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发生后,栾书等派遣荀莹,士鲂,往迎住于王畿的襄公曾孙周返国为君,周年仅十四岁,对国内重大事变的“杀君”之事也有所闻。到达清原,对迎接的卿大夫说:羁居他乡,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又说“抑人之求君,使出命也,立面不从,将安用君?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共而从君,神之研福也”。大夫、卿士都表示:“敢不唯命是听”,并结盟誓。周进入国都朝于武官(武公庙),即位于朝。新君晋悼公为表未“君”的权威,首先处分了七个大夫。但对强宗大族的栾、荀等氏族,仍采用温和政策,不敢触动他们的权利。晋悼公以国内政治紊乱,影响争夺霸业,为着复兴晋国,对政治、军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一、政治措施
(一)始令百官:改革规章制度,因事设官,量德授爵,使人尽其才,各有专责。
(二)施舍己责(债):施恩惠于民,除去劳役,除去债务。
(三)济鳏寡:惠及鳏寡孤独之人。
(四)振废滞:起用有德性之士,免除不称职之官员。
(五)匡乏困,救灾患:救济困穷的人,和受灾的地区。
(六)禁淫慝,薄赋敛,禁止铺张浪费,减轻各项赋税。
(七)宥罪戾,节器用卜宽宥犯罪,节用物品。
(八)时用民,无犯时:利用农隙兴工动役,不影响农时。
二、任官用人
(一)任用对晋国建有大功的一些家族成员为卿。诸如魏相(魏锜子)、士鲂(士会子)、赵武(赵朔子)、魏颉(魏颗子)。
(二)使(派)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导卿子弟恭俭孝弟。
(三)以士渥浊为太傅,使修范武子(士会)礼教行政之法。
三、军政制度
卿平时不直接统御军队,另立军尉治军,担任训练,实际在于削减卿的权力,其任务:
(一)栾纠御戎,配属校正(戎为兵战备官,校正乃管马官)使训练诸御知义。
(二)荀宾为右,配属司士(车右在高级军官车上,司士在次级荤官车上),使训练勇力之士时使(随时可用)。
(三)程郑为乘马御(主马政官)。
(四)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侯奄(侦察之官),铎遏寇为上军尉,藉偃为司马,使训练卒乘,亲(互相亲近)以听命。
晋悼公主政,弈书、荀偃、韩厥、荀莹等悉心辅佐,完成政治、军事革新,晋国出现复兴局面。这时的晋国“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陵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
楚乘晋国内部革新期间,派兵消灭了舒庸,联郑攻宋,占据宋属要地彭城,安置从宋国逃奔楚国的鱼石等并调给军队,听其调动,严重威胁宋国,同时截断晋、吴间的战略交通路线。楚在中原地区步步逼进,形势日趋紧张,迫使晋国不能永远靠着“表里山河”置身事外而中立,需挺身而出对楚斗争。
第二晋楚争霸的长期战略和争夺的险要地区
一、长期战略
(一)晋国
悼公继承景公霸业后,由栾书、韩厥、荀莹等主持修正景公时代的方针政策,以适应于当前发展,变化的形势,主要的措施:
改变对中原诸侯政策,首先改变以霸主自居的高压政策,借诸侯间聘问、来往礼义以增加感情,凡诸侯朝晋者,晋都以聘礼答拜。
加强对吴联系。根据景公期间缔结的联吴政策,与保持密切关系,确保通吴之路,发挥对楚牵制作用。
对齐对秦策略。对齐采取以卖力为后盾进行联系交往,以免发生反侧。对秦则阻遏于泾水以西,以免引起后顾之忧。
展开对楚斗争。实行以上战略孤立楚国,展开与楚对中原地区宋、郑两国的争夺战。
(二)楚国
从成王、庄王以来图霸逞强,一贯与晋国争夺中原诸侯的控制权而战,所采取的政策:
控制郑、许、陈、蔡、进攻倾向于晋的宋国。
西联秦国,以增大对晋国西部的威胁。
争取齐、鲁,威胁曹、卫,阻碍晋、吴两国的联络。
限制晋国于黄河以北,变中原地区完全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
二、地理形势
晋国“表里山河”,东部拥有黄河以北的南阳与潞(山西省晋东南地区),邢(河北省邢台县),邺(今河北临漳县),黄河南岸则有齐、曹、宋等友邦。有守则必固,攻则必克的优越形势。
楚国既有荆楚的国防地带,又控制郑、许、江(河南省息县)、舒(安徽省舒城县)、蓼(河南省固始县)、萧(安徽省萧县),西据嵩山山脉,东迄淮泗流域,守由能固,攻则可以囊括中原。
晋、楚争霸有关的战略要地如下:
(一)虎牢(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南临嵩山北脉,难以逾越。北临黄河,又多悬崖断壁,形成东西必经的隘道。东有敖山与荥泽,山林险阻,芦苇丛生。“虎牢之险”为晋军占据,即可南进郑、许之郊,进逼楚国方城;楚方进占,则能阻止晋军南渡,封锁之于黄河北岸。
(二)宋国(河南省商丘地区),襟带河、济,屏蔽淮泗,地势平坦,四战之地。楚军多次进攻,进占宋国,即可直趋曹卫,进逼齐、鲁,威胁晋国东部。晋每遇宋被攻,都全力支援。晋、宋联结,不仅屏藩齐、鲁、曹、卫,而且易于南临申、息。
(三)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晋推行联吴政策,彭城为晋、吴两国交通联络要道,北则屏藩齐、鲁、滕,南为吴、越羽翼。楚占彭城则可切断晋、吴联系路线,进而威胁齐、鲁等国。晋争得彭城,晋、吴两国就能联结起来,包围楚国侧翼。
(四)逼阳(山东省邹县南),城高而坚,占据其地即切断彭城与邾滕的联络,威胁宋国的侧背。
第三晋国对楚国的三条方针
一、联吴制楚
邲战结束后,晋不甘心军事上的失败,景公接受楚国投奔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采取“联吴制楚”战略,扶植吴国新兴力量,进攻楚国侧,形成晋吴对楚钳制战略,并派巫臣使吴,执行这个任务。巫臣带着“两之一卒”适吴,他说服吴主寿梦与晋往来,“通吴与晋”。为着改编吴军,留其子狐庸和“偏两之一”射御武土教练吴军将士射箭、御马和乘兵车作战的新战术。狐庸另一更重要的住务是激发吴对楚的敌对情绪,引导吴把楚当作主要敌人,以配合晋国全局战略。
吴国军队经过革新逐渐强大,到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主梦寿二年,楚共王七年,吴开始进攻楚属的巢徐,同年八月攻占楚国淮上战畸要地州来。楚令尹公子婴齐闻讯,不得不由郑返国东进,对付从背后进攻的敌人。可是没有击退吴军,这一带属国属地完全失落于吴军之手,楚军一年之内七次疲于奔命,仍无济于事。吴国军事上的胜利,与晋联系更加紧密。晋为着抬高吴在诸侯间的威望,邀约了齐、鲁、宋、卫、郑、陈、曹、莒、滕、薛等国君与吴会盟于戚,巩固联合对楚的阵营。
二、和戎对楚
晋国北部赤狄、白狄曾两次侵齐袭晋,围困晋属怀邑、邢丘与抢割向阴禾苗,并受晋先谷引诱,出兵打到清地。晋先除内奸,杀了先谷,然后派兵进攻赤狄,消灭赤狄酋长潞氏和属于赤狄系统的甲氏、留吁、铎辰等部落,与卫国联合攻灭廧咎如,赤狄几乎全被晋国消灭。当时阳曲以北还存在许多种类狄与戎。北方戎族无终国看见赤狄被消灭,晋国强盛,戎主嘉父派遣代表孟乐带着虎豹皮等礼品,通过晋大夫魏纬表示愿意率诸戎与晋和好。但晋悼公认为:“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则提出建议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进而提出和戎五利:
(一)戎狄荐居(随水草而居),以货财为重,以土地为轻,可沟通往来,对晋有利。
(二)边境可无耸动可畏之事,便于农民耕种。
(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诸侯畏威怀德。
(四)以德绥(抚)戎,师徒无须动用,甲兵不顿(损耗)。
(五)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近)安。
魏绛和戎建议,既可促成戎狄事晋,解除后顾之优,使晋免于腹背受敌,同时可使诸侯畏威怀德,巩固联盟关系,以对付称霸的楚国。晋悼公同意魏绛的意见,即由魏绛担任与无终诸戎议定和约的代表。无终戎主约邀山戎所属各部落(国)酋长,和晋代表魏绛歃血为盟,晋国北部边境从此缓和,腾出力量南进与楚争霸中原。
三、疲惫敌人
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郑简公1年,楚共王26年,晋悼公八年,郑国向蔡属进攻,俘获蔡公子燮。郑国为此胜利得意忘形,惟年幼的公孙侨(子产)认为:“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来从楚,“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事实的发展,证明了这位年幼者的判断正确。同年冬月,楚以援蔡为名,令尹子囊率兵直逼郑国。这时郑国内部统治阶层权力最大的六位大夫分为亲晋、亲楚两派。
亲晋派:子孔、子娇、子展。
亲楚派:子驷、子国、子耳。
郑在得到楚国进兵的消息后,对从晋或从楚问题,两派展开激烈争辩,亲楚派占上风,与楚作降服式的和盟,于是楚军撤走。次年(公元前564年)十月,晋联合齐、鲁、卫、宋、曹、邾、滕、薛、杞、郳诸侯军伐郑,进入郑郊。郑以楚援不至,形势危急,乃向晋表示降服,晋将上军将领荀偃建议围郑以待楚救,而与之战,不然事必无成。统帅荀莹则不主张与楚军举行决战,认为:兵不可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屡勤,屡勤则怒。如允许与郑国结盟,晋军并三分四军,以一军牵制楚之全军,我能常来,楚军则难以常往,这样比举行决战为好。战则死伤大,且达不到战略目的。于是晋军乃接受郑国请和订盟的请求,订立盟约,晋郑议和成功,晋为实行疲敌战略。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作基础,回军国内,魏绛提出减轻劳役,改革经济的建议,推行以舌,国内出现了新气象。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殷实富强,有了“三分四军”疲劳楚军战略的经济基础。
第四晋楚双方作战序列
统帅:中军元帅荀莹
将领:中军副帅士匄
司马魏绛
中军尉祁午
中军副尉羊舌赤
上军:将领荀偃,副将韩起
下军:将领栾黡,副将士鲂
新军:将领赵武,副将魏相
兵力:兵车约六百辆。
统帅:楚共王熊审
将领:中军统帅令尹子囊
左军将领无可考
右军将领无可考
兵力:兵车约五百辆。第五晋军作战策划
根据中军统帅荀莹“以逸待劳”疲敌战略,和“三分四军”的主张,以晋军为主体,联合各国军队轮番出动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以战胜为标准,规定第一次上军出征;第二次下军出征;第三次新军出征。
中军归统帅直接掌握,随时策应出征各军战斗。为着作战统率的便利,晋军与诸侯各国军队配合编组,编成了新的战斗序列。
第一军:晋上军配属鲁、曹、邾三国军队。
统帅:上军将领荀偃,副将韩起。
将领:中军副将士匄,担任支援策应。
第二军:晋下军配属齐,滕、薛三国军队。
统帅:下军将领栾原,副将士鲂。
将领;中军上大夫魏颉,担任支援策应。
第三军:晋新军配属宋、卫、郳三国军队。
统帅:新军将领赵武,副将魏相。
第六逼阳城的围攻战
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十年,鲁襄公十年,宋平公十三年,曹成公十五年,卫献公十四年,吴王寿梦二十三年,齐灵公十九年,四月一日晋悼公与鲁、宋、曹、卫、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齐世子光、吴王寿梦,会盟于相。晋将荀偃、士匄向荀莹提出:楚联合郑、陈攻宋,楚伐宋必经东道,我兴兵伐逼阳,一鼓而下,赠封宋向戍,以巩固宋国东部。荀莹不同意进攻逼阳,他说:“逼阳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意思是打下这样的小国,算不得什么威武,打不下,就要为各方所笑。偃、匄继续坚持请求,荀莹仍然不同意荀偃,士匄的建议。晋悼公随军出征,荀偃、士匄又直接向晋悼公建议,悼公同意。于是指示荀莹出动兵力,由第一军进攻逼阳城,逼阳为夷族小国,当时附楚,国虽不大,国人都不甘愿屈服于晋的军事压力,鼓起勇气,对敌战斗。这是东周列国期间,最生动的小国敢于抵抗大国的战争。
逼阳军民奋起战斗,晋、鲁、曹、邢四国军队虽展开围攻,但城坚难克。担任进攻北门的鲁军孟孙蔑(献子)所属士卒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叔梁纥、狄虎弥和秦堇父三人被誉为“有力如虎”,但依然动摇不了逼阳人民坚定的战斗意志。经过二十四天的攻守战,攻者已疲,原来认为逼阳小国,可一鼓而克的荀偃、士匄此时不得不以夏季久雨,水淹将至为理由,向统帅荀莹提请“班师”。荀莹大怒,针对他们私向悼公请战之事,严厉申斥说:伐逼阳、封向戌两事,事成才告余。现在打不下来,又让我下令撤兵,悼公一旦追究打不下逼阳的责任,你们就会推在我下令撤兵的问题上。这样的罪名我受之不起。因此,荀莹命令荀偃、士匄说:七天之内,攻不克逼阳,必依军法从事。偃、匄照例对部属宣布克城日期,不能克城,先斩大家,然后自刎,以申军法。强攻逼阳的战斗又开始了。五月庚寅(四日)荀偃、士匄亲冒失右,鲁、曹等诸侯也参加战斗,经过五日激战,逼阳终于在孤军无援、苦战恶斗的情况下,于甲午(八日)无力继续抵抗,而告沦陷。晋联合鲁,曹等国攻克逼阳,晋军不可能派兵戍守,于是做顺水人情,把逼阳送给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