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也就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3)他们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习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中国科学家参与设计制造的阿尔法磁谱仪由美国航天飞机带入太空,以探测太空“反物质”是否存在。“反物质”是原子核带负电、电子带正电的物质。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反物质的是
A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也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是与正常物质形态相对应的特殊物质形态,其唯一特性仍然是客观实在C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特殊物质D是一种观念上的特殊物质
2“手推磨产生的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说明
A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B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于该社会性生产力状况C手推磨、蒸汽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D手推磨、蒸汽磨都是人们创造的,都由人的意志决定
3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者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从哲学上看,这是说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指
A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B除意识之外的一切有形实体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千千万万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5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利用木料制出桌椅等充分体现了
A人类可以支配自然界B人类可以制造出新的物质C自然界在人类产生后,其存在与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的本质能力
6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同之处在于
A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B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C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D社会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7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B意识C物质D社会劳动
8“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
A人不能改造自然,不能创造物质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人类创造自然的前提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D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9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多数与少数的关系③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④一般与特殊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生物具体形态的改造上,人们已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并克隆了“多利”,但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只靠人的意志办事,恐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
A人类不同于物的最大特征:人有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C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11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哲学寓意是
A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B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着D人们做事不可太认真
答案
1B2B3C4C5D6C7D8D9C10D11C
简答题
11996年10月24日,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不得不说:“(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但又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3怎样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
1(1)这则材料说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意志的产物,本来就是客观的,这已被大量的科学实践证明,保罗二世也不得不承认。
(3)保罗认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上帝创造的”,这否定了世界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2人确实能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但是,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人们改变的只是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具体属性。因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①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新的生产力总是要受到原有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因此,原有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总是限制着下一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幅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而这些经济条件、历史条件又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的意识也无法改变的。
③每一代人创造新的生产力时,还必须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
综上所述,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论述题:
我们基本国情,八个大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超阶段的空想回到眼前的现实。
这段话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答案: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世界物质性”原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变化。对它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一客观存在。
这一哲理给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启示:
第一: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是相反。
第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要多学习中国历史,要多了解我们的现实,要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
典型例题
例“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造物”,引起世界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A有力地驳斥“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打击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C说明人类思维的潜能很大,充分挖掘可以创造物质D证明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精解]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关注社会,勇于实践。因此,当“克隆技术”这一瞩目事件出现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有科学技术上的意义,也有其重要的世界观意义。它使“神创论”再遭重创,使无神论又一次获胜;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再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答案]ABD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用实例表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或联系个人经历,比较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意识不光来源于物质还能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意识反作用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现代化建设中不光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培养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关于意识的三组类型
1意识的第一组类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可由学生举例说明“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师要着力分析错误的思想意识为什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尤其要重点分析宗教观念。讲述时,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议论与讲解中明确认识。要注意,教材仅限于从认识论的一个角度去分析宗教,不是从认识论根源上全面讲述宗教的产生,更不是专门分析宗教,必须注意控制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不可展开论述。当然,在有神论影响教大的地区,如何展开论述,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意识的第二组类型: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里首先涉及到第一组类型和第二组类型的关系问题。必须明确,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都有“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的区别。反过来说,“具体感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抽象思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材偏重于对正确的思想意识进行说明,两个事例都是属于正确思想意识的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这一理解,教师要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不要向学生主动讲解,否则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重点要抓住抽象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深刻的反映。讲解这个观点,应以基本事实为依据,多分析事实,把理论渗透于对事实的分析之中,无须讲述过多的理论。
3意识的第三组类型: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识,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教材仍然偏重于对正确的思想意识的说明,事例全属于正确的思想意识。要重点讲解对未来的正确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分析时请注意,一是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状。二是它根源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哲学上的规律概念尚未学习,但学生学过的具体规律是不少的,使用规律概念可以接受要阐释的观点。从加强思想教育性来说,要特别重视第25段的教学。这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在此处应给予理论上的回答。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既然人们能够做出关于自然界的科学预见,同样人们也能够做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既然我们相信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预见,也就应该相信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预见。
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相对于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而言,较易理解,可在自学基础上稍加讲解。只要求用事实表明这种反作用“是什么”,不必展开论述“为什么”起这样的作用。
第二、意识对社会的反作用相对于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而言,这是重点,应多用些时间讲述。讲述中应充分利用历史知识,启发学生用历史事实进行议论,自己得出结论。应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实际,突出讲解第11段,以加强思想教育性。
要注意进行鲜明的对比。要抓住同一件事情,看看不同性质的意识各起了什么作用。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三、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方法论意义
1结合事例指出方法论要求的内容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其中包括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
2重点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一般道理,可由教师讲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建议采取讨论的方式,在学生的争议中明确观点。
3结合第25页的“议一议”,启发学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恰当选用反面材料,教育学生“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原因
1要正确运用比喻。应在学生阅读基础上进行讲解。使用比喻是为了便于对问题的理解,但比喻就是比喻,绝不可把比喻同要说明的问题等同起来。教师讲解时要注意,一方面要使用电视机呈现图象的比喻,另一方面要指出人脑对外界的反映与电视机呈现图象的过程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一个物理过程,后者是一个生理和心理过程;前者呈现图象完全是被动的,后者作出的反映是一个社会的能动过程。
2要指明教材是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原因”的。关于获得正确认识的社会实践方面的原因的讲述,不是本课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