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必须是知道了自己的行为所包含的对学生和社会的利害关系的。只有这样,教师的行为才能构成道德行为,才应对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如我国的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这对学生和社会都是有利的,是教师为振兴中华而做贡献的自知的道德行为。有的教师只抓智育,忽视德育,砍掉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合格人才的培养,这是某些教师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损害学生和社会长远利益的自知行为。
二、教师自择的行为
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指导下所做出的自觉自愿选择的行为。以我国教师为例,在贯彻的党教育方针问题上,有的选择全面贯彻的行为,有的选择片面贯彻的行为:在教学工作上,有的选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行为,有的选择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行为;在思想教育上,有的选择说服教育的行为,有的却选择打骂、体罚、压服的行为。这些都说明,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
三、社会较高层次要求的行为
这是因为:一是教师在培养人的活动中,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为品德教人。因而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要求更高。二是教师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学生总是把教师视为最亲近、最尊重的人,以教师为仿效的榜样,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这就必然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立教、具有更高尚的道德行为。三是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教师的道德行为,不仅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而且通过学生还影响学生乃至社会,其影响程度之深广,是其他职业道德行为所不及的,这也决定了对教师道德行为要有较高要求。此外,社会主义教师的行为,既要体现全民范围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又要体现先进分子的道德建设的要求,具有道德的超前性。因此,对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行为的要求,比对历代教师的要求都要高。
教师之所以必须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业,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一)从教师工作的性质看
教师培养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道德规范。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就是说当教师的应是做人的表率。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青少年学生都具有教育性、示范性和影响力,时时处处都对他们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教师,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的道德言语、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是否堪当表率;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书育人。
(二)从身教重于言教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身教的重要。对教师教育学生来说,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更重于言教。教师的身教,是实践着的形象化的直接、具体的行为,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与手段。学生对老师不仅“听其言”,而更要“观其行”。有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老教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程,在学校教师紧缺的情况下,经常带病坚持上课,有时晕倒在课堂上,教师的这种举动,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每当这位教师来上课时,学生就在讲台后摆好一张椅子,让他坐着讲。学生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课后还经常议论如何以好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的辛勤劳动。相反,如果教师行为不端,言行不一,在学生面前是不会有威信的。
(三)教师的行为受着最严格的监督
人民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在学校,学生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把教师的言与行相对照,把教师的言行同公共道德标准相对照,严格地评议教师。对此,加里宁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在校外,教师的行为还要受到家长、社会的监督和评价。因此,作为教师,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必须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
总之,教师注重自己的道德行为,是为了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运用道德行为这种教育手段,有效地教书育人,对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不断增强自己道德行为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始终置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之下,使自己的道德行为日臻完美,从而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第三节如何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学校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其优良的个性与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此一来,教师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重要,要培养学生优良品质,教师本身首先就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首先就要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使之明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其次,要缓解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为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快乐的事情,在本职工作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爱一行,专一行,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学生。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不要把教师神圣化、清教徒化,从而缺少对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一员的关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其学生学习的楷模、是父母替代不了的榜样。学生把品德高尚的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模仿他们的态度、情趣、品行,甚至是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等,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者——教师的道德素质。
二、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任何一个个体的道德水平只能与其物质世界包括工资待遇相适应。因此,要想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之具有与较高道德水平相适应的物质待遇。其次,应合理调整教师的投入与收益,尽量避免教师超负荷劳动,努力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减轻教师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工作负担过重在教师职业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教师的许多隐形劳动付出无法计量,教师的投入与收益严重不平衡。但另一方面,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教师常常是家庭的支柱,这样收入不高甚至常被拖欠工资便导致教师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专心从事本职工作则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在各种社会福利方面适当给予教师以倾斜,从而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三、强化教师的职业规范
强化教师的职业规范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强化教师的职业纪律规范,一是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纪律规范是由职业人所在单位制定的、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人为履行职责而具有的内在的行为准则,依靠人的自觉与舆论的监督得以实行。
强化教师的职业规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行好政、掌好权,做人民的好公仆,强化教师的职业纪律规范,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总之,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既要加强师德教育,又要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打好物质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规范,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