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十二经脉上的穴位与所主病症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所以,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与上肢,足经行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与四肢外侧,属腑。
手和足上的经脉在同一行上的阴经和阳经互为表里,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病理上可互相影响,如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在临床治疗上可以交叉选取两条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如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用来治疗大肠经的疾病。
手太阴肺经(11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阙—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气管、喉咙、肺、膈、中焦、大肠、胃、上肢内侧前缘。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发热自汗,肩上盆缺穴(肩臂内侧缘)至大拇指内侧缘的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上出现肿痛、麻痹、知觉下降、肢体发冷等症状。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咽喉肿痛,咳嗽哮喘,咳吐脓痰或见唾血,胸中满闷,手心发热有时可兼见腹胀满,大便溏泄,小便次数明显多而尿量少。
(一)中府
【穴位位置】胸部上方外侧任脉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经起于中焦,肺气出体表时聚于此穴处,把此处比喻为府,所以称此穴为中府。
本穴是肺之募穴。又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交会穴。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疏经清热。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胸痛,肺胀满,肩背痛,发烧。
【配伍穴位】配肺俞、尺泽、太渊治疗气管炎、咳嗽;配内关、少冲治疗胸痛;配少商、商阳治疗发烧;配大椎、肺俞治疗肺结核。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云门
【穴位位置】胸部上方外侧,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胸肌三角之外侧;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内下方有腋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
【穴意阐释】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为五脏之华盖,肺气比喻为天之云气,此穴为肺气出入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云门。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通经络,清热降火。
【主治病征】发烧,胸中热痛,肩背痛,咳嗽、憋气、哮喘。
【配伍穴位】配大杼、风门、中府、少商治疗发烧;配天宗、巨骨治疗肩背痛。配尺泽、肺俞治疗交气管炎;配太渊、定喘治疗支气管哮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天府
【穴位位置】在臂内侧面,腋前皱襞上端向外的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为人体诸气之府,肺开窍于鼻以通天气,所以称此穴为天府。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经清热,散风凉皿。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咽喉肿痛,鼻出血、吐血,上肢内侧痛。
【配伍穴位】配合谷、上星、孔最、尺泽治疗吐血、鼻出血;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配太渊治疗憋气、哮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侠白
【穴位位置】在臂内侧面,天府下1寸,肘横纹上5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居肘上5寸,侠于赤白肉间,所以称此穴为侠白。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经止痛,活络散瘀。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烦满,上臂内侧痛。
【配伍穴位】配天府、尺泽治疗上臂内侧痛;配中府、内关治疗胸满、憋气、哮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五)尺泽
【穴位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曲肘仰掌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本干。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大约为1尺,肺经经气顺经流聚此处,比喻河水入泽之象,所以称此穴为尺泽。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经止痛,清咽利喉。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咳嗽、憋气、哮喘,咳痰带血,肘臂挛痛,急、慢性乳腺炎,腹胀。
【配伍穴位】配中府、肺俞治疗咳嗽;配曲泽治疗肘臂挛痛;配膻中、膈俞治疗急、慢性乳腺炎;配委中治疗哮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六)孔最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侧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经之气在此穴孔处深聚,所以称此穴为孔最。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经止痛。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咳嗽、憋气、哮喘,咳痰带血,肘臂挛痛,腹胀、腹泻痔疾。
【配伍穴位】配少商、商阳治疗咽喉肿痛;配肺俞、风门、大杼治疗肺炎;配手三里治疗痔疮、配天突、丰隆治疗失语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七)列缺
【穴位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上凹陷中是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从腕后穴居处的骨缝缺口分列出一支络脉别走手阳明大肠经,所以称此穴为列缺。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
【生理功能】祛风通络,利气止痛,宣肺止咳。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咽喉肿痛,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牙齿疼痛,手腕无力,头痛。
【配伍穴位】配合谷、地仓、颊车治疗面神经炎;配阳溪、偏历、阳池治疗手腕狭窄性腱鞘炎;配太阳、头维治疗偏头痛头痛;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疗牙龈肿胀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八)经渠
【穴位位置】在前臂掌面桡侧下端,桡骨茎突内缘,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桡侧腕曲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手太阴肺经经气输注此穴,比喻河水通行灌注小渠一样,所以称此穴为经渠。
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调理肺气,疏经止痛,清热平喘。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胃脘痛,胸部胀满,呃逆上气,呕吐,手腕痛,扁桃体炎,咽喉肿痛。
【配伍穴位】配尺泽、肺俞、中府,膻中治疗胸部胀满、咳喘;配扶突、合谷治疗扁桃体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禁灸。
(九)太渊
【穴位位置】掌后腕横纹桡侧三分之一处的中立点,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的内侧;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浅支混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是大的意思,手太阴肺经经气在此穴输注较深形似水渊,所以称此穴为太渊。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输”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脉会太渊。
【生理功能】祛风除痰,调理肺气,活血通脉。
【主治病征】咳嗽、哮喘,咳痰带血,胸痛,心悸,手腕痛,无脉症,闭经。
【配伍穴位】配内关、神门治疗心悸、胸痛;配膈俞、血海、膻中治疗无脉症;配尺泽治疗咳痰带血。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十)鱼际
【穴位位置】在手掌侧面,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位所处肌肉似鱼腹,又是赤白肉际处,所以称此穴为鱼际。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解表宣肺,调理肺气,疏经利咽。
【主治病征】咳嗽,咳痰带血,失音,咽喉肿痛,发热乳腺炎。
【配伍穴位】配通里、廉泉治疗失音;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配大杼、风门治疗咳嗽;配乳根、少泽治疗乳腺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十一)少商
【穴位位置】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末梢神经网。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商为角、征、宫、商羽中的五音之一,属金音。肺属阴金其音应商,阴常不足,所以称此穴为少商。
本穴是手太阴肺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镇惊回阳,调理肺气,泻热利咽。
【主治病征】咳嗽,咽喉肿痛,发烧,鼻出血,昏迷,神经疾病。
【配伍穴位】配商阳治疗咽喉肿痛和发烧;配隐白治疗神经疾病;配水沟治疗昏迷。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可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口、下齿、鼻、肺、大肠、膈、上肢外侧前缘(桡侧)。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牙痛,咽喉肿痛,发热,口燥渴,鼻出血,颈肿,目赤痛,肩臂上缘至食指等大肠经循行线出现肿痛、麻木、知觉下降、肢体发冷。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腹痛,肠鸣,便秘,泄泻,便血,脱肛。大肠气竭绝则泄痢无度。
(一)商阳
【穴位位置】在食指末节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指及掌指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商为角、征、宫、商、羽五音之一,
商为金音。大肠属阳金,其音应商,所以称此穴为商阳。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泻热止痛,开窍醒神。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牙齿疼痛,高烧不退、不发汗,昏迷,颔肿,目赤,腹痛,吐泻。
【配伍穴位】配少商、合谷治疗咽喉肿痛;配合谷、大椎治疗牙齿疼痛和高烧不退、不发汗;配人中、百会、内关治疗中风、昏迷。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二)二间
【穴位位置】在手食指根部桡侧,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于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手次指本节前凹陷处,是本经第二个穴,所以称此穴为二间。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
【主治病征】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牙齿疼痛,发烧,鼻出血,咽喉肿痛。
【配伍穴位】配太冲、涌泉治疗汉神经痛;配迎香治疗鼻出血;配地仓、颊车治疗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配下关、合谷治疗牙齿疼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三间
【穴位位置】在手背部,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于布于第二掌骨小头后方,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有手背静脉网,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手次指本节后凹陷处,是本经第三个穴,所以称此穴为三间。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之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