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2008年11月5日,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宣布在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配套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揽子计划”,引领中国经济往前乘风破浪,力求渡过难关。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在数据上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到7.7%,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已无悬念,再次证明中国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判断和能力。
文章认为,在经济走出衰退的过程中,中国股市和楼市展现的韧性及增长动力令人侧目,然而资产价值膨胀的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复苏状态存在显著落差,却是一个持续引起关注的现象。一般认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下资金充裕,部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产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民众投资渠道有限,这些直接造成中国资产泡沫越吹越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为中国经济拉响了泡沫危险的警报。或许这样的预言有点危言耸听,但房地产领域超越经济基本面的表现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失衡的现实。那么,中国经济目前真的存在泡沫吗?
“点睛释义”
什么是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值超过实体经济,很容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泡沫经济的危害
泡沫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泡沫经济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运行,破坏国民经济的结构和比例。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盈利预期带动起来的,是一种投机行为,它并不是现实经济增长的结果。它的产生使国民经济的总量虚假增长、结构扭曲。其次,由于价格总是要回归价值的,泡沫经济也总会有破灭的一天。一旦泡沫破灭,在泡沫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就会变得难以理顺,就会形成严重的信用危机,这势必会给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相当大的冲击。最后,泡沫经济会极大地助长投机行为,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中国当前存在的泡沫风险
对于中国当前是否存在经济泡沫,不管是政府当局还是学术界都众说纷纭。综合各方观点和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普遍认为中国目前是存在泡沫风险的,表现为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所谓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指的是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资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的投资过热现象。这可以说成是虚假的繁荣,但还不能说现在的经济就是泡沫经济,因为其中投机的成分不是很多,市场中没有狂热的投机,大量的经济投入是实实在在的投资,有实实在在的产出,只是仅停留在投资领域。
认为中国存在严重泡沫风险的专家指出国内大量游资的投机行为是泡沫风险的重要体现。我们以房地产举例,房地产与其他商品不同,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作为消费品,其均衡价格等于它的边际成本,供需决定均衡价格是基本价值。作为投资品由资产定价基本原理决定,生息资产基本价值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之和。把预期未来每一年租金,以及最后一年房产的残值贴现到当前,就是基本价值。从供给看,房地产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定价权掌握在卖方手里,作为买方消费者成为价格的接受者,实际成交价格肯定会高于边际成本。如果房子实际价格高出消费者保留价格,作为消费品价格被高估,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存在着严重被高估的问题。
防范泡沫经济的措施
泡沫经济就如同一个人因病出现的高烧虚胖,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很可能会发生致命危险。从国际经济形势角度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总体上陷入了缓慢衰退期,通货膨胀率和GDP增长率普遍下降。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增长要依靠内需,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国内需求时,却发现它面临一系列问题。
从我们的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改革使很大一部分现期消费转化成为针对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储蓄;另一方面工人失业增多、农民缺乏增收途径,使得收入差距变大,这些都导致整体消费能力变小。而从当前市场的投资需求来看,高利润行业绝大多数存在垄断,使投资无法实现。同时,创新能力不足也使得新兴市场无法开拓,这也导致投资机会的减少。银行体系的主导地位与银行业的低效率、宽松货币政策与资金充裕、实体投资机会相对较少,所有这些诱导泡沫经济发生的因素目前在中国都有所体现。因此,中国的确应当对泡沫经济保持高度警惕。
要阻止中国发生泡沫经济的快速恶化、蔓延,最首要的是要围绕提高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这个核心,统筹安排金融改革进程。同时,还要积极吸收海外上市企业到国内股市,比如高科技、新媒体和IT行业、新能源、交通、电信、环保,等等,增加流通股,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状态,把流动性流入到急需资金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