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被列强侵略、瓜分的耻辱境地,而这一百多年中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慈禧太后执掌政权的时候发生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慈禧一直饱受诟病,为千夫所指的根本原因。而这其中,最让人愤慨的就是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60岁寿诞,借调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而完全不顾日本侵略的行径,最终导致中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的那段历史。
光绪十九年(1893),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按照之前拟定的《征讨清国策》,准备吞并朝鲜,进犯中国。光绪二十年(1894),清朝藩属国朝鲜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朝鲜自然向清廷求救,同时日本也诱使清廷出兵朝鲜,因此太原总兵聂士成被派往朝鲜汉城牙山帮助平叛,而日本也不请自来地进入了朝鲜境内,借口维持秩序,冲突一触即发,李鸿章虽然看出日本方面的阴谋,但是此时他完全依赖英、俄两国的调停,并没有积极的备战,这也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这个节骨眼上,最大的问题在于,慈禧太后正在准备享受自己的六十大寿。中国人特别看重“六十一甲子”的寿辰,处于权力顶峰的慈禧太后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日本的战争挑衅,慈禧太后抱着一种侥幸的心态,“唯以听戏纵欲为事,一切不关心”,“上梁不正下梁歪”,朝中大臣大部分也看慈禧太后脸色行事,特别是后党成员,绝口不提开战之事,而伊藤博文也恰恰就算准了慈禧太后和清政府这种避战求和的心态才做出放手一搏的举动。
更让慈禧太后遗臭万年的是,她不仅不关心即将到来的战争威胁,而且更为过分的是还借调海军军费为自己大兴土木,在这个极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举办一场盛大的寿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个人寿诞取代了边境战争成为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以及“三海工程”就理所应当了,这也最终成为了晚清政局腐败不堪的一个显著标志。
对于为什么偏偏选中海军军费来借调,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慈禧太后是一个十分注重享乐的人,新上台的奕投其所好,以“修园”向慈禧邀宠,恰逢慈禧太后假装归政,想找个花园“颐养天年”。奕于是赶紧上了一个《奏请复昆明湖水操旧制折》的折子,意图假借效仿汉武帝伐昆明国,建昆明池,操练水军之意,为慈禧太后“修园”,奏折中还引用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扩建京城西北“昆明湖”的例子为自己撑腰。一个纯属满足个人奢靡私欲的工程就这样被奕打上了“富国强兵”的幌子,因此动用海军军费来办理此事就显得理所应当了,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借调到昆明湖演习,为慈禧太后大寿助兴,使得其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关于最终动用了海军多少军费,史料无从考证,但是我们知道的是,早在北洋海军建军之时,其实力是远远超越了日本海军的,而在自从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以后,海军由于经费紧张就再也没有更新火炮,添置弹药,并且不断裁汰海军官兵,停止舰艇维修。而与之相反,日本天皇此时节省皇宫开销,大肆购买海军军备,其实最后的关键性的甲午中日海战的胜负在这里就已经分出来了。
整个清廷并不全是逢迎拍马之徒,户部尚书奏请“停工”,慈禧太后竟然说出了一句“旷世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而慈禧自然也发觉在此时强行修园确实会招致众人非议,因此她不仅继续打着操练水军的名号,而且把光绪帝也搬出来为自己救场子,她授意光绪发布上谕强调:“此举为皇帝孝养所关,深宫未忍过拂,况工用所需,悉出节省羡余,未动司农正款,亦属无伤国计。”其实光绪对慈禧太后修园之举是极其不满的,甚至也犯颜直谏:“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但是效果可想而知。
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光绪帝发布上谕,对日宣战,“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这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斗志。其实从当时的战况来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军还是有可能会获胜的。从史料上看,当时清军屡败屡战,越战越强,而日军损兵折将,已经出现了强弩之末之态势,而且在中日马关谈判之前,日本所占领的地区是十分有限的,更为有利的是,当日军进攻辽宁等地之时,当地民众在屠城的威胁下已经自发开展了游击战,就连当时的《泰晤士报》也认为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但是慈禧太后却坚决阻挠,要求求和,最终导致中日黄海海战战败,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慈禧太后求和的决心。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1895年4月15日),当日本把有史以来条件最苛刻的《马关条约》交给李鸿章谈判的时候,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不争一语,全认日本之要求”,清政府丧失了数亿两白银和宝岛台湾,举国震惊。奋战在前线的官兵都上疏请求:“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两江总督张之洞,甚至上折直接警告慈禧太后:“坐视赤县神州,自我而沦为异域,皇上、皇太后将如后世史书何?”甚至有大臣建议将战争赔款的2亿两白银用来练兵,“国必自强”,连光绪帝都免责主降官员:“割台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慈禧太后的决定。
作为代表清政府、慈禧太后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李鸿章都被当时朝野称之为“汉奸”,并“获赠”对联一副:“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在慈禧的操控下,其实李鸿章也显得很无奈,他自己也写了一首诗来表明心志,道出胸中块垒:“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弧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喜庆至此完全被这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冲淡,她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帝党和部分大臣的极大愤怒和反感,最终逼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