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天冷了。这时,刘备接到探报,说卧龙先生已回隆中。他忙唤来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出发再上隆中。
没走多远下起了大雪,天变得冷极了。
张飞使劲搓着手,嚷嚷道:“大哥,天寒地冻的,连仗都打不成,还有必要跑这么远去见一个没有用的人吗?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吧!”
刘备耐心地开导张飞说:“三弟,我之所以冒这么大的风雪来,正是要让卧龙先生知道我的诚意。”
兄弟三人进了隆中山,听见路旁酒店中有人击桌而歌,刘备以为是卧龙,便下马入店,探知店中唱歌两人原来是卧龙之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刘备于是出来上马,直奔卧龙冈,来到茅庐前。
童子开了门。刘备问:“先生今日在庄上吗?”
童子道:“正在堂上读书。”
刘备大喜,便跟着童子走了进去。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刘备看罢,见堂上一位少年正拥炉抱膝歌吟。刘备待他吟完,才跨进屋去施礼道:“备久慕卧龙先生大名,早想与先生相见,只恨没有机会。前时我已拜访过一次,可惜没遇到先生。今日特冒风雪至此,见到先生,真是万分荣幸。”
那位少年一见,慌忙答礼道:“将军,我是诸葛均,诸葛亮乃是我二家兄。”
刘备便问:“那卧龙先生今日在吗?”
诸葛均说:“昨天被崔州平不知请到何处去闲游了。将军还是坐坐喝杯茶吧!”
刘备叹口气道:“我真是没有福气,两番不遇大贤。”
这时张飞在一旁忍不住道:“先生既然又不在,还是请哥哥上马回去吧!”
刘备说要写几句话留给诸葛亮。写罢,交与诸葛均,说他日再来,便拜辞出门。
诸葛均将兄弟三人送出门,忽见前面小桥上一人骑驴而来,刘备以为是卧龙归庐。
诸葛均忙告诉他,这是他家兄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刘备忙上前施礼问道:“您老可曾见到令婿?”
黄承彦道:“怎么?他不在,我也是来看他的。”
刘备只好辞别,失望地回新野去了。
刘备回到新野后,风转日月,冬去春来。他选择吉日,斋戒三天,熏沐更衣,准备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
关羽这次不悦地说道:“哥哥已经两次亲往拜访他,礼过了。我看他是徒有虚名才避而不见。哥哥怎被他迷惑到这种地步?”
刘备不以为然:“古时候齐桓公去看一个所谓的小人物,跑了五趟才得见一面。我如今不但没有齐桓公的地位,而且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还摆什么架子呢?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访他,是因为他是位大贤。”
张飞生气地说:“一个山野村夫,算得上什么大贤。这回用不着哥哥亲自出马,待三弟我用一根绳子将他绑来就是。”
刘备生气地训斥张飞,说:“这次你别去了,我与云长去。”
两人没办法,只得依了刘备。
三人骑马带领随从来到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正遇上诸葛均。刘备连忙施礼问道:“令兄今日在吗?”
诸葛均说:“昨天晚上才回来。将军今天可与他见面了。”说完,飘然而去。
三人便来到庄上叫门。童子来开门。刘备道:“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程来拜见先生。”
童子道:“先生今日虽在家,但此时还在草堂里睡觉未起身。”
刘备道:“既然是这样,就暂且先不要通报。”
于是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口等着。刘备慢慢走进去,只见诸葛亮正仰卧在草堂床席之上,他便站在阶下等候。可等了半天,诸葛亮也没有醒。
关、张两人在外等得不耐烦了,便走进来一看,刘备还站在那里。张飞来了怒气,对关云长说:“这个人如此傲慢无礼!我要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关云长忙使劲劝住。刘备命他两人出去等候。再往草堂上望时,见诸葛亮翻了个身,好像要起来,却是又朝里面壁睡去了。童子这时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忙拦住道:“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诸葛亮终于醒了,口中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吟罢,翻身问童子:“有客人来吗?”
童子回道:“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了。”
诸葛亮一听,忙起身道:“为何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
说完,便转入后堂去了,半天才出来迎客。
刘备这时见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气。他忙上前施一大礼,作了正式的自我介绍,然后说:“刘备两次来拜访先生都未得以相见。上次留下一书,先生看过吗?”
诸葛亮还了一大礼:“昨日才到,知将军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可惜我年纪太轻,没多少见识,只怕会误了将军啊!”
他们在屏风后面坐下。刘备道:“司马徽和徐元直都是世之高士,他们的举荐岂是虚言。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亮道:“我诸葛亮只是一耕夫,您是错看了。”
刘备说:“大丈夫学以致用,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教引导我这愚鲁之人。汉室就要完了,奸臣当道。刘备我不自量力,欲为天下伸张大义,然而却智术短浅,始终没有成就。我想,只有先生这样的高人才能帮助我挽救天下的厄运,实为万幸。”
诸葛亮于是正言说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力不及袁绍,却能够克绍制胜的原因,不是他占据天时,而是在于人谋。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难和他对抗。”
“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固,民心归附,且有一批贤人才士为他效劳。因此只能与他联合而不能去图谋攻取。而荆州之地,北依汉水、沔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堪称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难以守住,这大概是上天特意留给将军的,将军是否有意接纳呢?另外,荆州西面的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一个天府之国。”
“昔日汉高祖因之而成就帝业,但它现在的君主刘璋却昏庸无能,人民富庶,国家足实而不知保存,有智能的人士希望得到一位明主。”
“将军既然是汉室之后,信义名扬天下,招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兼跨荆益之地,坚守其固,和好西戎南彝少数民族,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整政理。”
“等到天下形势有变,就派用一员大将出荆州直取宛洛,将军自领兵北出秦川,直取中原,那时百姓哪有不支持将军的呢?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我为将军的谋划,只看将军是否想干这番事业了。”
诸葛亮说完,叫童子取来一轴画图挂在堂中,指着图对刘备道:“这是西川全州图。曹操在北方占天时,孙权在南边占地利。将军要想成霸业,得占人和。可先取荆州为根据地,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与孙曹形成鼎足之势,之后可图谋中原了。”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对时局所作的精辟分析的杰作,体现了他洞若观火,善于驾驭天下大事的能力和才干。诸葛亮以一言兴邦,刘备思贤若渴,采纳了他的计谋,并从此以诸葛亮为辅佐,踏上了建立蜀国和三分天下的征途。
由于隆中对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把一幅树威定霸的宏图渐次展现在刘备面前。这番话虽寥寥数十句,却正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形势,预示了政局发展的前景,故后人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诸葛亮一席话就如黑暗中一道闪电,照亮了混乱复杂的天下政局,使刘备茅塞顿开,眼前呈现出一幅三分天下的蓝图。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语,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之言,令我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只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我怎么忍心去夺他们的地盘呢?”
诸葛亮说道:“我夜晚观天象,刘表将不久于人世了,刘璋不是立业之人,用不了多久,这两个地方就都可归于将军。”
刘备一听,点头深深拜谢。诸葛亮这一席话,还只是他未出茅庐之言,那时他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真是万古之人不及啊!
刘备当即拜请诸葛亮道:“刘备虽然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卑贱,出山以相助!”
诸葛亮推辞道:“诸葛亮久乐于躬耕隐居,懒得去应世事纷争,难以奉命。”
刘备一听,不由得哭泣了起来,说道:“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如何是好啊!”说着,泪沾袍袖,衣襟都浸湿了。
诸葛亮看到他的诚意这般深厚,终于说道:“将军既然不嫌弃,我愿意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立即命关羽和张飞进来,拜了诸葛亮,又献上金帛礼物。诸葛亮坚持不收,刘备说:“这并不是请大贤出山的聘礼,而只是表表我的一片寸心罢了。”
诸葛亮这才收下了。
于是,刘备三人在庄上住了一宿。第二天,诸葛均回来了,诸葛亮对他嘱咐说:“我承蒙刘皇叔三顾之恩,不能不出山了。你留在这儿躬耕,不要让田亩荒芜了,等我功退归隐回来。”
于是刘备几人辞别了诸葛均,与诸葛亮一道回归了新野。
刘备待诸葛亮如师,同吃同睡,整日在一起商讨天下大事。明主贤臣,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如愿以偿了。
诸葛亮决不是安于“耕锄”之人,他“自比于管仲、乐毅”,留心于政治,在隆中的等待,正是为了选择一个可以实现其理想的“明主”。
曹操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曹操手下已人才济济,群英姿革,荀彧、郭嘉、荀攸、程见、崔谈等人,均是满腹文韬武略的一流人才,诸葛亮若投其帐下,要在他们中脱颖而出,成为举足轻重的高参,谈何容易。
同时,曹操生性残暴,多疑而又奸诈,常玩弄权术。诸葛亮的素养和施政治国设想,与曹操有很大差别,当然不愿意去为其效命。
孙权固然也是当时一位“人杰”,但缺乏一统天下的雄心,力图保全父兄业绩,乐于偏安江东。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大业,孙权对于他,显然不合适。
何况孙权承父兄基业,已有张昭等一批重臣,诸葛亮若去,也难以施展其管、乐志向。其他割地自保的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等人,更为诸葛亮所看不起。
在这个时候,只有刘备才是诸葛亮理想的“人主”。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之后,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能起到吸引人心,招揽人才的作用,与诸葛亮结束天下分裂的理想相一致。
刘备在军事人才上虽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缺乏运筹帷幄的军师,诸葛亮正好负此重任,展示才华。
刘备在出身上较之曹操、孙权低微,这一特点虽颇难取得地主阶级上层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支持,但却易于赢得如诸葛亮所在的荆襄士人这样的中层地主、庶族寒门和一般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拥戴。
所以,刘备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中小地主集团,由于政治、经济地位十分相近,思想上正统观点又似磁铁般地相互吸引。
这样,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无疑是刘备“千军易得,一相难求”的军师,而有所作为的封建政治家刘备也自然是诸葛亮完全可以信赖的“明主”了。
用火攻初显身手
荆州的有利地势,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受到了各方武装势力的重视。
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
在荆州的内部,也面临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刘表政权内抗曹派和降曹派的矛盾、荆州境内的主客矛盾,这三重矛盾。
刘表家族内部的矛盾,主要指他的两个儿子刘琮、刘琦争夺继承权问题的斗争。刘表政权内抗曹派和降曹派的矛盾,主要指刘表自保荆州的主张与其臣下投降曹操主张的分歧。荆州境内的主客矛盾,主要指刘表集团与客居荆州的刘备集团的矛盾。这三种矛盾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交叉,互相作用,缠绕在一起的。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开始,刘表很喜欢刘琦,不仅因为他是长子,而且因为他长得很像自己。
但是,自从次子刘琮结婚以后,刘表爱子的天平渐渐地偏到了刘琮一边。原来,刘琮所娶之妻,是刘表后妻蔡氏的侄女。因为这层关系,蔡氏想让刘琮取代刘琦的位置。她多次对刘表说刘琦的坏话,还联合蔡瑁、张允等向刘表进谗言。
这三个人都是荆州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蔡氏是刘表的妻子,蔡瑁是刘表的妻弟,张允是刘表的外甥。她们三个人一齐讲刘琦不好,渐渐地,刘表竟真的以为刘琦不好了。
蔡氏不喜欢刘琦,除了刘琮的关系外,恐怕还与刘琦的政治态度有关。蔡氏是属于亲曹派,至于蔡瑁,与曹操的关系更不一般。
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性格骄豪自喜。《襄阳耆旧记》载其少为曹操所亲。蔡氏乃襄阳大族,刘表初至荆州,使即以蔡瑁为辅。蔡瑁姊为刘表后妻,是蔡瑁以亲见任。
蔡瑁与曹操关系如此亲密,可见也是亲曹派。而刘琦却不同,他作为刘表的长子、荆州未来的首领,是坚持父亲自保荆州方针的。
刘琦非常器重诸葛亮,诸葛亮是坚决的反曹派,从刘琦与诸葛亮的关系,可以看出刘琦反对亲曹的政治态度。
刘琦日益被刘表疏远,被其继母蔡氏所不容,心内非常不安,便找刘备求对策,刘备又给他推荐了诸葛亮。
但是,开始诸葛亮只是搪塞应付,并未认真给他出主意。诸葛亮这样做,并不是对刘琦不负责任,而是认为对这件事的处理必须谨慎。
诸葛亮认为,刘琦之事若处理不好,不但害了刘琦,而且会使刘备受到影响。他在琢磨着既不使荆州当局疑心,又能保证刘琦的安全,同时又对刘备有利的办法。
刘琦见诸葛亮迟迟不为自己出主意,心中暗暗着急。有一天,刘琦又邀请诸葛亮到他家去做客。诸葛亮知道刘琦又要向自己讨求安身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