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看了看面前的棋盘,吟了四句赋:“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赋是一种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它讲究文采、韵节,在汉代曾颇为盛行。张说的四句赋,恰如其分地包含了这四个字。
李泌听完,立即回题一首:“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
他这四句赋回答得非常奇妙,意思是说,方好比行仁义,圆好比是用智谋,动好像是发挥才干,静恰如得意满足。这里,他巧妙地提出了为人的准则:行欲方而智欲圆。
张说听了非常满意,这四句赋不仅紧扣方圆动静,而且寓意深刻,于是连忙向玄宗奏道:赋得好,祝贺圣上得到一名奇童!”
玄宗听后,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这小孩果然聪慧机敏,而且很有思想,当场加赏,并告知其父说:“你要好好培养他成材。”
自从李泌当着玄宗的面赋棋之后,他的名声大震,朝中宰相张九龄也非常喜欢和器重李泌,常邀请李泌到家里玩。
张九龄有两位更好的朋友:一位叫严挺之,为人正派耿直;一位叫萧诚,善于逢迎拍马。严挺之看不惯萧诚的虚伪作风,曾劝张九龄少同萧诚来往,而张九龄却以萧诚奉承话好听,而拒绝了严挺之的意见,仍与萧诚来往。
李泌虽是一个孩子,但看问题却很有眼力。他不喜欢萧诚那副谄媚相,有一天,李泌就对张九龄直言相告:“老师您是布衣出身,凭着您正直的品德才当上宰相,难道您也喜欢听奉承话吗?”
张九龄一听大吃一惊,这孩子的几句话可真称得上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他感谢李泌的批评,一直把李泌当朋友看待。
李泌少年时就被唐玄宗任命为皇太子供奉官、以智谋过人而着称,曾官至宰相。
25.骆宾王七岁咏鹅
唐诗宋词,一直流传至今。我国唐宋时期曾涌现出许多着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名扬千古。今天我们能在《全唐诗》中谈到的这首活泼而清新的小诗,是骆宾王7岁所作。
骆宾王从小就喜欢诗词,酷爱文学而且才思敏捷,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而且观察得细致入微,然后抓住特征,咏诗作文。
小时候,骆宾王很喜欢玩耍,他家所在的村边有条小河,他常去那里看鱼儿戏水,听白鹅唱歌。有一天,他吃完午饭,来到河边,正在翻弄河边的小鹅卵石,一抬头,只见河旁小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一群白鹅,伸着弯弯的脖子,昂头朝天,嘎嘎地叫唤不停,一只只都对着骆宾王引吭高歌。骆宾王被鹅群吸引住了,坐在河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它们。
“扑通通”,一只只白鹅跳进了小河,轻松、自在、欢快。骆宾王被这种氛围所感染,痴望着那碧绿的河水,上面辉映着洁白的鹅毛,红红的鹅掌,有节奏地激荡起碧亮的水波……他仿佛被这美妙的白鹅嬉水图迷住了。
骆宾王凝神注视,从鹅儿的欢快嬉水中好像捕捉到了一种灵感,于是信口咏出一首小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短短的四句诗,把这奇妙的白鹅嬉水图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调清新,色彩鲜明,谁都喜欢读。杜甫曾高度赞扬其作品为“不废江河万古流”。
骆宾王一生坎坷。做过官,后来因罪遭贬郁郁不得志。弃官后,埋头作诗,他因广泛与社会各阶层接触,诗文中常有勃郁不平之感和积极进取之精神。后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造反,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气势磅礴,语言辛辣,连武则天都盛赞其才学。武则天平定叛乱后,骆宾王下落不明,一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在一场政治动乱中消失了。
26.李贺七岁名扬京城
唐德宗元贞十四年的一天,正在京城做吏部员外郎的着名文学家韩愈,在家中与朋友皇甫湜谈文论诗,韩愈问皇甫湜:“皇甫兄,你可知道有个叫李贺的是谁家的小孩吗?现在大街小巷都在争着抄写他的诗,听说他写的乐府诗跟名诗人写得差不多。”
皇甫湜答道:“这事儿我也听说了,我们干嘛不遣人去抄来几首看看呢?”
仆人很快就把诗抄回来了,韩愈、皇甫湜二位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那些诗寓意清新、用词明丽、笔力雄健。诗的落款还写了“七岁李贺”4个字。
皇甫湜十分惊异:“7岁的小孩子能写这样的好诗?恐怕是大人代他作的吧!”
韩愈便问仆人,有没有打听到小李贺家的住处。仆人回答李贺是李晋肃的儿子,家住城内北门大街。
韩愈一听很高兴,便对皇甫湜说:“我们何不去李相公家见识一下这个孩子!”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是唐朝皇帝的远房子孙,在京城做个小官。他很喜爱文学,也肯把许多宝贵时间花在教孩子学习上。李贺4岁时就跟他学字念书,5岁跟他学习诗文。李贺从小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学习又认真刻苦,进步特别快,7岁就能写诗了。
韩愈、皇甫湜当时被称为“东京才子”、“文章巨公”,如今来指名道姓地要见一个毛孩子,李贺的父亲很高兴。但他依旧谦逊地说:“小孩子家胡乱写的,还请二位大人多多赐教!”
李贺正让母亲给他洗头,听说有名人来见他,匆匆擦了把头发就跑出来了。韩愈、皇甫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相信这是那个写诗的孩子。眼前的李贺,身高不过3尺,满脸稚气,走路还一蹦一跳的。
韩愈问他:“听说你写了好多诗?”
李贺点了点头。
韩愈见他这副天真无邪的样子,不由地笑着说:“你能再写一篇给我们看看吗?”
“行!我爹爹也常用这种方法考我,请你们给题吧!”
韩愈开始喜欢上了这孩子,便渴望立即见见他的真本事,就说:“你就以我和皇甫大人来看你为题做首诗吧!”
李贺高兴地回答:“行”。
只见李贺轻松自如地走到案前,跪在父亲的座垫上,摊纸拿笔,舔了舔粘住的毛笔尖,也不顾满嘴墨渍,就蘸墨挥毫,旁若无人地写起诗来。一盏茶的工夫,李贺把诗写好了。韩愈拿起诗,凑到皇甫湜跟前,只见洁白的纸上,笔酣墨饱地留下了一首气势雄浑的诗,题名《高轩过》:
华裙识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隐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在这首诗里,李贺形象地描述了韩愈、皇甫湜骑着高头大马来他家的声势,出自内心地赞美了两位前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才华出众的文章,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立志向他们学习,做有宏伟志愿的人的意愿。
韩愈和皇甫湜眼见李贺即席赋诗,果然名不虚传。不但诗句清丽、美妙传神,而且字也写得漂亮。韩愈对李晋肃说:“令郎真是当今奇才,前程不可限量。我有心带他回家去住几天,让他也到外面多去走走,不知行不行?”
李晋肃看两位大名人如此喜欢李贺,愈加高兴,便答应了,并嘱付李贺到了那里要虚心求教,不能贪玩,回来之后要考他的新知识的。
李贺到韩愈、皇甫湜家各小住几日,果真学了不少新东西。两位前辈对他十分疼爱,教了他许多诗词曲赋后才恋恋不舍地把他送回家。
李贺祖籍河南福昌(今宜阳县),但因父亲到京城后又去边疆做小官,因此李贺便在京城长大。后不幸父亲早早去世,家中越来越贫苦。长大后,按李贺的学识,完全可以去考“进士”的,不料主考官嫌他父亲的名字叫晋肃,犯了“晋”与“进”同音的忌讯,不许他参加考试。他只得怀着满腔怨愤,退出考场。从此,考试的门路被堵绝了。
他的凄苦处境和出众的才能,使他抑郁戚伤,不能自释,但他的诗却是越写越精。为了收集创作素材,他经常背着锦囊,骑着一头小毛驴,出门游历,观察生活。看到好的景物,遇到好的句子,就马上记在纸条上,放在锦囊中。晚上回到家,点上油灯取出纸条,选择整理,精心构思进行创作。母亲看他如醉如痴的样子,十分心疼,喃喃地说:“这孩子真要把心呕出来才算完啊!”
李贺生在韩愈、柳宗元、元稹等竞起争鸣的时代,他又有幸受到韩愈的赏识,在创作上也和韩愈有着某些共同的倾向。另外,他也屡效齐梁体,所写的一些爱情诗大都色调绮丽,绚烂而又凄婉。这些特点形成了他的奇峭不羁、瑰丽凄侧的独特艺术风格。
李贺的作品,受到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极大推崇。李商隐曾写过李贺小传,杜牧也有李长吉(李贺的字号)诗序,都一致赞叹这位诗人的绝代才华,悼惜他的短命。
李贺报国无门,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心情抑郁,27岁就病死了。
27.柳宗元十三岁写奏表
我国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4年里,大胆革除弊政,解放始婢,掘井开荒,为民造福。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柳宗元是唐代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的文学才华与进步思想主张,早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来了。
柳宗元从小心怀大志,关心国家大事。唐德宗贞元元年八月,野心勃勃发动叛乱的军阀李怀光被政府讨平了。平素痛恨制造战乱的官员们,听到此消息后心情十分高兴。当时有位姓崔的御史中丞听说柳宗元是个才子,便请柳宗元写一篇向皇帝祝贺的奏表。年仅13岁的柳宗元欣然受命,提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
在这篇奏表中,少年柳宗元义愤填膺地抨击李怀光是个“残暴”的“逆贼”,深刻地剖析了李怀光发动叛乱的“凶险之行”,表达了自己反对分裂渴求统一的愿望。文章论点鲜明,有破有立,鞭辟入理,一时在广大的文人学士中流传开来,况且出自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之手,于是奇童柳宗元之名一下子轰动了京城。
这篇文章一直保留到今天,虽已残缺不全,但从中仍可看出作者流畅的文笔。这与他从小在良好家庭教育下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柳镇官职不高,但学识渊博,他教育柳宗元要从小做一个“廉洁守志,疾恶不惧”的有所作为的人。母亲卢氏是一位知书答礼的妇女,当柳宗元才四五岁时,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诵读古诗、古赋。柳宗元天资聪慧,接受能力强,一读就能记住,背诵如流。小宗元每天抄写诗文,勤奋出天才,7岁时柳宗元就能赋诗作文了。
12岁那年,柳宗元与父亲同赴湖广,游览了夏口、长沙等许多地方,广泛地接触社会,目睹了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挑动内战,百姓被弄得无法谋生。少年柳宗元发奋立志振兴国家,兴利除弊。他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其中“始仆之志于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意思是说,我从小就立志努力学习,要象古代一些杰出人物那样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有了奋斗目标,他在父亲指导下,更加刻苦地广泛涉猎秦汉时期的作品,批判地吸收前人作品中的丰富营养,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三四年过去,他已成为一位才华出众,精深过人的饱学之士。
柳宗元曾中过进士,后来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在做官的道路上,因参加改革,先后被贬永州、柳州。从政之余致力于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散文和诗歌。
28.徐惠八岁赋诗文
徐惠,出生于公元672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初以才华被唐太宗李世民选为才人,不久封为婕妤,是唐朝后妃中一位深孚众望的妃子。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徐惠出生后,“五月而能言,四岁诵《论语》、《毛诗》(即诗经),八岁好属文”,从小时候,便以能诗善文而被誉为神童。
到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以博学多才而远近闻名的才女了。其实,徐惠的博学多才,除了她的天资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她后天勤奋学习的结果。
徐惠的父亲叫徐孝德,当时就是一位着名学者,她的母亲也是豪门家女,熟读经书,尤喜读《诗经》。由于徐惠出生后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喜爱。所以,从她会说话的时候开始,父母就争着教她读书识字了。徐惠见父母都喜欢读书,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会父母教给她的内容后,自己也去读《诗经》和《论语》;有时父母都休息了,她自己仍坚持读下去。
徐惠不仅记忆力强,而且思维敏捷。她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业上进步得非常快,到她八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了。
一天,父亲有意想测测她的才智,把她叫到书房,拿出屈原写的《离骚》和《小山》两首辞来,交给她说:“你先读读这两首诗,看看能否看得懂。如能看懂,读完后就模仿这两首辞的格式,写上一首,让我看看。”
徐惠在平时读史书的过程中,对屈原的生平就有所了解,并且十分敬佩他那洁身自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她对屈原的着作,却还从来没有读过。今日,当她从父亲手中接过屈原的两首诗后,心情很激动,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连读三遍,略加思考,便按着父亲提出的要求,挥笔而就,写出了取名为《拟小山篇》的骚体诗作。其诗曰: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为何兮独往。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仰望着高大幽静的山岩在出神,抚摸着折下的桂枝在沉思,这是一位千载难遇的伟大诗人,他的品德像芳草一样的芬芳,可又为何独自投江而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