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总能听到女人时不时地哼唱这几句歌词。没错,哪个女人不想让他疼爱自己一辈子?可是,若想让他宠你,你必须有很好的爱情定位。
爱情生活中有很多原则,爱一个人不一定就要凌驾其上,更不一定就要卑躬屈膝,你付出的是感情,不是尊严;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对方的私人空间,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学会怎样去包容与关怀,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这些你都做到了吗?给爱人给爱情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让男人一直爱你的秘诀。
据西方一些心理学家研究,男欢女爱如痴如醉的感觉最多只能持续三个月时间。法国思想家泰恩说:“结婚的定义就是互相研究了三周,相爱了三个月,吵架了三年,彼此忍耐了三十年,这就叫婚姻”。
夫妻朝夕相处,婚前的神秘感会慢慢消失,两个人都露出了本来面目。在家里很随便,不用再戴假面具了。于是衣服穿得松松垮垮、说话粗俗、坐卧大大咧咧、睡觉打呼噜……人丑陋的一面一点点暴露无遗。每天下班后回到家,竟然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少话可说;或者,太太埋怨唠叨,郎君不满怒骂;更甚者摔盘子、打碗……
难道男女要三个月离一次婚,再结一次婚才幸福吗?当然不是。其实,家就是这么个呆久了又烦、离久了又想的人人难以拒绝的场所。蒙田说,“瞎太太配上聋先生,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婚姻。”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夫妻保持距离,有些事可以看不见,有些话可以听不见。只要保持好夫妻之间的距离,就会“相看两不厌”了。
人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感。彼此间有一点距离的张力,才能营造出一种朦胧之美,才能将两人的爱心拴得更紧。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块富丽的园土,需要相对的独立。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空间,不只是物理的空间,还要有心灵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爱情就不能自由成长。如果两个人亲密得一点缝隙都没有,那么距离爆炸的时间就不远了。
曾经听到一个故事,有两只豪猪,因为天气太冷,想以身体靠近取暖,但一方的刺扎到另一方的身体时,大家都感到疼痛难耐,只好分开,可是天气越来越冷,为了取暖两只豪猪不止一次尝试靠近又分开,如此反复多次,终于找出不会刺到对方,又能取暖的恰当距离。
用这两只豪猪的故事来比喻夫妻之间的距离再恰当不过,太接近了容易伤害到对方,太远了,感受不到对方的关怀,最好是有点黏又不会太黏。
有一对夫妻曾经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周末夫妻,因为没房子,他们时刻憧憬着见到对方的感觉。有了房子以后,天天在一起,没有了新鲜感,鸡毛蒜皮一大堆也开始招呼着上来。相互敌视了一段时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怀念过去那种有所期待的生活,开始醒悟,恰到好处的距离会增加彼此的魅力商数,生活才能有滋有味,而这种距离不一定是物理意义上的。
距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它存在的价值。比如夫妻整天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因为对方的缺点而发生争吵。妻子一气之下回娘家,三五日之后愁消气解,便又添几分牵挂和珍惜,而独自在家的丈夫也会因此发现妻子的重要,并增添了对妻子的理解和思念。于是,便会有一方做出高姿态,夫妻重归于好。而且,感情还会因此得到升华。
社会学家曾对上海300对夫妻进行了“你希望朝夕相伴,还是暂短别离”的问卷调查,发现竟有271对夫妻选择了后者。这就说明,夫妻每天在一起并不是夫妻的期望。夫妻终日相伴,夫妻之间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无形距离,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看来,夫妻之间也应该有一种适度的距离,因为即使有婚姻的保障,人还是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的。夫妻本身就是由两个独立个体组成的,又是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了起码20多年。各自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交往圈子,不同的既往情史;彼此的性格、志趣、习惯、爱好都有区别。“零距离”会减弱了夫妻间的吸引力。要想使两个不同的独立体关系更融洽,那就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夫妻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有教养的表现,是对自己和配偶的尊重。这就是古人曾经提倡过的“相敬如宾”的境界。距离产生美,小别胜新婚。说的是时空距离产生的新鲜感,而在心灵上、精神上、见识上、能力上的距离所产生的新鲜感和魅力,又远非“小别”所能比拟。
夫妻关系看起来是人世间最密切的关系,其实,在家人关系中,只有这两个人的关系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因此也最脆弱,最容易改变。处好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处不好,形同陌路,分道扬镳。所以夫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好。
人们往往以为夫妻之间应该是亲密无间,彼此没有任何的隐私。其实没有陌生感的夫妻是没有新意的。具有了陌生感,那也就是把长长的空白留给了对方。在空白中的夫妻使他们有空隙去从容地品味他们的日子。
所以,夫妻之间应该提倡距离。形影不离,一步也不舍得分开,反而制约对方。雷达似的跟踪,必然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使行动更加诡秘。每个人都有行动自由,多亲近的人也不要限制、束缚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当两个人之间在过了一段平静腻烦的夫妻生活后,可以有意识地离开对方一段时间。不过,“距离”只是宏观界定,不好用尺度衡量,怎样掌握夫妻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容易“追尾”“翻车”;太远了又可能“失控”“疏离”;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其中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