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尊孔子为鼻祖。同时,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据《史记》载,孔子弟子3000人,比较有成就的有72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招收的学生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孔子教授的方式多是启发式的,鼓励学生谈论自己的观点。上述思想和观点为孔子尊奉为“至圣先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一书,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原文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③寡④孤独废疾⑤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⑧,是谓大同⑨。
注释
①大道之行也: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行,意谓通达于天下。
②修睦:修习亲爱和睦之事。
③鳏(ɡuān):通“矜”,老而无妻或丧妻者皆曰矜。
④寡(ɡuǎ):五十岁无夫曰寡,今妇人丧夫皆曰寡。
⑤废疾:谓精神或体力不完全者也。《礼记》:“废疾非人不养者。”刑律把衰减视能、言语能力衰退障碍及衰减一肢以上之机能者,以及精神或身体患上三十日以上之病者通称为“废疾”。
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指资源,“恶”指讨厌。谓丰厚的财力资源既不愿就这样搁在地下不用,当然就应该努力去开采,有了收获应该与社会群众共同享用。“不必藏于己”即凡是资源皆应及时好好保藏,却不是为了自己,即不为个人也不必私藏,不会有据为己有的贪念。
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指包括体力与脑力的劳动力。谓遇到必须劳动或大家贡献心力的事,每个人都惟恐自己用不上力,惟恐自己不劳而获的享用成果,而且,每个人也不须都是为个人有利才如此。
⑧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谋,奸邪诈欺之谋,于众人之间有所互谋即是所谓“相图谋也”。人之所以相图谋甚至于有人沦为盗窃乱贼,乃由于身困穷而俗恶薄,这固然可说是社会不公不义造成,但某些人个人的心理不正不坚也是原因。但是一旦如今的大道之行能如此,则民无不足不赡之患,而有亲逊和睦之风,故图谋闭塞也不能兴起,盗窃乱贼也不能作乱,因此门户之扉从外开着,也就不必关闭了!
⑨大同:和也,平也。此言为五帝之时,真正理想的太平世界。
译文
圣人的大道能够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为天下人所共有的。大家选举贤能的人来共同治理,人人讲求诚信,彼此和睦相处。不独爱护自己的亲人,不独疼爱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广爱心到其他人身上,使得社会上年长的老人皆能安享天年,青壮年都能贡献一己之力,少年、儿童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些孤苦无依及残废者,也都能受到适当的照顾。男人能恪尽自己的本分尽其职责,女人也各有自己的家室。各种物质资源,不被浪费、弃置,都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但也不能私藏据为己用。有能力的人不应该舍不得服务奉献,但也不能只是图利自己。能够做到这样,整个社会就不会发生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事,也不会再有抢劫、偷窃、杀人的事出现,纵然窗不关、门不闭,也不用担惊害怕,生活自在安乐,那样的社会真可以说是大同世界了。
绝妙佳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原文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焉(yān),此为语气助词。
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④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绝妙佳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