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这件事可不平常,千万不要小瞧了它。说话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和恰当的场合说出恰当的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丰富的阅历积累和不断的自我练习。说话,是展现自己风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不仅要学会如何说话,怎样恰当地说话,还要做一个虔诚的倾听者。学好说话是门学问,做一位细心的倾听者,那么你将能与他人和谐共处。
语言,展现自己的最好方式
语言表达是展现自我的首要方式,也是最直接、最容易的一种方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想法并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是展现自己的最好方式。如果连语言这种最基本的表达自我的方式都利用不好,那可真是莫大的遗憾。
那么,怎样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1.永远不要无缘无故地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也许你有做错事的时候,例如说错话,但这并不表示你是笨拙的,也许你有缺点,如小眼睛,但也没必要感觉自己目光短浅。
2.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些小卡片,把它们分成两种颜色:一种代表优点,另一种代表缺点,每张卡片写一个优点或缺点,然后检验一下哪个优点还没发挥,怎么去发挥这个优点;哪个缺点是你可以不在乎且可以忽略的,把这些可以忽略的、不在乎的缺点丢掉。这样做你就不会过分保护自己。你可以用喜欢的颜色代表你的优点,用不喜欢的颜色代表你的缺点。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游戏中,你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并知道要怎样集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3.试着坐在人群的中心位置。害羞的人常喜欢坐在角落,免得引人注目。因为这样也就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因而证实了“没人关心自己”的想法。从现在起,坐到人群的中间去,给别人一个机会注意你,关心你;也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能接受注意和关心。
4.有话大声说。害羞的人说话都很小声,不妨把你的音调提高,你就会更加相信自己有权说话。
5.别人跟你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害羞的人常常忘了这一点。当然不必瞪着对方,但至少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倾听。
6.别人没有应答你的话时,要再重复一遍,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说是别人对你的话不感兴趣。
7.别人打断你的话时,要继续把话说完。我们讲话时常会被打断,而害羞的人有时还会用动作来造成别人打断他的话,就好像那正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有时对方插话也表示他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所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请继续把话说完。
提高语言能力其实可以很简单,正确看待自己,大声说话,看着对方,让别人注意自己……就像改变其他行为一样,刚开始时总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还是回到老样子舒服些。这时你不妨先将一切担心往好的方面想,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要以为勇气先于行动,对于害羞的人来说,有了行动才会有勇气。
仔细研读一下以上的方法,仔细揣摩,并有意识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你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话不在多,切“机”则灵
有一位老教师,他年轻的时候毕业于一所高等院校的中文系,之后,很敬业地工作了几十年。现在他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会场里立刻充满了一种温暖的气氛。
出于答谢的目的,话说到这里就恰到好处了。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恰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马上,刚才会场中的温馨气氛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尴尬的气氛。
一位领导察觉到情况不妙,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这些话说完,把本不该说的事情做了重复的强调,让局面变得更加尴尬。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引出几点发人深省的教训来:
一是那位退休老教师的教训:不该作无谓的比照。比照,是谈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用得好,可以使谈话产生某种积极的效果。这里,“积极的效果”是应该特别注意的。在退休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人家所说的往往都是一些富有情感而又不失其真的十分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这些人情话和好话并不是假意的阿谀奉承,所以不要用轻蔑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不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突显自己的短处,那样只会让自己不开心,也让别人觉得尴尬。
二是那位青年教师的教训:不要在别人失意之火燃烧时加油。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矛盾,在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即将退休时,虽然可能因为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为人处世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我们却不能乘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在这种场合,无论如何,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美好想头给人家。谁都想快快乐乐的,失意已是难过,何苦火上浇油?灼伤别人的同时也灼伤了自己。
三是那位领导人的教训:应注意避开敏感话题。领导者人领导能力固然表现在原则性上,在会场上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时,他没有直接去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而是竭力肯定那位老教师的贡献:具有这种应急应变意识并立即着手应变,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具体人应变能力和言语技巧一面看,却又显得很不够。照理说,在这种场合,他应竭力避开“先进”这个敏感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不欢而重新转向欢快,并顺势掀起新的高潮,而不是如他所做那样在敏感话题上喋喋不休。检验领导人的领导能力如何,可以看他能否机敏地避开某些不宜多说的话题。
三个方面的教训合为一点,那就是: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人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讲要有理,听须心诚
在任何场合说话,都可以当做是一次对自己能力的训练,训练自己能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地说话。说话是一门艺术,要切中要害,看准时机,分清场合。而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则要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说话者,让说话者感觉到信赖和安心。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陪君子说话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躁;该自己说了却不说,这是错失良机;不看别人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
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个人请客吃饭,第一次仆人问他:“客人中只有一人没到,可以开席了吗?”他说:“唉,该来的没来。”过了一会儿,仆人又问:“客人都到齐了,可以开席吗?”他回答说:“唉,不该来的全来了。”结果,所有客人都被得罪了。虽然是个笑话,可也反映出会讲话有多重要!讲好了可以赢得很多人的喝彩,讲得不好,就有可能犯下重大的错误。
在说话和倾听的时候,双方都要有所反应。所谓反应,既包括面部的神态:或喜、或怒、或思索、或认同;也包括肢体语言:身体前倾,表示很有兴趣,身体后仰,表示兴趣不大,眼睛直视,表示重视,眼睛斜视,表示怀疑……因此,在与人沟通交流时,要密切留意对方的反应。通过对方的反应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讲话思路和讲话方式,或是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双向的交流互动。这样的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有一点你需要弄明白:有时,对方接受你,不是通过语言;有时,对方拒绝你,也不是通过语言。孔子周游列国,却并不在每一个国家都停留。因为他通过观察“颜色”,了解到国君是否有意任用自己,如果无意,就尽早的主动离开。
与人的交往要多听多说,很好的表达自己,用心的倾听他人,这将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表现了对说话者的尊重,人们也往往会把忠实的听众视作可以信赖的知己。
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第一,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
第二,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
第三,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第四,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让他把话说完。
第五,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第六,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但可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层次。
如果你能学会倾听,那么你就掌握了一门最好的社交技巧。它犹如战略上的以守为攻。这完全不是被动态度,而是主动的态度。你在倾听中不仅可以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并给予适当的意见。同时也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这为你发展或补充自己说话时的方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