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在学生的眼里,公平被视为好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最不满意教师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偏爱、袒护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把更多回答问题、发表意见的机会交给他们;对后进生则漠然视之,甚至对答错问题的学生还嘲笑、讽刺,这极大地伤害了学习较差的学生。
在学校里,学生的表现总会参差不齐,老师因此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老师分等次的标准,往往是按成绩的好坏。成绩好的学生就会被老师重视和宠爱;成绩差的学生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会被老师罚站,有时甚至会被赶出课堂,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老师的这种做法要不得。
我们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体验到参与和成功的愉悦,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公平之爱,从而让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每一个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时,往往会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痕”。
身为一名教师,安徽省濉溪县实验小学的赵曼丽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时刻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对后进生也不例外,并且用对待优等生的态度来对待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公平之爱。
一次英语课上,赵老师在讲述水果类的单词时,把事先从家里带来作为教具用的水果放在讲桌上,然后笑着说道:“现在我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看谁记得又快又准。谁记得又快又准,谁就能领到一个相应的奖品。”说着,拿起一个水果向学生们展示。
听说可以领水果,学生们雀跃不已,眼睛里都露出了渴望的神情,接着就开始低头认真背起了单词。
一会儿,赵老师开始检查学生的背单词情况。她先提问了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回答得很好,所以陆续领到了奖品。
就在这时,赵老师不经意间发现班里最调皮、学习成绩最差的小华目光紧紧盯着讲桌上的香蕉,而他的小手在桌面上似举非举。
赵老师抓住这一时机,趁机提问了小华。
听到老师的点名,小华明显地愣了一下。他根本没想到老师会提问自己,因为他太调皮了,经常在赵老师的课堂上讲话、捣乱。赵老师几次找他谈话都无济于事,而且他的成绩又非常差,很多老师都不喜欢他。小华愣了一下,很快就站起来,并准确地读出了“banana”。
“读得非常准确!来,小华,拿你的奖品。”听到老师的话,小华欢快地跑上讲台接过奖品,神情充满了兴奋。
“希望你下次继续努力,好吗?”在小华拿奖品的那一刻,赵老师鼓励地说道。
“嗯。”小华使劲点了点头。
“来,我们鼓励一下小华。”班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小华露出了害羞的微笑。
由于受到小华表现的鼓励,更多的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对此,赵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他们机会,课堂气氛开始变得热烈起来。
从此以后,小华上课不再讲话、捣乱,而是变得非常认真、积极。赵老师也会经常在课堂上接触到他那跃跃欲试的目光。一旦小华小声地讲出了自己的答案,赵老师就鼓励他大声地说出来,并适当地加以表扬和评价。此后,小华的变化越来越大,成绩提高迅速,特别是英语,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爱学生就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教师爱的阳光雨露。案例中的赵曼丽老师就是这样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的。
课堂上,赵老师在讲述水果类的单词时,把事先从家里带来作为教具用的水果放在讲桌上,并给学生提出要求,如果谁记得又快又准,谁就能领到一个相应的奖品(水果)。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这些小奖品、小礼物,当然是属于一些好学生的,后进生是很难有机会得到的。但赵老师并没有只关注班里的好学生,而是将机会公平地给了各个层次的学生。
从案例中我们知道,小华是一个非常调皮,而且学习成绩又非常差的学生。像这样的后进生,一般老师都只会感到头疼,很少会关注到,更不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但赵老师恰恰相反,当她发现小华渴望的目光、似举非举的手时,毫不犹豫地把机会给了小华。小华显然有些吃惊,因为虽然他渴望得到奖品,但也没有抱多大希望,所以他的手似举非举。赵老师却并没有因为他是个后进生而将他排斥在课堂之外,反而给了他机会。
小华激动而兴奋。能够有机会回答问题,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一贯听批评的他来说意义是非凡的。这让小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赵老师的公平对待,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和自信,从此,他开始认真听课,积极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就是一名教师公平之爱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态度,这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要想让全班学生都敢于并积极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必须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教师还要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以保护他们发言的积极性不受到挫伤。即使他们答错了,也不要批评甚至怒斥,而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点拨、引导他们把缺点转化为优点。
课堂经常是属于个别学生的,更多的学生则是“被遗忘在角落”。这就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唤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呢?
1.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育离不开情感。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罗素也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如果教师缺乏公平的爱,那么后进生就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希望能够引起老师的注意,和优秀生一样得到老师的爱。这种关怀和爱能够在老师和后进生之间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可以鼓舞后进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2.给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差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卑感、无助感、孤独感,容易意志消沉,无所作为。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要遗忘了部分后进生,要给他们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表现的需求。而课堂提问就是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针对学生中存在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问,设计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后进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或者课堂上提一些简单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他们回答上来后,教师应立即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多少,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可以做到。对优秀生,则应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他们“吃好吃饱”,同样感受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动力的唯一源泉。”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等待学生的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这也必将激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3.公平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品质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特别喜欢哪位学生,或者特别头疼哪位学生。溢美之词不能滥用。批评和表扬都要讲究艺术。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不能集中在几位学生的身上,即便是那些经常答错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甚至怒斥,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点拨、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把缺点转化为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才能实现师生的真正沟通,师生才能真正做到平等对话。
我们教师应树立这样的观点: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相信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回答,并且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
4.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比如组织课堂辩论赛,老师不能想当然地把辩论的机会都给自己喜欢的学生,而应该采用尽量公平的方式来确定人选;比如两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意见分歧,有的老师可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所谓的后进生,这样就有失客观公正,从而使学生丧失对老师的信任。所以,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这也是教师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尊重尊敬、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之一。
5.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合作的愉快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过程,是良好师生关系尽情体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聆听而不要随意打断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就是学生讲错了也应该让他讲完。对回答问题流利准确、吐字清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要一下子全盘否定,但也不能简单地让他坐下,而要针对实际情况,引导他讲出自己的思路,采用对话的形式顺着他的思路进行讨论,或作适当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公平,从而加深师生感情。
6.点面结合,变一言堂为全言堂
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给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后进生在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讨论中克服当众发言的心理障碍,尽情发表意见,同时在互相讨论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解答,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这样,就能使后进生也较准确地回答出问题来。由优生的“大包大揽”、“一包到底”变成众人各抒己见、积极发言,结果就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做,虽然在时间上似乎有所耽误,但长期坚持训练,必定会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进度不但不会耽误,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学习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反应能力和性格特点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