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某中学学生王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两个比他高大得多的青年。其中的一个用刀顶住他的腰,另一个强行把他口袋里的零用钱全部抢走,并且威胁他说:“明天要带100元钱来,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给我们,否则你有你好受的!”王明回到家以后,想起了老师在《法律常识》课上讲到的关于“对非法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依法检举、控告的权利”的一段话。于是,他把遇到的情况向家长和老师汇报后,又毫不犹豫地及时到派出所报了案。第二天,民警们布下了法网。为了引恶徒上钩,让王明仍然按时到原地点等候。结果,当那两个恶徒向他索要钱财时,早已埋伏在周围的民警们立即上前将这两个经常对学生敲诈勒索的坏蛋抓获。公安机关依据法律给予了他们严厉的惩处。同时,派出所和学校都表扬了王明这位懂得和善于依靠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中学生。
我们从王明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中,应当得到哪些启发,受到哪些教益呢?
第一,要主动了解青少年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
依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受抚养权利;依法受教育的权利;人格尊严受到尊重的权利;人身自由和人身安全受到保障的权利;合法财产不受侵占的权利;通讯、信息自由受到保护的权利;依法继承家庭遗产的权利;创造发明成果不受剽窃、侵占的权利;对于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提出控告的权利;检举揭发后不受打击报复的权利。
第二,要善于依靠家庭、学校、社会及司法部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当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程序,向学校教师和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汇报,取得他们的帮助;可以向有关单位或部门报告,以求得公平合法的解决;也可以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检举、报告,或像王明那样,勇敢地向各级公安部门、司法机关提出申诉和控告,以便得到法律的保护。
第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河北某县,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4岁时母亲病故,5岁就开始饱尝继母的歧视和虐待。她成年累月被关在一间小屋里,每天只允许吃一顿饭。7岁时继母就让她烧火、做饭、喂猪、砍柴,寒冬腊月还要穿着单鞋冒着风雪到野外捡柴,捡得少些就用棍打、烟卷烫,经常遍体鳞伤。同时,继母也无理地剥夺了她上学的权利……有一天,这个小女孩从村里的广播听到一篇关于“孩子虐待,政府一定管”的报道,她鼓足了勇气,把自己受虐待和不能上学的情况,让同村小伙伴写了一封信寄到了县政府。结果,没过多少日子,县政府派来专人经过认真调查,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规,严肃处理了这件事。从此,小女孩得到了正当的待遇,而且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以上两个例子中的小主人公都是面对非法行为,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好少年。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即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为,我国虽然有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各种损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活动。青少年学生必需学法、懂法、用法,才能保护自己。有些青少年面对伤害,往往采取迁就或以牙还牙施以报复的错误做法,这样不但不能受到法律保护,还可能使自己误入歧途。
三、自觉遵纪守法,严防误入歧途
青少年学生要加强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安全,还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各项法规,不使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为此,青少年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提高辨别能力。我们的社会是美好的,但也有一些肮脏、腐朽的现象发生,并且腐蚀、毒害青少年儿童。为此,青少年学生一定要善于观察、分析和辨别,只有学会分清是非善恶,才不会在诱惑面前上当受骗,误入歧途。
二要增强自制能力。既然社会上存在不良的思想和丑恶的事物,那么青少年学生不但要提高辨别能力,区分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应善于理智地控制感情,做到遇事不轻率,不冲动,不莽撞,以崇高的思想情操和刚毅的意志品质,坚决约束和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有害的和不该做的事情。
三要自觉遵纪守法。在我国逐渐走向法制社会的今天,青少年为了保护自己顺利成长,必须加强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跨世纪人才必备的法律素质,从小严格自律,认真遵纪守法。
第四节加强道德修养全面提高素质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健康地成长,顺利地渡过学生时代,开拓未来美好的人生前景,同学们应当认真分析少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早日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害
俗语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违法犯罪,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他人和国家。
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美好理想。有的想当一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的想当一名万能的技工能手,有的想成为一名守卫边疆的战士,有的想当企业家、医生、科学家、教师、翻译家……可是,一旦发生违法犯罪,这一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那些本来是天真活泼、求知好学的青少年学生,因违法犯罪受到惩处,甚至成了囚犯,既中断了学业,虚度了年华,也影响了自己美好光明的前程。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但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也使家庭蒙受耻辱,使父母和亲人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使他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受到干扰,使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往日的欢声笑语,换来的则是父亲的忧伤、母亲的哭泣。
青少年违法犯罪更使被害者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家庭中的财物被盗,造成精神紧张、生活困窘;被殴打的人,或致伤、致残,或致死,造成了永久的不幸。违法犯罪行为给被害者造成的损害和痛苦是很难挽回的。
有些违法犯罪则给国家直接造成了损失。如某犯罪青年,不顾国家法律规定,擅自把易燃品带到火车上,结果引起了火灾,不仅使无辜旅客遭殃,而且还烧坏了两节车厢,使国家损失几百万元;一个学生为了集邮经常偷拿他人的信件,将邮票撕下后,又把信件毁掉。他的违法行为不仅使许多亲友之间的通信中断,还使许多工作被耽误,甚至影响了外国友人与我国的通信交往及学术交流,破坏了国家的声誉。
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前程,而且破坏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让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少数青少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其他法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第一,社会上少数坏人和不良分子的引诱、教唆。1994年2月,天津市某公安分局拘留了一个名叫刘×的少年。当问他为什么违法时,他低头说:“是别人教我干的!”事情原来是这样:一天,刘×乘公共汽车去亲戚家。在车上,一个姓赵的无业青年和他搭讪,然后小声问刘×:“想学手艺吗?”刘×说:“什么手艺?”“跟我走,下车你就知道了。”下车后,赵某先把他领到一个赌场学赌博,然后又教他行窃。刘×在回家的路上,恰巧看见一家窗台上放着一块高级手表,顿起偷窃之心。当他伸手拿表时被人抓住。公安机关念其初犯处以15日拘留。这个沉痛教训说明,社会上坏人和不良分子的引诱、教唆,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淫秽录像、黄色书刊的腐蚀、毒害。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是诱惑性、腐蚀性、毒害性极大的精神鸦片,可以导致个别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思想品德不端的家庭成员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中学生在父母的关心、哺育下成长,家庭成员的品德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那些个别品行不端的家长,即使不主动教自己的子女违法,但他们不良的言语行为实际上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腐蚀着下一代。某些同学在品行不端的家长影响下,养成贪财、偷窃、逞凶霸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青少年自身的严重不良习惯得到发展。为什么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青少年,只有个别人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呢?这说明,除了各种外界不良影响外,青少年自身某些严重的不良习惯,也是导致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有的就是因平时养成了过分追求吃穿享乐的恶习,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时,萌生偷窃邪念,触犯了法律;有的就是因平时有性情骄横、言行粗鲁的坏毛病,在与他人产生激烈矛盾时,导致发生殴斗事件,受到了司法机关的严厉惩处;有的就是因平日目无班规校纪,行为自由散漫,年龄不大却养成了目空一切、胆大妄为的恶习,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须知,—个从违纪到违法,从违法到犯罪,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少年犯曾沉痛地诉说:“追悔我的犯罪过程,起点就是因为我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又不知悔改,逐渐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修养,严于律己
面对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每一名青少年学生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增强自制能力,预防违法犯罪,以保护自己顺利、健康地成长。
第一,学会分辨是与非,增强自制能力。
心理学家指出,不良的行为来源于不正当的心理需要。因此,我们要善于分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并做到自觉克服不良心理,增强自制能力,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的坏人、坏事、坏思想在腐蚀毒害青少年,所以,在这些不良影响面前,青少年一定要警惕头脑中闪现的不良心理动机。特别要坚决克服和控制以下不良心理:超越实际的物质享受;不加分析的错误模仿、试探;不分是非界限的哥们(姐们)义气;盲目、无聊地争胜逞强,鲁莽蛮干等。
为此,青少年还必须努力增强自制能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失足。自制能力就是具有约束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没有制动器的汽车行驶起来会闯大祸,不守规矩的司机也会闯大祸;人如果不能自制,也会干出某些错事来。个别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缘由之一就是自制能力弱。
第二,防微杜渐,严于自律,不做有损品格的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思想变化也是如此。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假若一个人初次做坏事又不及时改正,那就是思想上出现了裂缝,如不及时“修补”,就可能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小错就会逐渐发展到大错,甚至酿成罪过。为此,青少年学生就要做到防微杜渐,随时抓住思想上的不良念头,严于自律,善于自控,决不去做有损品格的事,而且要严防品行不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比如,决不违反《学生守则》吸第一支烟;决不侵犯公私利益偷拿别人和公家一点东西;决不违犯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放纵自己第一次的任何不法行为。只要坚持这样做,就不会种下违法犯罪的祸根。大量事实证明,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讲道德,守法纪,预防违法犯罪。
为了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每个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培养自己文明、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许多资料表明,在少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是缺乏教养、情趣低下、思想空虚、品行不端的人。所以,青少年学生应该知道,理想和道德是做人的精神支柱,是激发人前进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筑起一条道德防线,正确区分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是非界限,就一定可以有效地抵制各种诱惑。在生活中,尤其要弄清什么行为合法,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什么行为是法律所明令禁止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会相应地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以利于严格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各种行为。
总之,只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培养优秀品格,主动增强自制能力,认真遵守各项法规,就一定会使自己有效地预防各种违法行为的发生,成为一名具有崇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