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听佛音
有一个高僧,是位著名的收藏家。
高僧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陶壶,他收集了无数个茶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的茶壶,不管路途多远一定亲自前往鉴赏,如果看中意了,而对方愿意割爱,花再多钱他也舍得。在他所收集的茶壶中,他最中意的是一只龙头壶。
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于是,高僧拿出这只茶壶泡茶招待这位朋友。二人开心地畅谈着,高僧的母亲见他们畅谈,便起身为朋友倒茶,结果一不小心将它掉落到地上,茶壶应声破裂,全场陷入一片寂静,每个人都为这巧夺天工的茶壶惋惜不已。
这时,这位高僧站了起来,默默收拾这些碎片,将他交给一旁的下人,然后拿出另一只茶壶继续泡茶说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事后,有人就问他:“这是你最钟爱的一只壶,被打破了,难道你不难过、不觉得惋惜吗?怎么连一句埋怨的话都没对母亲说?”
高僧说:“事实已经造成,摔碎的壶留恋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去寻找,也许能找到更好的呢!而母亲只有一个。”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养育子女,为子女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做子女的理应孝敬父母,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不仅是子女的道德义务,也是子女的法律责任。我们为故事中的高僧实实在在的一个“孝”字所感动。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不能担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常把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强加给他们。
朋友阿星从国外省亲回来,满心郁闷,满腹牢骚。起因是他千辛万苦地挤出一个月的时间,大老远地赶回家,陪伴年过八旬的老母,共享天伦之乐,可是和以往无数次一样,母子俩屡屡起冲突,弄得大眼瞪小眼,气氛极僵。
阿星又急又气地对朋友说:“我一向对吃完全没有兴趣,从小到大,每顿饭,总要家人喊上五百次,才肯上桌。离家出国之后,母亲好像完全忘记了我是个不爱吃的人,每次回家乡,她便待在厨房里,大汗淋漓地弄出满桌的鸡鸭鱼肉,我食欲不振,又心疼她操劳,语气便失控;她觉得我不领情,脸色自然也不好。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买回燕窝和鲍鱼,她都拿来煮给我吃!我不吃嘛,浪费;吃了呢,心里又不爽,明明是买给她的,却莫名其妙地落进我肚子里。她还不怕麻烦地包粽子,足足忙上一两天,蒸好的粽子堆得好像小山丘一样高;我嫌粽子撑胃,最多只吃那么一两个。你说,她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此外,阿星希望母亲能够在家里享清福,可他母亲却总喜欢往外跑,尤其是村里有红事白事,邻里都常找她帮忙。阿星苦恼地说:“她居然去帮人煮大锅饭。你想想看,煮大锅饭,要使多大的力?一个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还得为这些琐事操心,我能不心疼吗?我一开口,她便生气,她觉得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越做便越有成就感。”
种种原因,让阿星觉得与母亲无法沟通,甚至怨恨母亲不知好歹。其实,阿星并不晓得,行孝之道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般理性,它搀杂了许多“不按常规出牌”的感性成分。我们不能一味依照自己的认知和感觉,去管束年迈的父母,要顺着他们的心意,去爱他们。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恋人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去进行强制性的控制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孝道有多种形式,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我们肯包容原谅所有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和最爱我们的人斤斤计较呢?我们肯善待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为什么一定要对我们的亲人求全责备呢?原谅我们父母的某些不足吧,想一想他们也是平凡的人,当然也有缺点有问题,虽然有时他们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在某一件事或者几件事上不如人家的父母做得那么好,可是他们到底是最爱我们的人。
禅心慧语
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给了我们展翅飞翔的翅膀。这些已经足够了,即使他们有些时候真的不能让我们满意,那么也请多担待一点他们吧,就像他们当初担待还是孩子时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