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说上代创下的基业被后世延续的时间不超过三代。说起家族企业,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它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甚至认为这样的企业难以长久。但走近潮商,你会惊讶地发现,潮商中实力雄厚、成就卓越者往往都是家族企业。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潮商在家族企业的经营中,的确很有一套。
东南亚是潮商的金色摇篮,但这里在刚刚开发之初,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与商业道德约束,这对所有经商者来说,都是一把悬挂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刚刚到此的潮商也急需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保证其资本的安全与经营的顺利发展,这时,家族经营的优势便立刻显示出来了。陈黉利家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陈黉利家族的第一代经营者便是被誉为“船主佛”的陈焕荣。19世纪后期,陈焕荣在香港创办了乾泰隆号,后又扩大成立泰国及新加坡的联号,无论是香港乾泰隆号,还是泰国的陈黉利号和新加坡的陈生利号,它们的财东与股东都是家族成员,商业网络与亲属网络紧密相连。家族持股人对股份有优先购买的权利,但女性不能持有股份,这样做可以保证其家族企业永远控制在同姓家族成员手中,资金在家族同宗的手上,就等于在自己的手上,这样就牢牢控制了企业的根本。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财东和经理对资金调配不会发生矛盾,从而保证企业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当然,潮州商人也深知家族企业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能否保证“能者上位”的问题,这一问题,从陈焕荣的接任者陈慈黉身上,我们就可看出潮州商人的精明。
陈慈黉是陈焕荣的长子,自然应该被视为掌上明珠,但事实上,只有十几岁的陈慈黉便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经商,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掌管香港乾泰隆行的日常具体事务了。这一方面可以看成是陈慈黉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另一方面也看出潮州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态度,绝不娇宠,要自己学会真本领。
陈慈黉接过了父亲传承下来的企业,以自己的双手,勇于创新,开创了陈黉利商行。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他并没有忘记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于是他开始选择和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他共有四个儿子,最后他选择了次子陈立梅作为自己的接任者。
陈立梅的故事简直就是陈慈黉自己的翻版,少年的陈立梅从家族企业的底层做起,精明强干、锐意求新是整个企业给他的评价。当陈慈簧退休回到乡下后,执掌大业的陈立梅显现出了父亲当年的气魄,他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地放弃了潮州商人多年依赖的“红头船”,开始采用轮船运营,陈黉利商行在他的手上焕发出现代化的生机。
之后,陈立梅的次子陈守明成为了第三代的继任者。家族企业经营的模式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陈守明主持家族企业,其四弟陈守河任香港陈黉利行经理,七弟陈守经为越南西贡乾元利行负责人,三弟陈守镇负责曼谷鹤芳烟草公司。陈黉利家族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各地的商号配合默契,运转自如。陈氏企业彻底粉碎了所谓的“富不过三代”、“只能同苦不可同甘”的魔咒。
我们不能把陈氏家族的经营模式简单地归结于受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制,因为现代潮商仍然看重家族在经商中的价值,父母、兄弟、子女、夫妇构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比如罗鹰石家族,就是依靠家族的集体力量将家族企业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工商业王国。
1971年,罗鹰石的四子从澳洲留学回港,成立瑞安公司,他依托家族的鹰君置地有限公司从事建筑业。1983年,罗鹰石家族企业发生严重亏损,面临着资金危机,在美国从医的罗鹰石的三子罗嘉瑞临危受命,出任鹰君集团董事总经理,他不负重望,干净利落地使家族企业摆脱了资金危机,又在1989年成功标得花园地道商业用地,为家族企业赢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此期间,罗鹰石家族又以重金入主孙福记,由幼子罗启瑞掌舵,向新加坡建筑业进军。罗鹰石的儿子们分别掌管家族的不同企业或部门,长子罗孔瑞主管鹰君集团发展国内地产的业务,二子罗旭瑞主持世纪城市集团,三子罗嘉瑞为鹰君集团总经理,四子罗康瑞掌握瑞安集团,小儿子罗启瑞任鹰君集团副总经理兼孙福记集团总经理。父子、兄弟同心同德,劲往一处使,使家族各个企业齐头并进,取得了快速发展。
1991年鹰君集团市值35亿港元,名列香港第19大财团;1995年,罗鹰石家族控制的公司总值为74亿港元,排名第5.除此之外,香港家电大王郭汉青是兄弟三人多年苦心经营才有了今天的安历士国际控股公司,宝光集团也是由马宝基兄弟三人协力创建而成,还有黄子明家族父子三人联手创立遍及香港、泰国的家族事业,法国陈克威兄弟公司更是家族总动员,在欧亚遍地开花。
潮商企业的家族化,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时期。在创业阶段,海外潮商大多白手起家,先投靠乡党族亲,积累一定商业经验和资金后才自立门户。在企业的扩展阶段,潮商主要通过家族血缘关系对企业实施管理以保障经营的顺利。在企业的分裂阶段,潮商又通过确立家长制,使家族资本继续保持完整。在创业者健在的时候做出决定,把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交给某一个最有能力的子嗣,或是把它分散给一群继承人。为了保证家族事业长盛不衰,老一辈潮商在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方面尤为慎重,特别注重子孙独立自主的个性的培养,首先让他们磨练自己,成为行业中真正的精英,在老一辈退休之后,他们才有充足的能力将企业带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