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目光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处于重要位置。人们在相互沟通信息的时候,总是以目光交流为起点,它决定着整个交流过程的情感基调。同时,目光交流发挥着信息传递的辅助作用,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便可通过目光的交流与面部表情的配合将自己的观点与情感毫无障碍地传递给对方,因此有所谓“眉目传情”的说法。这些可能都发生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但正是这种“无意识”的信息与情感的传递特点,使目光成为人们交流的沟通要点。
目光属于面部表情的范围。在各种表情中,眼睛、眉毛、嘴等形态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眼睛,它是心灵的窗户,更代表着发自内心的语言。当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时候,目光交流往往是第一位的。因此,通过目光的接触,尽量让别人觉得你看起来是亲切友好的,以便能够顺利进行下一步的信息沟通。目光主要受情感制约,眼睛的表现力强,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十分微妙,属于感觉层面的东西。只有充分把握自己的内心情感,目光的沟通作用才能顺利发挥。试想一个有炯炯有神的目光与一个有呆滞木讷目光的人,在职场上哪个更加受欢迎?前者给人以情感激昂、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后者只能显得为人退缩、令人厌倦。
与人会面时,不论是面对陌生的还是熟悉的,也不论是一场邂逅还是如期相约,首先要睁大眼睛,亲切地看着对方,并且面带微笑,表现出发自心底的喜悦和热情。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就要长久地凝视对方,令目光中的“内容”更加丰富,让对方能从你的目光中读到更多的情意。
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保持目光的“稳定状态”。当你注视他人时,应始终以对方面部中心为圆心,以肩部为半径,这个圆周是目光注视的“舒适区”。在沟通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这可以表示出你对对方的尊敬,并对其话题感兴趣。不要不停眨眼,这会让你显得不自信;也不要眼神飘忽,那会让你看起来缺乏信任感;更不要怒目圆睁,让人觉得你具有攻击性、不好接近;也不要目光呆滞,让你看起来缺乏魅力。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表现出目光闪烁的样子,那会让你说的话很不可信,也不能刻意盯住对方或直接逼视、斜视、瞟视,那会让你显得很没有礼貌,使对方对你的为人产生怀疑。左顾右盼的眼神,则会流露出你的无聊感与不尊重对方的态度,而目光不在对方身上停留则表示出藐视,或心不在焉。并且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应将自己的目光做及时恰当的调整,做出与情境相配合的反应,使整个沟通过程和谐融洽。沟通结束时,目光向上抬起,表示结束一段对话。与人道别时,目光要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感觉。
保持自己的目光始终注视一件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讲是有些困难的,特别是有着“对视恐惧症”的人。实际上人在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将目光持久地定格在对方的面孔上。一篇发表在2005年11月《记忆与认知》杂志中的一篇论文称,人们在某些谈话场合,会不自觉地把目光“飘”走,或者微闭双眼作若有所思状,或者抬头看向无边的天际,更有可能把脸扭向一边。这并不能完全说明你对对方的话不感兴趣,而只可能是思考过程中的无意识反应。
这种“眼神游走强迫症”有多方面的成因。苏格兰心理学家费尔普斯表示:“目光相对”这种行为,常被认为是一种表示“亲密”关系的信号。然而当心理上并不是很亲密的两个人突然间要“被逼”进入一场面对面的“亲密”交谈时,大脑就会自发地移动你的目光,以减少这场谈话的“亲密指数”,尽可能地还原内心“真相”。同时,这样的两个谈话者离得越近,在空间上表现得越“亲密”,目光的注视频率和时长就会随之减少,无意中形成一个“平衡”状态。
然而,认知科学上对这种“注视回避”的行为有着另一层面的解释。因为人的面孔上具有大量复杂信息,如果在谈话时单纯为了保持“亲密”而注视对方的面部,就会被“奔涌而至”的大量信息占用一定量的大脑资源,大脑就会显得相对“迟钝”。就像爱因斯坦的“美女与热火炉”的问题一样:和美女解释相对论,与对着热火炉解释相对论相比,前者要更困难一些。
但如果你正在努力赢得人们的认可与好感,并且想表示你所说的话很关键,那么保持你的目光时刻关注着他人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当你走进老板办公室要求他给你升职时,如果你能始终保持目光和他的紧密接触,而不是紧张地低下头,或许他会更认真地思考你的请求。当你在公司例会上陈述你的一份商业计划时,如果你能用自信的目光淡定地看着周围的人,那么大家就会对你的陈述更加认可与信服。
在沟通的过程中,目光的交流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能灵活掌握目光注视的关键点,不但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沟通氛围,更可以让对方从心底完全接受你的为人,令这场谈话更加成功与有意义。在与领导沟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目光的问题。保持一个温和、谦虚、自信、坚定的目光,是保证与领导成功交流的基础。
常用的“目光交流”主要有五种,将其熟练掌握,根据具体情境综合起来灵活运用,必将会使你与他人的沟通锦上添花。
第一是“接纳法”。当你注视对方,获得对方报以的微笑时,说明对方乐意“接住”你投出的目光,在心里初步接纳了你。反之,若他面无反应或刻意回避你的视线,则说明他拒绝了解你的意图,同时不想和你发生进一步的接触。
第二是“恋视法”。当你用温和亲切的目光注视对方,而对方也以同样令人感到温暖的目光回应你时,这说明你们已经初步有了交谈的意愿,随之你可报之以微笑,上前与其攀谈。目光常会在沟通中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确保“前方安全”之后,再命令“大部队”出击。
当对方立刻避开你友善的目光时,并不一定表示他在拒绝你,这种暂时的避视有时候是一种“投石问路”,看看你的交谈诚意有多少,如果你能“乘胜追击”的话,接下来往往会有一场顺利的沟通。
第三是“回视法”。在交谈完毕转身告别的时候,回过头来做较长时间的停留,表示留恋的感觉或珍惜这场珍贵的友谊。当你适当地做出一些告别后的“回视”,往往会令对方感动,如果他也恰巧在这时“回视”,你们之间的情谊会加倍加深。
但是面部表情紧张严肃地突然回头看则是防备对方从背后做出突然袭击,是保护自我的意思。
第四是“眼神回答”。常言道“明眸善睐”,眼睛有时真的会说话,而且会一直说到对方心里去。
道歉——当你注视对方的时候,发现对方面带不悦,这时不必惊慌与疑虑,只要微笑着并迅速将目光移到别处即可。那表示你在说:“对不起,我是无心的。”对方收到你的“信息”之后,相信就会从心底释然了。
谢绝——当你看到别人注视你,而你并不想和他有进一步的接触,这时你可以瞥他一眼,然后扭转身去。这就表示:“我不想和你攀谈,请别再看我。”看到你的反应后,相信那人会识趣地走开。
告诫——当你对注视你的人视而不见的时候,那就是在告诫他:“我瞧不起你,不必来自找没趣。”但这种情况发生的越少越好,因为在职场中,除非是上级对下级,初入职场的新人这样做的话完全是在自找麻烦,同时也不利于自己心理的健康发展。
拒绝——当对方紧密注视你,你想要拒绝他时,最好还之以意味深长的深深一瞥。他就会明白你拒绝的意思。
警告——当别人送来不怀好意的目光时,你可以双目圆瞪,用强大的威慑力看回去,并发出抗议,表明你的意思:“不要轻慢我!我也不是好惹的!”看到你的示威,对方的气焰便会下去一大截。
调节——眼神就好像一个“休止符”,可以调节谈话的节奏,并在适当的位置予以强调。在谈话刚开始地时侯,不要直愣愣地盯住对方的眼睛;而在一个话题结束的时候,可望望对方的眼睛,询问对方的感受,探询对方对你话语的接受程度——“我说得对吗?”如果对方回报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或是点点头,那就表示赞同你的观点;但如果面无表情或目光黯淡,则是说明对方可能持有不同意见。如果你正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对方却在看表,那就告诉你:“我对你的话没有兴趣了,谈得差不多了,我想走了。”
在目光交流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地位、性格特质等情况,具体分析他目光中的深层用意,及时捕捉他情绪和思绪的变化,以便使自己做出更好的应对。在职场中,特别是与领导交谈的时候,使用目光进行交流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当你与一群人交流地时侯,最好与在场的所有倾听者都保持目光的接触。而不要只盯着一个人看,这样会使其他人觉得不受重视,进而丧失对你讲话的兴趣。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可以尝试在叙说每一个新句子的开始将目光投向不同的听众。这样你就会照顾到所有人,并且使他们能保持对你谈话的兴趣。
第二,在沟通的时候,与对方保持目光交流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一直紧盯着别人看会使他感到不自在,进而想尽快结束与你的谈话。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每隔5秒钟中断一下目光交流。但不要向下看,怕这样看会暗示对方你想结束这场谈话。不妨向上或向旁边看,好像你想起了某些事情,对方也会认为你正在思考,并保持住对你谈话的兴趣。
第三,当你处于倾听者的位置时,如果目光呆板,直直地盯着对方,会使得他们不想再说下去。在倾听地时侯,先将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对方的一个眼睛上,停留5秒钟,然后将视线移向另一侧的眼睛,再停留5秒钟,最后移向嘴,一直保持这样三角形的路线移动。同时,为了表示你对他的谈话很感兴趣,还可以运用“点头”的技巧。在点头的同时说着:“是的”“对”“嗯”等简短而肯定性的话语。这样对方就会更加愿意与你交谈,并对你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四,如果你想在一场争辩中保持有利地位,目光的威力同样不可忽视。如果应用得当,不必说话也可说服对方。在争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你的目光坚定地“正视”对方,把你内在的强大气场爆发出来。对方说话时,也要坚定地注视对方,时刻关注对方的语调、神色等心理动向。如果对方想激怒你,不需说一个字,只要在沉默中用坚定的目光注视你就可以了,在强大的威慑力下,即使不说一个字也能在这场争辩中拥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