们需要加班到很晚,是和老板的“作息”有关。比如老板早上下午都在外面见客户打高尔夫,傍晚回来布置任务第二天早上要交,那么估计就要奋战通宵啦。还有一些跨国公司常常需要开跨区会议,这样一来有了时差,也要晚上加班。或者一些交易员研究员要了解或者参与多时区的市场行情,那么就不得不做半夜加班党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作息和生物钟,把自己最有效率的时间改成晚上,在白天可以休息休息,小睡一下,做一些一般晚上回家会做的事。如果不喜欢一直这样日夜颠倒的状态,那么就考虑换个工作吧!
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塞内加(古罗马哲学家)
真的需要加班吗(下)
不要让人去做应该让机器来做的事。
——克拉格·布鲁斯(计算机学家)
工作量分布不平均,有季节性/阶段性
有些公司或者部门的业务有很大的季节性。像销售类的公司或者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财务审计部门,都会有“淡季”和“忙季”。而在忙季里,很多老板和员工每天都会加班到半夜一两点甚至通宵。这其实是一个产能利用率管理的问题,可以用运营管理学的一些方法去解决。
平时闲的时候,可以看看可不可以提前把一些忙季要做的常规内容提前做完:比如行政类事物,培训进修,战略规划,R&;D研发等。这样在忙季就可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那些不能事先准备的事情上,或最重要、最必需的为公司创造业绩的项目上。
也可以考虑招一些临时工或者兼职。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机密性不强或者难度要求不太大的工作,帮忙减轻一下负担。
最后,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量不均匀,资源难以调配,或许可以通过更好地沟通来事先调配安排。如果事先了解到客户今年的计划和业务,那么就可以早做一些准备,调整一下各种要做的事情,更加合理地调配时间和人员,减少因为事出突然而无法及时调度的情况。服务老客户和签署长期合同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对双方的合作方式和周期都比较了解,就可以做好预测了。
效率不够高,做了太多无意义的事
有些朋友们需要加班熬夜是因为他们效率不够高,喜欢白天磨磨蹭蹭,到快要下班的时间或者加班时间才开始动工。这和“拖延症”其实差不多,可以参看拖延症相关内容进行改进。
效率不够高导致加班的另一方面,就是一些朋友们安排事情主次不当,会先做那些轻轻松松却没有太多意义、价值的零碎小事来填补时间,然后再不情愿地去完成那些一定要做却未必喜欢的、有挑战的任务。或者不懂取舍,会把所有的事情全都包在自己身上,不懂得外包找别人帮忙打理。这种情况,就是有点盲目的“忙碌”。
有的时候,虽然我们以为分分钟在办公室就应该创造价值,但事实上我们却常常都在做一些并没有太大价值,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或者打发无聊的事。或许很难想到,这些没有挑战不用动脑的杂事占用了我们不少的时间。据伦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示,英国白领们日常工作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每天至少2小时,花在了没有多大意义并且可以交给他人去办的事情上。“保持忙碌”让很多员工感到他们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即使很大一部分忙碌是在瞎忙。而与此同时,聪明的老板们却尽可能地把任务交给他们的员工,让自己有大量的时间做其他更重要更赚钱的事。
要让自己不加班,就要先去做那些必要的、重要的事。那些虽然轻松但是没多大意义也不必要的事就可以不要做。而那些可以找他人代办帮忙的事,也可以交给别人来做。
有空抽一天,记录一下你那天做的所有事和相应的时间,看看是不是有不少时间稀里糊涂地花在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杂事上?
做事方法不当
有的时候其他人可以按时下班或者早早完成作业,而我们却需要加班,或者赶通宵: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方法不当,或者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工具。
做事,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方法、工具和知识都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做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加减法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情,但对于没有学过相关知识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可能坐在那里想半天也想不出来。或者如果我们有计算机计算器的话,几分钟内就能做那些复杂的高强度的运算,但如果我们只会笔算心算,那么可能花上几小时半天才能得到还不一定对的结果。
所以如果你觉得要做的事很难,进展很缓慢的话,就要想想是不是方法不对或者知识不够了。
平时有空的话,可以不断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技能水平。
有了问题陷入僵局的话,不妨问问同学同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如果他们也不会,可以上网搜搜相关内容或者求助。
跟上科技的步伐,了解各种办公学习软件和应用程序,让更先进的装备工具,简化你的生活。
如果你还在为每天加班而头痛苦恼,那么不妨对号入座,看看你是哪种类型,看看能不能解决吧!
光勤劳忙碌是不够的,蚂蚁们也很忙。关键是,你为什么而忙?
——亨利·戴维·梭罗(作家,哲学家)
番外篇:在家/远程工作的利与弊
大多数人一天当中最不开心的时候,就是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花了很多时间。
——丹尼尔·卡尼曼(心理学家,经济学家)
刚刚我们提到,远程办公,是对“以时间计算薪酬”的一种挑战,和对“效率和成就决定价值”的一种值得鼓励的尝试。随着大批追求弹性办公的新时代年轻人纷纷进入职场,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灵活性也越来越重要了。很多公司,包括携程网、思科、花旗银行、宝洁都逐渐尝试采用了“远程办公”的政策。据美国一家帮助其他公司监管员工活动的公司(My Sammy)调查显示,2013年全球大概有20%的员工是远程办公的。
如果你自己是老板,或者你的老板的管理方法比较人性化,或者你的工作性质比较自由,那么你是可以在家远程工作的幸运儿了。或者,你也可以向老板申请,在保质保量甚至超质超额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让他给你一段试用期尝试一下远程工作,或者每周、每月有几天可以在家办公,你会发现远程工作给你带来的极大便利:
节省你大量的时间
路上时间:很多白领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一个小时。而在大城市,随着房价和租金的升高,可怜的白领们只能越搬越远,路上的时间也越花越多。不开车的每天都要拎着公文包或踩着高跟鞋挤公交地铁,开车的要遭遇路上堵车和遍地找车位的考验。不单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而路上的各种状况更会让人烦躁紧张,影响到一天上班的心情和效率。而大家临近下班时间也会想着等下能不能打到车,公车上会不会太挤,哪条路不会太拥挤,因而严重分心走神。在家办公的话,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不必要的开会时间:每天每周每月有多少时间花在开会上,而哪些会议是可有可无关系不大的呢?在家工作就可以大量减少这些不必要的会议邀请,省下时间做正经事。即使要参加远程网络或者电话会议的话,也可以“偷偷”在家做些其他事,不用担心被看到“开小差”。
不必要的八卦时间:如果你很忙,但正好有同事过来找你聊天,你会不会放下手头工作和他聊几句呢?等你再回头做手上的事情时,往往又要从头做起,多浪费了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