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进行创新
第一节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关于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我们在本书第二篇中已经作了专门的介绍,这里不再做过多的论述,只对校长如何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作一简单的提纲挈领的阐述和介绍。
中小学进行教育创新,当然首先需要校长们更新教育观念。只有校长的观念更新了,才有可能带领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如果不能带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那么校长们的观念更新就是不彻底的。同时,在带领和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校长可以进一步提高更新观念的自觉性和能力。
概括地说,校长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或者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教育观念必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校长们在引导教师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让教师明确这一点,即:教育观念的更新或创新,并不是提出的教育思想、观念越新就越好。观念的更新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的根本目标。如果脱离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根本目标,那么,提出的新观念、新思想越多,离真正的教育创新就越远。
那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及社会需要的其他各类人才。因此,中小学校长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时,必须首先引导他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更新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服务,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创新。
我们说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但这并不是说,人才只有一种。实际上,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创新型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方法得当,人人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人都能够有所创新。所以,校长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校长要引导教师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只有在这些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教师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
二、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教育创新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要用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来加以实现。因此,校长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教育他们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决不能把更新教育观念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付诸于教学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作风。我们今天进行教育创新,尤其要发扬和光大这种作风。有的教师可能读了不少观念更新的书,知道或了解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点。但是,他们要么根本就不去实践这些思想和观点,要么就生搬硬套,硬把一些不切合本校实际的教育理念搬到自己工作中来,结果不仅没有促进自己的工作,反而影响了自己的工作。这种创新的办法,就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只有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有所批判、有所选择地吸收一些他校、他人,甚至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才能促进自己的教育创新。
三、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与素质教育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但从整体来说,素质教育仍然是一种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把更新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实现教育创新,以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来促进素质教育。
把更新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与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相结合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它集中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纵观中外教育改革创新,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来建设。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更新的过程。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所以,在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方面,校长们一定很下工夫。
(二)要与学校的制度建设相结合
更新教育观念,一定要努力探索和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提高素质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制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使教师真正更新教育观念,就必须符合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教育体制。否则,教师即使掌握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难以付诸于实践。比如说,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但现实中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学生和教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师接受、认同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愿意实施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却很难真正实行。这样一来,观念更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要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任何创新人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做出对社会有意的事情。否则,便有可能危害社会。所以,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与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结合起来。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校长要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教学途径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说,德育渗透是教师进行教育创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四)要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相结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校长和教师去实施。没有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的更新就无从实现。观念更新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想更新就能够更新的。有的人表面上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但其思想深处并没有真正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因而在实践中说着新观念的话,却干着旧观念的事。因此,要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接受新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
总之,观念是先导,关键在教师。校长们进行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第二节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人的观念是其实践活动的先导,任何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广大校长来说,在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以不断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观念创新的意义
在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各种教学理论和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教学经验和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加以思考,做出判断和选择,进而确立对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是摆在我们每位校长和教师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念一样,每位教师也都有其教学观念,正是这种观念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和方法,而不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和方法,都根源于其教学观念。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密斯指出,在普通教育中更多的资金、更好的设备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需要的是教师、家长、校长学问题,需要的是教师、家长、校长对学校教学具有影响的人们,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些教学问题的理解。如果没有这种理解,那么教学活动注定是无效的。在这一点上,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也持同样的见解。他认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还是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样一来,所谓教学创新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观念,但其教学观念未必是科学的。美国学者帕撒曼尼克和瑞蒂格的调查表明,教师一般都关心从他们专业以外的人们那里接受认可和赏识,从而接受外行人的教和学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由于外行人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几乎完全是非科学的,过于响应外行人的意见的教师同样也倾向于采取非科学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工作。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学活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活动自身的专业性不断增强,教师特别需要注意保持认识上的清醒,把社会大众对教学活动的一般舆论与专业人员对教学活动的科学认识区别开来,主动改造自身,才可能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这也是保证和捍卫教学活动专业性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观念创新的可能途径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呢?也许他们会学习各种教学思想、理论流派,从而为自己选择和实践诸种教学理论流派中的某种学说服务,或者通过弄清各派对一些教学基本问题的观点,促使自己更好地对这些教学问题加以思考,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评价。但是,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流派仅仅是教师确定教学观念的一个起点。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教师在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流派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地形成折中主义的教学观念,或者被各种教学观念把自己弄糊涂了。
大家知道,直到今天,在“教学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既然每种教学理论都对人的发展以及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为了掌握各种理论,折中的态度是可取的。尽管折中主义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它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校长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需要完整的教学观念的指导,而折中主义是与完整的教学观念指导相抵触的。首先,折中主义会导致教师在选择这种教学理论的一部分和那种教学理论的一小段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从而难以保证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其次,由于折中主义所确立的教学观念自身可能存在的内在矛盾,要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验中作出证明是十分困难的。再次,如果折中主义所确立的教学观念不能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实验中被证实或证伪,这种教学观念就很难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信念,因此就不可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
实际上,校长在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教师采用演绎的方法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首先,让教师检查自己已有的教学观念,依据教育科学中有关教学基本问题的已有讨论,进行对比分析,再对这些教学基本问题作出有意识的思考,逐步发展成一种教学思想观点,进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修正和完善。
校长也可以引导教师采取归纳的方法来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即: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始,检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些什么,尤其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哪些是最成功的或者是最有效的。然后,试图说明与自己这些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认识论和价值论观点,并在与自己的教学活动联系中努力去归纳和提炼个人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框架。
显然,无论采取演绎的方法,还是采取归纳的方法,校长都需要让教师把教育科学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瑞典哥德堡大学弗享施·马通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保罗·拉姆斯登两位学者曾针对现代教师应如何确立科学的教学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出,教师应当及时地了解教育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予以消化、吸收和创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立科学的、正确的教学观念,保障教学活动不受陈旧错误的教学观念所左右。
三、正确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反思
科学的教学观念的确立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学习,但是教育科学的学习只有与教学活动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的教学观念才有可能真正确立起来。所谓教学活动的反思,就是指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现实,不但要看到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对于新的时代来说的不完善性和不合理性,看到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而立足时代的高度,通过对其不合理性的批判,达到新的教学价值理想的确立,不断提高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