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鹰为了个小问题发生了争执,它们进行了内战。
它们个个凶残无比,因为一只死狗就引发了战争。一点儿不夸张地说,当时满天腥风血雨,如果把细节细细道来,那真令人紧张无比。看到它们战死后从天空摔下来真令人心酸。战斗激烈之极,地上遍布死尸还有黑色的羽毛。
这一场景引发了鸽子的慈悲心,鸽子温和诚实,乐于助人。鸽子想利用自己的中立来促成鹰群和解,它们派出了使者对这场恶战进行调停,鹰群最终停止了争斗。
事情并没有结束,鸽子没得到鹰群的感谢,反倒成了双方的牺牲品。这群老鹰紧接着向所有的鸽子不宣而战,能见到的鸽子都被杀光了。这些可怜的鸽子居然去调停一场如此野蛮的纠纷,真是太愚蠢了。
鸽子的做法就带着点儿“和稀泥”的意味,要知道有些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固执地想将矛盾压下去,等于是用木头来救火,只能适得其反。
最可怕的是将这种“和事老”的态度带到工作中去,丧失工作原则,只做老好人,结果表面的平衡背后掩藏的却是许多工作中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话叫“难得糊涂”,意思是说很多事情过于认真并不是好事,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祖先的本意是说个人的某些得失不必太计较,这样自己能够活得更轻松些。但是中国人却将这“糊涂”二字无限扩大,以至于在生活中是非不分,明哲保身,没有原则,这种消极的心态使许多事变得龌龊和可鄙。
一、“和稀泥”的消极作用
这就是和稀泥带来的后果,在一团和气的驱使下,歪风邪气不断滋生并壮大,而坚持是非分明者却无所适从,跋扈者更加跋扈,偷懒者更加偷懒。
夫妻之间吵架、邻里之间闹矛盾,总有人出来“和稀泥”,不看是非,只求和解,这样一来,无理取闹的一方更加肆无忌惮,别人的息事宁人对他来说成了一种鼓励,而占据道理的一方则得不到公平的对待,也许以后他就不会再遵守道德了。
最可怕的是将这种“和事老”的态度带到工作中去,丧失工作原则,只做老好人,结果表面的平衡背后掩藏的却是许多工作中的问题。有些单位的年终考评就是一种和稀泥,每个人的评价都是一个样,都是工作优秀表现良好,没有差别,这显然与事实不相符。
小李毕业后千辛万苦终于进了一家机关单位,他用勤奋的工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久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他同时进单位的小刘几个月后就开始表现出懒散、工作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不说,还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科室主任总是将小刘未完成的工作交给小李来处理,一次两次,小李还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很高兴地接受了。时间一长小李也开始有意见,大家拿一样的薪水,享受一样的待遇,凭什么我就要比他做得多?当然,为了顾全大局小李还是要把工作完成的,不满只能放在心里。
有一次单位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要加班加点整理文件,小李忙完自己分内的工作刚要下班回家,科长把他叫住,说:“还有一部分工作你也帮着完成吧,辛苦你了,小李。”
小李接过一看勃然大怒,原来这又是分给小刘的任务,但是小刘一字未动,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小李气呼呼地坐在办公桌前,一边工作一边在心里骂娘,他决定,等检查结束后一定要向局长反映这个问题。
连续忙了几天后,检查顺利过关,单位举行聚餐,喝了点儿酒的小李忍不住对别的同事发起了牢骚,抱怨自己和小刘在一起工作真是倒霉。那个同事神秘地对小李说:“难道你一直不知道?小刘是咱们科长介绍来的人,据说他父亲和科长是老朋友了。”
小李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小刘并不是习惯懒散,而是仗着自己有后台故意的!他在心里对小刘充满了鄙视,也开始觉得包括科长在内是故意欺负自己。
第二天,小李直接进了局长的办公室去反映这件事,他以为局长一定会很生气,责令科长让小刘以后把工作做好。没想到局长听完后轻描淡写地说:“小李啊,你来咱们单位时间也不短了,一定要注意团结同事,支持科长的工作。当然,你所说的情况如果是真的,我一定会亲自过问的。这样吧,你先回去工作,不要有偏见。”
小李垂头丧气地走出局长的办公室,心里委屈极了,没想到自己拼命工作,结果在领导嘴里换来的却是“不注意团结”、“不支持科长的工作”、“对同事有偏见”,而不努力工作的小刘却处处受到维护。
局长虽然说了“亲自过问”,但实际上科长和小刘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科长依旧会把小刘的工作分派给小李,小刘自己也依旧潇洒地来潇洒地去,没事就到局长办公室里聊天喝茶。
认命的小李逐渐学会了应付差事,交给自己的工作不再用心去做,错误层出不穷,科长吹胡子瞪眼也无济于事。
这就是和稀泥带来的后果,在一团和气的驱使下,歪风邪气不断滋生并壮大,而坚持是非分明者却无所适从,跋扈者更加跋扈,偷懒者更加偷懒。
甚至有的人触犯了法律,还有人从中间继续和稀泥,渎职被淡化成“工作压力大”,粗暴被说成“果断有余”,生活作风问题被说成“不拘小节”,贪污受贿被说成“注重经济建设”,多方走后门被说成“善用人力资源”??
和稀泥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求息事宁人。但是有时候只一味地给双方说好话调解起不了作用,受了委屈的人不像小李那样忍气吞声,一副要把事情闹大才罢休的架势。这时候和稀泥者还有一招,那就是各打五十大板,不管谁对谁错,一律给予惩罚。
古代有个县令,有人来告状时不管谁是被告谁是原告,每人先交五两银子再问是非。许多人因交不起银子只好作罢,受了欺负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而欺男霸女者继续耀武扬威。上级来视察工作,见这里告状的人很少,一片和谐景象,夸奖县令治理有方,连连嘉奖。
现在有的人也是如此,两个人因为摩擦闹到派出所,派出所二话不说,先把双方在审讯室关一夜,给你来个下马威,看你们还敢不敢再闹事。本来受了伤害的一方却和违法者遭受同样的惩罚,以后自然也就不敢再随便进派出所了。
某个工作环节出现了漏洞,团体里的每个人都要受点儿惩罚,不问具体是哪个人的责任,没有责任的人和漏洞的真正制造者下场都一样。
两个人发生争执,旁人总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俩人没一个是好东西,不然也不会吵起来了。”事实上,发表这种观点的人连事情的起因一点儿都不了解。
如此一来,肇事者认为自己犯了错误反正有人陪着我一起挨罚,也就更加肆无忌惮。而另一方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责任心也越来越少,渐渐变得消极。
二、大家糊涂才是真的糊涂
很多人都在感慨如今的人情冷漠,却不曾想过,人人都以“糊涂”哲学行事,不分是非,见事就躲,人情冷漠是必然的结果。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将“难得糊涂”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老郑的意思是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名利皆是眼前浮云,争夺得太多了会活得太累。
事实上,郑板桥对自己的职责一点儿也不“糊涂”,他任地方官时境内大灾,民不聊生,但上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见。郑板桥屡次上书未果,只好尽自己所能救济灾民。妻子劝他说:“既然皇上也不管,上级也不管,你就也别乱操心了。”郑板桥听后大怒。
但现在好多人都曲解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内涵,不是在个人得失上糊涂,而是在自己的责任上糊涂,面对利益时却一个比一个精明,老郑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老苏是一名退休干部,闲来无事坐公交车出门会朋友。车上拥挤不堪,一名年轻人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苏,老苏感激地朝对方笑了笑。
走到半路,老苏偶然瞥见给自己让座的年轻人将手伸进了身旁一个人的口袋中,他马上明白过来,年轻人原来是一个小偷!
老苏赶紧将目光转到别的地方,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不由得心跳加快,仿佛偷东西的是他自己。想到前段时间有人站出来制止小偷,结果被小偷的同伙打得浑身是伤,围观的人却没有一个出来帮忙的,老苏“审时度势”地选择了沉默。
这时另外一名高大的年轻人霍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把抓住小偷的手大喊:“你敢在老子面前偷东西,我最恨你们这些王八蛋了!”
周围的人都将目光集中在那两个人身上,被偷的那个男子急忙从小偷手中抢回自己的钱包,然后打开来翻看。小偷惊愕了一下,旋即恶狠狠地说道:“快放开我,别没事找事。”然后全力反抗。
高大的年轻人死死抓着小偷的手腕不放,小偷情急之下挥起另外一只拳头朝年轻人打来。年轻人不甘示弱,用胳膊挡了一下,然后把小偷打倒在地。
车上的乘客这时也都清醒过来,在旁边指手画脚,有的说:“揍死他!”有的说:“还是把他送到派出所吧,大家摸摸自己的口袋看有没有丢钱包。”还有的人说:“小心他有同伙。”
老苏看不过眼了,对高大的年轻人说:“算了算了,你都把人家打成这个样子了,再打下去非出事不可。瞧他怪可怜的,教训一下就算了。也别送派出所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花半天时间录口供不算,说不定还会以斗殴的罪名把你也连累上,还是放他走吧。”
不知是听了老苏的劝阻,还是年轻人自己也打累了,他停止了殴打,对躺在地上的小偷说道:“和我耍狠你还嫩点儿,以后别叫我再看见你,不然可没今天这么走运了,一会儿到站了赶紧给我滚!”
小偷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年轻人又和其他乘客聊起天来,他带着一种解释的口气说:“你们可看见了,是他先动手的,可不是我和他斗殴。”
众人都讨好地说是的是的,还有人提醒年轻人:“一会儿到站你也赶紧下车走吧,万一被他的同伙盯上报复你就麻烦了。”
车一到站,众人跟商量好似的,主动给小偷让出一条路,小偷乘机下了车,马上消失在马路对面。刚上车的乘客看见一个满身是血的人忽然从车上跳下来,都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不住地向小偷消失的方向张望。
老苏下车后想买包香烟,一摸口袋,发现自己的钱包也不见了,他忽然想起小偷在给自己让座时,两个人曾有过身体接触。老苏这才后悔起来,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苏的糊涂使自己也成了受害者,当他看到小偷在行窃时,假装没有看见,这正是因为他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特别是想起曾经有人因为制止小偷行窃被毒打的事情,老苏告诉自己别多事,反正被偷的也不是自己,别人都不管,自己也犯不着去得罪小偷。
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正是“糊涂”哲学在某些人身上的体现。
老苏不仅奉行糊涂哲学,还将这种做法传递给别人。当年轻人制止了小偷并要将其制伏时,老苏却提醒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且阻止年轻人把小偷送到派出所。他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这件事早点儿过去,至于个人的责任和是非则不是重要的事情。
结果老苏的糊涂也害了他自己,如果他当时不阻止年轻人把小偷送到派出所的话,自己的钱包也不会找不回来了。
很多人都在感慨如今的人情冷漠,却不曾想过,如果人人都以“糊涂”哲学行事,不分是非,见事就躲,人情冷漠是必然的结果。
如今人们如此崇尚糊涂哲学,不仅仅是为了自保,更重要的是这一哲学可以帮助某些人升官发财。
贪官张二江曾著有一本书叫《下级学》,主要讲的是如何迎合上级,讨好上级,以达到升职的目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其中就有在上级面前装糊涂、装孙子的“见解”。
张二江的书,从一个侧面道出某些地方的官场“潜规则”,就是升官不是看能力、看素质,而是看谁擅长“糊涂哲学”,谁能够使上级领导更满意。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要是明明白白、清清白白,反而成了另类,不仅升不了官,就是想平平安安地干下去都有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环境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后果,想起来实在令人感到很可怕。
三、糊涂哲学的苦果
糊涂害人害己,但中国人鲜有去冲破这种恶习的勇气,这也算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和迂回的生存技巧吧,只是不知道我们还要受这种“糊涂罪”多久。
2002年,华北某服装加工厂面临着被挤出市场的困境。这家服装厂位于开发区内,是政府重点扶持的私营企业,着实兴隆了几年,效益最好时员工达到2000多人,因为附近优质的羊绒给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产品曾远销海外市场,特别是羊绒衫系列,很受老外们的欢迎。
但是服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上这个私营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慢,产品慢慢受到了同类产品的冲击,出现了效益大滑坡。到了2002年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员工减少到1500人,依然有大量的库存无法及时销售出去。
当地政府为使这家企业起死回生想尽了办法,经过考察认为引进资金、更新设备是最好的出路,于是由政府出面积极寻找愿意投资的合作伙伴。
经济效益的滑坡也导致了服装厂内部员工的人心浮动,很多人找到了另外一条生财之道——把厂里的羊绒等原材料偷出来再卖给别人。
起初只有极少数人利用下班的机会私藏、夹带,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转手卖出去。到了后来,这种“经验”被更多的人所吸取,他们不仅没有及时向厂里汇报偷盗行为,反而主动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纸包不住火,厂领导不久就发现了这种现象,开除了几名带头的职工,并采取各种措施严加防范,在厂门口设置了检查站。
政府终于找到了一家投资商,经过初步考察和谈判,对方有投资800万元用于企业发展的意向。
服装厂仍然不断出现原料被盗事件,大家都互相隐瞒,觉得厂里的东西又不是自己的,丢就丢了,反正不关我的事。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连那些专门检查的人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天有名工人夹带羊绒被检查人员发现了,其中的一位勒令工人将羊绒留下,并要向厂方汇报这件事。
工人指着这个检查人员的鼻子大骂:“你还真是一条看门狗,羊绒是你家的吗?多管闲事,我就是不留下,怎么样?你去告啊,小心打断你的腿!”
其他的检查人员也把他拉到一边说:“算了,别那么认真,又不是你自己的东西被偷,何苦去得罪人?这些家伙都是不好惹的。再说,你能抓住他一个,还能抓得了所有的人?偷东西的人多了!”
夹带羊绒的员工扬长而去。
结果港商手下负责市场调查的人员发现了这种情况,报告给港商,港商认为这里的工人缺乏责任心,连夜离开了华北去了南方一个城市会见合作伙伴。
由于没有新的资金注入,服装厂效益越来越差,最终不得不宣布破产,所有的员工都下岗自谋出路。
不分是非必定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违背原则、纵容偷盗的行为加速了企业的破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
一些中国人对于公共事务缺乏责任心: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的大有人在,而出面干预的却没有几个人——当然除了那些罚款的;垃圾到处乱扔,搞得周围的居住环境每天都弥漫在异味之中,却不见谁来管理一下;旅游景点到处刻着“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句子,不仅没有人阻止,还有样学样,你刻我也刻。
某位国人移民到美国,刚开始时扔垃圾总是没将垃圾袋子处理好,不是口没扎紧就是垃圾分类不对。邻居或是路人就会敲开他的门,对他说道:“先生,你不应该这样,垃圾必须分类装好才行。”
那位国人于是大窘,以后非常注意这些细节。为了一点儿垃圾而亲自敲开别人家的门,这在国内恐怕是大家都不敢想象的事情,被人翻白眼不说,挨顿骂都大有可能。
糊涂还可以作为一种“人情”。
单位里,有的人迟到或是早退了,领导检查时肯定会有人为他打掩护:“他拉肚子去买药了。”或是“刚才还在这里,可能去给别人送文件了吧。”诸如此类,绝不会有人当场说出真相,就算有人打小报告也是背后偷偷进行,就是因为你不“糊涂”就会得罪人,就会四面树敌。而那些为别人打掩护的人,也无非是为了自己有需要时,也能有“战友”肯掩护自己,蒙混过关。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随地吐痰和大声喧哗成了习惯,中国人到国外旅游常被人说“没有素质”,当我们憎恨洋鬼子对我们的歧视时,可曾想过这正是糊涂导致的恶果?
垃圾到处都是,污水横流,可有谁站出来指责某个具体的目标施加舆论压力?没有,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你倒我也倒,糊里糊涂就过去了,谁也不多事,结果好生生地将居住环境搞成了一个垃圾场。
单位里工作效率低下,老百姓去办事,经常找不到人,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一连几天见不到负责人的影子,这和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打掩护”总有关联。
糊涂害人害己,但中国人鲜有去冲破这种恶习的勇气,这也算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和迂回的生存技巧吧,只是不知道我们还要受这种“糊涂罪”多久。
四、家庭里的“糊涂虫”
奉行糊涂哲学的人必然教育出糊涂的孩子。
有一户农民,男主人一直以“人丁兴旺”作为一个家庭发达的理念。
原来男主人只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因为这个他小时候受尽了村里小朋友的欺负。别人家都是三五个男孩子一伙,而他只能孤零零地被排挤。于是他决心不让悲剧在自己的后代身上重演,一定要多生几个儿子让自己家也扬眉吐气。
1984年男主人的老婆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全家上下乐得合不拢嘴,男主人的母亲更是高兴得直抹眼泪。要知道,她是生了两个闺女后才生下了男主人这个唯一的儿子,之后就有心无力了。
有了儿子的男主人并没有满足,1986 年他的老婆又一次怀孕了,生下来一看,又是一个儿子,男主人很满意,他的理想是生三个儿子,把他们抚养成人,然后一个大家庭齐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1989年,男主人的老婆又怀上了,但是当时的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正严,凡是超生的都要被罚款,准备超生的孕妇还要做人流处理掉胎儿,各地的做法均是如此。
为了保住老婆肚子里的骨肉,男主人将五岁的大儿子和三岁的二儿子交给母亲带着,他和老婆加入了“超生游击队”的行列。
这一段时间,他带着老婆辗转到江西、湖南、湖北和江苏等地,以捡破烂和在工地上给人打工为生,苦头自然没少吃,但是一想到自己又要多一个儿子,心里跟吃了蜜似的,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一出门就是两年,当男主人再回到家中时,三儿子已经一岁半了。家中的情况却有点儿惨不忍睹,由于他的“出逃”,家里的拖拉机被没收了,还经常有干部上门来催要罚款。男主人东挪西借凑了些钱将罚款交上,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
被折腾得精光的家底,再加上要抚养三个男孩子,男主人的负担可想而知,他起早贪黑地劳作,一心扑在赚钱养家上。为了贴补家用,除了侍弄好家里的几亩田地外,他还趁农闲时间进城打工,做过装修、挖过水井、修过公路。
男主人的老婆也是出了名的勤劳,三个儿子相继上了学,负担更重了,她不仅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下地劳作。俗话说“地里的野草,孩子的身高”,不知不觉几个孩子就长大了。
但是三个孩子之间出现了隔膜,由于大儿子和二儿子在男主人“出逃”的那段时间跟着奶奶共同生活,所以这两个孩子的感情比较深厚,却对“后来者”小弟充满了敌意。特别是小儿子刚进家门时,父亲和母亲对这个在流浪中出生的孩子倍加疼爱,造成了对另两个孩子的忽略。
只要父母不在面前,大儿子和二儿子就欺负弟弟,老三稍微一反抗,两人就把他按在地上一顿拳打脚踢。
有时候母亲顾不上做早饭,叫他们每人在路上买个烧饼吃,结果老三的烧饼全进了老大和老二的肚子。
老三也曾向父母告过状,但是父母忙得根本顾不上处理这些家庭纠纷,总是把三个人都骂一顿了事,这使老大老二更加嚣张。
左邻右舍都拿这三个孩子开玩笑,对老大、老二说,你们弟弟是你们爹妈抱养来的,不是亲生的。老大、老二信以为真,对老三的欺负变本加厉,家务活全推到他身上,好玩的东西都据为己有,而且打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老大和老二又在放学的路上欺负老三,还扒下老三的裤子哈哈大笑,周围的同学也都跟着起哄,这中间还有老三同班的女同学。老三涨红了脸,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这天深夜才回到家中,母亲责骂他,他也没说去了哪里。
一天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去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吃午饭时却不见了老三的踪影,母亲也没有在意,以为他又跑到什么地方玩去了。
回到村里时已是傍晚,老远就看见自己家在冒着浓浓的黑烟,周围还聚集了好多人。走到近处一看,果然是自己家被大火烧了,经过村民们的抢救才算把火扑灭,但是所有值钱的东西已经被焚毁。
母亲坐在地上大哭,父亲这时也从城里赶了回来,看着被烧毁的房屋不住地叹气。但烧房子的事到底是谁干的?这成了一个疑问。
许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烧毁房子的正是自家的老三,由于屡屡被两个哥哥欺负,父母又敷衍了事,使他从心里对这个家充满了仇恨,终于趁着全家人出门去参加婚礼的机会,偷偷跑回来制造了火灾。
奉行糊涂哲学的人必然教育出糊涂的孩子,男主人家的悲剧正是由于父母不分是非、息事宁人的糊涂哲学造成的。还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发生纠纷时,也是采取护短的“糊涂”方法来解决问题。
2003年广州市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件:在某高中就读的学生吴某因对老师不满,花钱雇人将老师打成重伤,自己也锒铛入狱。
这个吴某从小就是父母的宝贝疙瘩,要什么给什么,稍微不如意,就拿父母出气,父母满足了其要求才算作罢。上了学后吴某对同学也是趾高气扬,动不动就欺负同学。被欺负了的孩子的家长找到学校,吴某的父亲当面总是赔着好话表示以后严加管教,可背地里对孩子却只字不提,使得吴某的胆子越来越大。
上了高中后,吴某更是听不得任何批评,班主任老师针对他的行为,曾经狠狠教育过他一番。于是吴某找了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叫他们帮自己出气,并给了他们一笔钱。结果这几个社会青年将班主任老师打成重伤,公安机关很快破获了这起案件。
吴某的父母没有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没有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耻辱的,什么是光荣的,因此长大后的吴某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更听不得别人的批评,吴某家长的糊涂哲学最终导致了恶果。
五、稀泥舆论的蔓延
大多数人要求别人也跟着自己一样糊涂,其实是为了自己在犯错误时,同样有人也糊涂了事,不予追究。因此,当别人不肯和自己一起糊涂时,别人就成了自己潜在的威胁,进行排挤和打击就再正常不过了。
2003年,珠海一家公司新来了一名姓林的女职员,使得公司上下的人目光都为之吸引。24 岁的林是一位典型的美女,身材高挑,面容清秀,配上一头披肩长发,很能吸引男同事的目光。
这样一来,公司里的几名未婚男同事来了精神,他们都幻想丘比特之箭能同时射中自己和林,谱写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有主动帮助林做好工作的,有热情找林聊天的,还有不动声色默默关注着林的。但在这些人中间,还隐藏着一双邪恶的眼睛。
公司里有一个姓方的中年人,他每次和林交谈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用肩膀或是臀部碰一下对方的身体,林敢怒而不敢言,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总是忍气吞声。
有一次,林坐在办公桌前工作,方某过来要打开抽屉找东西,在弯腰拉开抽屉时,把手不经意地放在了林京丽的大腿上。林当时脸涨得通红,把身子拼命往椅子里缩,眼泪都快急出来了。
这个情景恰好被另外一名员工小付看见了,他走到林身边问:“小林,你没事吧?”然后把目光狠狠盯在方某的手上。
方某灰溜溜地离开了现场,临走前白了小付一眼,丢下一句话道:“多管闲事,还不是为了自己想沾点儿腥。”
几天后,公司里到处是传闻,说是已经有了家室的小付和新来的林“有一腿”,两人早已勾搭成奸,并且还有人看见他们夜晚在街上手拉着手散步,林当时吵着要小付买礼物送给她。
说得这么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人不信,很多同事看林和小付的眼神开始怪异起来,每当他们俩出现在办公室时,大家的交头接耳马上就停止了。小付的人缘本来相当不错,但是现在却一落千丈,比较要好的同事现在也很少找他聚会了。
主管也找小付谈心,说他不团结同事,还干涉同事之间的正常交往,要他注意自己是一个有家室的人,要注意影响。一怒之下小付递交了辞职申请书,不久之后备受伤害的林也选择了离开这家公司。
原本人缘不错的小付,最后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原因竟是小付不肯装糊涂,得罪了一些人,同时也被其他人当成了另类。
方某对小付的报复是很明显的,因为小付没有做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坏了他的“好事”,使他蒙羞。而其他人对小付不能容忍,并不是因为真的相信小付和林关系不正常,而是他们不能容忍小付这种“多管闲事”的做法,不肯和大家一起糊涂。
大多数人要求别人也跟着自己一样糊涂,其实是为了自己在犯错误时,同样有人也糊涂了事,不予追究。因此,当别人不肯和自己一起糊涂时,别人就成了自己潜在的威胁,进行排挤和打击就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这样一种“人人求糊涂”的环境中,那么就会导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迷惑。
老赵是一家企业的设备安全技术骨干,所在的单位这一年分来了几名大学生,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工作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不久之后,这帮年轻人身上懒散、自制力差的弱点开始显露出来。早上上班后经常出去吃早点。企业的一些老员工跟着有样学样,一帮人很快打得火热,后来上班时间出去吃早点竟然成了他们的习惯。
不久,打扑克之风又开始盛,在这几个年轻大学生的带领下,一些员工趁上班时间躲在宿舍中打扑克。一玩起来就没时没点,常常找不到人。
安全技术部门本就是个闲差,领导对这个部门的管理也就不是特别严格,因此部门主管对这种现象都是假装没看见,美其名曰“人性化管理”。
老赵对这些人越来越看不顺眼,开始时还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要认真对待工作,人应该对事业有一个尊重的态度,而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这些人表面上对老赵客客气气,背地里却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后来老赵常在办公室里对这些人冷嘲热讽,还因为此事和部门主管大吵大闹,要他严加管理。这些人开始对老赵越来越厌烦,集体孤立他,背后骂他是“老不死的”、“老走狗”,认为他多管闲事。
闹到如此水火不容的地步,部门主管不能再一言不发,他希望老赵能注意团结同事,不要倚老卖老,毕竟以后将是年轻人的天下。老赵受不了这口气,倔脾气上来后拍屁股走人了。
没有了老赵的干预,部门里的人觉得其乐无穷,轻松多了。然而,老赵毕竟是技术骨干,有些事情没有他还真的处理不好,终因安全隐患问题导致了严重的事故,这家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只好宣布破产。
和信奉“糊涂”哲学的人相反,头脑清醒的人难以立足,正是因为糊涂在一些单位是一种主流,是大多数人,他们容不得别人不糊涂,更不能容忍别人干涉他们的糊涂。某些中国人喜欢窝里斗,和这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