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稍作加减,即方中细辛改用3克,加川芎9克。每天1剂,水煎服,效果亦佳。
(2)三虫止痛散。
处方:全蝎、于地龙各9克,偶蚕、柴胡各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20-25克,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侧劳宫(手心)、太阳穴处。每次贴敷2~3小时,连续贴敷2~3次即可。
主治:偏头痛。
本方具有疏风通络,解痉止痛之功。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偏头痛”范畴。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的一种病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尤以女性为多。
中医认为病因与头痛基本一致,多因风寒、风热阻络;或肝火上逆、气虚痰阻等因所致。或因邻近器官病变、病毒感染所诱发。
三叉神经痛,仅限于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内,不扩散至后头部。一般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起病急骤、疼痛剧烈,为阵发性。痛如刀割、锥刺、火灼、电击样阵痛,其来去突然,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频率自每日数次至1分钟多次。多在深夜发作,可在熟睡中痛醒。疼痛可因触及面部某一点(如谈笑、刷牙、洗脸时)而诱发。该处称为扳机点。通常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第2支与第3支,单发于第1支者较少见。疼痛多于上下唇、鼻翼、眼眶等处开始向外放射。在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可自行缓解数月至数年,即为缓解期。病程越长。发作越剧烈,缓解期越短。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头痛点、偏头点、后头点、头顶点、眼睛治疗点、虎口部及阳溪、合谷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对上述所选穴区进行按、揉、点、掐等手法予以按摩治疗。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临床屡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避免触及引发疼痛的“扳机点”是很重要的,生活中不要大声讲话或争吵,坚持做相关反射区和穴位的按摩是很有益处的。
(2)选穴。列缺、阳溪、合谷、外关、中渚、液门。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对上述所选穴位行按、揉、点、掐、捏、拿等手法予以按摩疗之。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阳溪。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间断捻针。每天针1~2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2)选穴。咽喉穴、胃、大肠。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毫针直刺0.3~0.5寸。中刺激,留针3~5分钟,痛止后继续行针1~3分钟,必要时适当延长留针时问。疼痛顽固者,可皮下埋针或电针治疗。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3.手部药疗法
(1)归胡煎。
处方:当归、川芎、穿山甲、延胡索、白芍、麻黄、川椒、细辛各9克,薄荷脑、柴胡各5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1500~2000毫升,煎数沸后,将药汁倒入盆内,趁热熏蒸双手与双足,先熏后洗,沐浴手足。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2)六味止痛散。
处方: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延胡索、乳香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散25克,用药酒或白酒调和成稀糊状,外敷于痛侧劳宫、太阳穴,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本方具有搜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昏,头昏眼花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本症既可并发于其他疾病之中,亦可单独出现。前者为症,后者为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本病多因心脾不足、气血两虚、清空失养;或肝肾阴虚、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此多见于虚证,且多责之于心、肝、肾阴血亏虚为患;实证多为风阳上扰清窍;或为水饮阻滞、浊阴上犯清空;或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为气滞血淤、淤血停留;或为上寒下热扰及清空等因所致。
眩晕,轻者低头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中,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更为严重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等症状。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头晕目眩点、肾点、耳咽区、关冲、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左右肾点;掐按头晕目眩点、耳咽区、合谷、关冲。每天按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2)选穴。内关、阳谷、支正及全息穴的头穴、肝胆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或拿捏内关200次,阳谷、支正各50次;掐按头穴、肝胆穴各500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再掐关冲、中冲,效果亦佳,或再掐关冲、阳谷穴、治目眩,效佳。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神门、合谷、阳谷、关冲、中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虚证用轻刺激,实证用强刺激。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2)选穴。虎口、下都、关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随证虚实以补泻之。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3.手部药疗法
(1)棉花根汤。
处方:棉花根、黄芪、白术各30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人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气血亏虚型)。
本方具有健脾益气之功。故用之有效。
(2)苍术二白膏。
处方:苍术、白术、白茯苓各30克,生半夏、天麻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和成软膏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膏适量,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肚脐处,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痰湿、痰浊型)。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张景岳云:“不寐症,虽病有不一,然唯知正邪二字则尽之矣……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本病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心脾血虚,或因肾虚或心肾不交;或因惊恐胆怯;或因胃中不和;或因病后、产后气血虚弱所致。
病多内虚,证有虚实。失眠多梦,晚上当睡不睡,难有睡意;或整夜转侧难眠,而白天又很想睡觉。多伴有神疲体倦、面色不华、头晕腩胀、记忆力减退;或烦躁多汗、口干舌燥;或胸闷、二便不畅;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心情焦虑、食欲欠佳。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头区、失眠区、神门、中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搓热双手,用力推擦掌心,推各手指桡、尺侧缘,持续掐点神门和指掌面。点揉头区、失眠区,以指甲尖点按中冲,转拔各手指,各30~5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2)选穴。神门、合谷、内关及全息穴的头穴、心肺穴、肾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神门、内关、合谷、头穴、心肺穴、肾穴各200次。每天按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坚持较长时间按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选穴。心包区、神门、肾经、失眠点、头脑线、生命线、中冲、关冲、虎口、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心包区、神门;推按肾经、头脑线、生命线;点揉失眠点、中冲、关冲;掐揉虎口、
合谷。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4)选穴。
①中冲、内关、手三里。
②头部反射区、肾脏反射区、肝脏反射区、甲状腺反射区。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
方①失眠时,在被子里好好压揉上三穴,就能熟睡;
方②每天就寝之前,按摩左右的头、肾脏、甲状腺反射区各2分钟,右手的肝脏反射区3分钟,一定要持续1周之久,效佳。
主治:失眠(急性用方①,慢性用方②)。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神门、合谷、关冲。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2)选穴。中冲、神门、内关、手三里。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刺激,得气后留针20分钟,或用钢丝发夹头点刺(压)以上各穴,各30~50次。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失眠。
对嗜睡一证,可针刺二间、三间、间鱼穴。每天1次,效佳。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简称“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来说,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且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人。慢性肾炎多属中医阴水,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关三脏(肺、脾、肾),其本在肾。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急性肾炎,多由外邪入肺,肺失宣降所致。日久不愈,三脏必虚,“穷必归肾”,而致慢性肾炎。或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所致。
本病起病较急,水肿始自眼睑,次及头面及全身,多伴寒热、咳喘,或腰痛、尿检有红、白细胞及蛋白,或血压增高,或咽喉肿痛,多属急性肾炎,或全身水肿、腹水膨满、肢冷畏寒,重在脾虚;水肿重在下部、腰酸腿软,动则气喘,重在肾虚;或周身水肿、腹水明显、胸腹胀满,重在三焦壅滞等,多为慢性肾炎。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合谷、神门、内关及全息穴的肾穴、下腹穴等。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掐按肾穴、下腹穴各300次。按揉合谷、神门、内关穴各30~50次。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肾炎。
(2)选穴。肾点、肾经、心穴、中冲、少冲、少泽穴。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左右肾的治疗点;推肾经;掐揉心穴、中冲、少冲、少泽穴。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肾炎、浮肿(水肿),凡由肾脏病、心脏病、肝脏病引起的水肿、足肿、疲倦者均可用之。
手部的中冲、少冲、少泽、腕骨、心穴等穴位对治疗水肿亦有效,可以用牙签束刺激(点压)即可。
(3)选穴。生殖区、肾脏治疗点,肾经、肾上腺点、肝点、心悸点、关冲、阳池。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生殖区、肾经;按揉肾脏治疗点、肾上腺点、肝点、心悸点、阳池;掐按关冲穴。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肾病(如肾炎等)。
2.手部针刺法
(1)选穴。合谷、外关。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提插捻转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肾炎水肿。
(2)选穴。三焦点、脾点。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浅刺,用中刺激,留针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肾炎。
3.手部药疗法
(1)十二浴手方。
处方: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苏梗、荆芥、防风、大力子忍冬藤、柳枝、葱白、鲜莎草各15克。
用法:每天1剂。上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将药汁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泡双手与双足。每天2次,每次20~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下肢水肿、风邪袭表者。
(2)利水消肿膏。
处方:蓖麻予仁40克,石蒜10枚,商陆6克,田螺5枚。
用法:先将蓖麻子去壳,与石蒜共捣烂如泥,商陆研细末。入田螺5枚(捣烂),将4味混合共捣烂如泥成软膏状,备用。用时每次取本膏30克,外敷于双手、足心(劳宫、涌泉)上,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
主治:急慢性肾炎。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感染,是一种由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泌尿系疾患、多属中医“淋病”、“腰痛”病范畴。女性多见。临床上又分泌尿道感染(输尿管炎、肾盂肾炎)和下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
本病多因下焦湿热素盛,复受外邪菌毒侵袭,以致湿热蕴积,蕴结不解,下注膀胱;或久延不解,热盛伤及肾阴,肾阴不足,虚火上扰,或正气亏虚,伤及脾肾所致。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偶有血尿、腰痛;急性期多伴见恶寒发热;慢性期多伴见低热。急性期以湿热蕴毒为主;慢性期多兼肾阴亏虚,或脾肾气虚。
1.手部按摩法
(1)选穴。生殖区、肾脏治疗点、肾经、夜尿点、肾点、外关、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按生殖区、肾经、夜尿点;按揉外关;掐揉合谷、肾点。每天按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泌尿系感染。
(2)选穴。生殖区、脾区、肾区、肝胆区、肠区、肾经、肾点,外关、合谷。
操作: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推生殖区、肾经;按揉脾区、肾区、肝胆区、肠区;掐按肾点、外关、合谷穴。手法力度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用泻法。每天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