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要有一点质量问题,常常就意味着失败。东芝笔记本电脑因为电脑软件功能有瑕疵,美国人一纸诉状将其告到法院,结果东芝厂商向每一个美国用户赔偿了900美金,总计10.5亿美元。福特汽车因凡士通轮胎问题也遭到了巨额的亏损。1999年,因为饮用可口可乐导致100多名中学生中毒,比利时在法国之后宣布禁止销售可口可乐。
2006年,由于企业点火装置存在缺陷,日产汽车公司在日本市场上召回了5万辆2004年8月至2006年7月之间生产的“奇骏”和“美伦奴”运动型多功能车,并在北美地区、中国台湾以及新加坡分别召回7万辆、300辆和800辆“美伦奴”。此外,被召回车辆还包括在北美市场销售的1万辆日产“千里马”(Maxima)轿车。无独有偶,由于存在车门插销缺陷和动力传动系统缺陷等问题,福特公司在美国本土召回超过145000辆汽车。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对于任何产品,不是100%合格,就只能得到0分。所以,企业抓产品质量问题,就是要每一处细微的地方都不放过。一次,海尔集团总经理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面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工作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有缺陷的产品不但是废品,而且它会最终把企业摧毁。永远致力于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所在。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
管理心语
卡内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是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大巨头之一。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他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卡内基年轻时非常刻苦,曾在一个纺织厂干过活,他在工厂上完14个小时的班后,还进夜校学习复式簿记,知识增长得很快。后来他成为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西段段长汤姆·斯科特的私人秘书和报务员。成本会计是首先在铁路上开始实行的,在斯科特手下,他领会到精心地做好成本会计的重要意义。卡内基将其亲身体会,定为自己做生意的一条基本准则:“密切地注意成本,就不用担心利润。”
1865年,在钢铁大量应用并即将普及之际,卡内基预见到铁路上将以钢代铁,除此之外,将来摩天大楼和桥梁的基础结构也要使用这种优质金属材料,于是他果断地进入钢铁行业。他引进英国研发的划时代的钢铁制造技术,在美国造成很大的轰动。之后,他陆续收购制铁厂和制钢厂,并于1892年成立卡内基钢铁公司。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管理实践
任何行业,只要密切注意成本,使自己的成本消耗低于同行业平均额,那么就不用担心无利可图了。在这方面,美国钢铁业巨子安德鲁·卡内基无疑是一个成功典范。
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不断降低成本。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过:“在企业内部也只有成本。”成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的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成本展开的,成本是衡量投入、产出的根本尺度。
不断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因为它关系着企业利润的高低。艾柯卡在他的自传中说:“多挣钱的方法只有两个:不是多卖,就是降低管理费。”
艾柯卡进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之后,对公司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他相信开支可以大大缩减。
因此,艾柯卡入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第一件办的事,就是召开高级经理会议,确定降低成本的计划。他提出了“4个5000万”和“不赔钱”计划。“4个5000万,也就是抓住时机、减少生产混乱、降低设计成本、改革旧式经营方法这4个方面,争取各减5000万美元的管理费。”
以前工厂每年转产时,要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而这期间大多数的工人和机器都闲着。这造成一部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长期积累下来,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损失。
艾柯卡想,如果能更好地利用电脑并进行更周密的计划,过渡期可以从两个星期减为一个星期。
3年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已经能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做好转产准备,这一速度在汽车行业是旷古未有的,为公司每年减少了几百万美元的成本开支。3年后,艾柯卡实现了“4个5000万”这一目标,公司利润增加2亿美元,也就是在不多卖一辆车的情况下,增加了40%的利润。
艾柯卡还从多方面强化成本核算,尽量降低成本。自产零部件如果比外购贵,就依靠外购;进口零部件较贵的,就不依赖进口而自己生产;各工种的成本预算,必须与同行业的低成本作比较,而不能“按需编制”。这一切都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降低成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利润。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树立全方位的成本意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
管理心语
降低成本是王永庆经营企业成功的法宝。他将其运用自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王永庆降低成本的本事,连世界级管理大师都望尘莫及。王永庆曾经在公开演讲中多次强调,经营企业必须牢记“物美价廉”这四个字。产品的价格要低廉,就必须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正是王永庆的看家本领。基于这个信念,王永庆想尽各种办法降低成本,终于积少成多,其事业从一个小米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塑胶王国。不断地追求低成本,做到价廉物美,是王永庆的经营信念。他曾说过:“经营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后一点。我们台塑就靠这一点吃饭。”
有一次,王永庆开会讨论南亚订做的一种塑胶椅子。报告的人把每个项目的花费都在成本分析中列了出来,比如接合管多少钱,椅垫多少钱,尼龙布和贴纸多少钱,工资多少钱,都算得很清楚,合计550元。但王永庆追问:“椅垫用的PVC泡棉1公斤56元,品质和其他的同类产品比较起来怎么样?价格如何?有没有竞争的条件?”报告人哑口无言。王永庆继续问道:“这PVC泡棉用什么做?”“用废料,1公斤40元。”“那么大量做的话,废料来源有没有问题呢?”报告人又不知道。
“南亚卖的是椅垫裁剪组合,裁剪后收回来的塑胶废料1公斤多少钱呢?……”
“20元。”
“那么成本1公斤只能算20元,不能算40元。使塑胶发泡的发泡机用什么样的?什么技术?原料多少?工资多少?消耗能不能控制?能不能使工资合理化?生产效率能不能再提高?”结果报告人也不知道,他根本没有分析。
这么一大堆工作没有做,在王永庆看来,是绝对不行的。王永庆一再强调,要谋求成本的有效降低,无论如何必须分析在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做到单元成本分析,只有这样彻底地将有关问题一一列出并检讨改善,才能建立一个确实标准成本。
像其他单位一样,台塑集团在办公事务中都使用公文夹。王永庆却发现台塑企业生产的公文夹的成本是1.12元,而台塑美国公司所用的公文夹每个不到0.5元,怎么会差这么多?台塑集团一年要使用大量的公文夹,这样一年会多支出多少?一年、五年、十年,要多支出多少?他陷入了沉思。不久,他下令南亚公司研发中心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务必将公文夹的成本降低到与美国同样的水平,甚至更低。研发中心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将公文夹的成本降至每个0.5元,每年为整个集团降低了许多支出。
王永庆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做起,力争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终于实现了企业的合理化经营。
管理实践
成本分析就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说就是降低成本。
一般企业所做的成本分析都不够深入,仅限于单位成本分析而已。鉴于此,王永庆提出他独特的单元成本分析。
他说:“一般做成本分析工作是做到单位成本,我认为这样仍然不够彻底。以财务费用为例,我们应该再细分为原料的财务费用,半成品以及成品、营业上的财务费用。如果只以财务费用为单位成本,那么,分析工作势必无法再深入,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与实际有一段距离的,成本分析即无法做到正确。”
对于单元成本的建立,要先知道一件制品所发生的成本可归纳为固定和变动两种。成本依直接或间接原物料、人工及其它制造费用分成各项细目。其目的是对各项成本单元之变动能有控制作用,但必须先分析构成成本的各项成本单元变动的实际内容。构成一项产品的单元成本可能有数千种,每一种都有它发生变化的不同因素,我们要追踪现状是否合理。
由单元成本的控制开始,就较容易着手改善成本结构;建立合理标准的单元成本,才能有效控制成本。
其实,单元成本分析的主要意义,就是要从计算成本的过程中,把很多很小的单元组合成一个成本单元,再由许许多多的单元成本组合成一个真正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找出各种人、事、物方面的不合理处,用人的头脑着手改善,寻找合理的方法。简言之,就是由计算成本,求整个组成的合理性。所以,单元成本分析范围很广,包括资材与营业管理的良否,生产效率的高低,废料的多寡,品质的好坏等。
由单位成本分析到单元成本,以便掌握每一个单元成本的合理化,并对有疑问的地方,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这样,成本方面再难的问题也必能迎刃而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特曼
管理心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特曼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啤酒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四组学生分别代表消费者、零售商、终端生产商、半成品生产商等,由此形成一个简单的供应链。实验有如下要求:任何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交换任何商业资讯,只允许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递定单,消费者只能将定单下给零售商。
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可控因素,零售商对需求乐观,就追加定货;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产商,生产商的行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给商。也就是说,信号在逆向传递的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只是10瓶,但零售商的定单使得生产商对需求盲目乐观,造成了好像需要100瓶的假象;而生产商向上游供给商的大量订货又给原料商造成了需要1000瓶的假象。反之,当需求缩减的时候也是一样。通常客户端10%的市场需求变化会导致供应商订单量200%的变化。这就是可怕的“啤酒效应”。
在商业领域,如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沟通,信息不对称,那么就会错误估计,不断放大客户端需求,进而导致市场泡沫。同样在生活中,由于交流不够再加上信息理解错误,往往导致事件的以讹传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理性判断,才会避免啤酒效应的蔓延。
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