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的,说说看。
学生己:首先看倒数第二句,海子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点看破红尘。
老师:怎么会看得出他看破红尘的呢?
学生己:因为最后一段第一句就写“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作者有点像想投身于河山直接过上隐居的生活。然后第二句中的“陌生人”和倒数第二句的“在尘世”联系起来看的话,就可以知道作者写给的这个“陌生人”其实是所有的世俗之人,他不愿与这个世俗同流合污,他只愿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享受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一片春暖花开。所以作者好像在写完这首诗后不久就自杀了。这个可能是他解脱这个尘世的一种方式。天才的他燃烧生命来回馈上帝给他的馈赠。我想他大概更加接近天堂吧!
老师:那你认为这个天堂和我们这个世俗的生活是对立的,是吧?
学生己:对。
二、观课分析和反思
以上实录呈现了执教者先后请了两位同学朗读课文,还请了一些同学作评点的教学情景。从学生的朗读处理和相关点评中我们可以察觉,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前一个学生朗读时表达了海子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后一位朗读的同学认为海子有脱离尘世,隐身于河山,在自己的理想生活中独善的人生态度。
在这堂课上,学生对诗歌的解读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或者在彼此的提醒下抓住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子来理解诗歌,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有几个学生因为在预习的时候很认真地摘抄了作者海子以及本诗写作背景的资料,所以对这首诗的感受具有了一定的深度,方法的差异和对诗歌感受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不同的理解。这不但很正常而且应该鼓励学生这么做,教学中应该尊重差异的存在,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读出和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应该平视这些感受,以这些个体解读成果为教学的原点。这既是尊重学生智慧的体现,也符合教学公平的原则。
理想的教育公平是教学过程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但班级授课制度全体利益最大化和每一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实现最优和谐发展,这节课告诉我们有效策略之一是引导把握最大多数人的发展意向,也就是起始目标指向的同一性。上课前执教者随机与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不知道这首诗到底在表达什么”和“好像懂了,只是说不大清楚”呈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差异。课堂教学中,执教者的导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似乎没有直接地、清晰地表达他的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很多物与景之中。这些事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提示学生通过形象、在文本语句的基础上想象与联想来谋求对文本的充分理解。教师传授的解读方式,使所有学生站在了同一个起点上:基于既有积累的个体感受。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又强调:“刚刚我们两位同学由于对文本认识不一致,朗读时传达的情感也不太一样,但是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呢,就是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朗读,运用语音语调包括对一些词语重音的处理,把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者说是感悟都表达出来了,这一点做得是非常成功的。”教师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起始的同一性时预留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活动的差异空间,蕴含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种无分层之形而有分层之实的分层教学,有助于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有效策略之二是关注结果的差异性,课的进行过程中要重视发展能量集聚的差异需要。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强调:“其实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可能对作者在这首诗里面想要表达一点什么有自己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首诗里面,我们就读出了各种不同的味道。还是那句话,我觉得这种建立在文本上面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可贵的。”这堂课的课后作业是必做题:配乐朗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录音。选做题:A.选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写一段赏析文字(3字左右);B.试着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幸福的感受或憧憬(字数不限)。课后作业的选择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差异发展预留了充分有效的空间。对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只有重视每一个学生基于文本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平视这种基于文本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才可能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每一个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充分发展。
探索1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
不同学生的发展作者为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王愉敏。
一、背景
前期我们小学语文学科在公平教育的理念和行为上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如何在充分解读学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真实起点,设计出能使面上的学生受益的教案,及运用课堂实践中的合适的教学策略,最终达成适切的目标,无疑是大家最期待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
基于此,我们就在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在公平理念指导下的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我们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充分关注表达,提升语言素养”,并把两者加以整合。执教者为上海市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小黄,有着良好的教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肯钻研,善学习。经抽签选择的课文为三年级《瑞雪》,这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很多名师先后进行过垂范,执教者压力颇大。经过深入解读,觉得它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虽字数不多,但字词很值得推敲。尤其是课文重点段第三节语言形象优美、富有韵律、极富情感,适宜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我们主要就“理解与积累”、“语言表达与运用”两个环节开展研究。
上海市黄浦区内生源情况有极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决定在本区根据学生的差异借班研究,前提是原生态(不必课前预习),真实地检测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等给予每位学生的有效性。
二、课堂片断研究
1. 第一次执教
借班在上海市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学生生源较好,事先未预习。
[理解积累环节]
老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节,边读边圈出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物。(学生们比较顺利地找出了作者描写的景物)
师生在交流之后,合作朗读这一节。
学生:(读第三节)
老师:(学生们读完“巍巍群山遍身银装”)这是怎么样的群山?(朗读中教师串讲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些景物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学生瞪大眼睛听着)
学生:巍巍的群山。(在书中找出)
老师:巍巍的群山是什么样?(和颜悦色)
学生:高大威武的山。(以词解词,老师正中下怀)
老师:(朗读、串讲)(语言优美,声情并茂,随机板书,自我陶醉)
在师生互读及问答式的交流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每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六七个优等生“捧场”,与教师呼应。
老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来背诵第3节。(手指板书,自信满满,充满期待)
学生:(出乎意料,汇报背诵时,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语言运用环节]
老师:请大家以“雪停了,我走出家门”为开头,说几句连贯的话。(知道前面未得到积累,缺乏自信,但无奈)
学生:(大部分学生吱吱呜呜,缺少内容、句式积累,缺乏条理,显然达不到语言运用的目的)
(训练只能在几位尖子生毫无表情的“相助”中草草收场)
[听课者的评析与反思]
肯定意见:
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内化,也是对前面教学的当场检验,教师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识明显,语言素养好。
否定意见:
(1)不能体现公平教育的理念。如目标、内容、评价的设置均未体现多元化。未设置合适的梯度让学生学习,未体现有效的教师指导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评价未促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2)未注重语言的真正理解、情感的体验、关注表达与积累的分层的整体的推进。
(3)未摆正师生位置,未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人。
[执教教师反思]
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自己的设计,追求教学的流畅,长处的展示。原本以为,有了前面的朗读与理解,此刻的背诵应该是水到渠成。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流畅,自己忘了分层目标的设定与落实,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最终牵着学生们的鼻子学习,看似流畅的师生互动更是把优美的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而本应是课堂上主角的学生却成了教师的“附属品”。
[改进设想]
(1)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中要有学生。因而目标细化,要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2)学生应自始至终在语境中学习,在语境中读通句子,理解词句,感受意境,关注表达,自然积累。繁琐的学习点需要整合,化繁为简,整体推进。
(3)采用适切的策略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2. 第二次执教
第二次执教班的生源较弱,因调整了教案,分步落实了理解与积累目标,同时与情感目标融合,效果明显。但目标中的难点——学生积累了语言后如何活化成自己的语言开展有效的表达尚缺乏分层落实的策略。
[反思与改进]
听课者再一次研究,提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句,在情境中积累词句,在情感的体验中置身于情境,通过“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不禁想到了”作为开头有选择地开展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训练。因为“看到”部分的语言训练来自于文本内容的积累,目标中学困生应达到;“听到”部分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的训练,是高一层级的能力要求;而三者的融合则是识记、表达与思维发展的综合训练,拓宽了学优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
3. 第三次执教
借班中三小学,生源中等。
[理解积累环节]
老师:大雪就这样下了整整一夜,(承接上文)雪后又是一派怎样的风光?默读第三节边读边圈出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完全置身于雪前凛冽的寒风与大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情境中)
学生:(学生默读,老师个别辅导学困生,并交流)
老师:(板书,校对,指导学困生读懂句子)作者看到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呀?
学生:(再读第三节,交流)
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读懂句子,出示表9并分步完成填空)
表9
景物特点
红日升起来
大地分外耀眼
田野一片雪白
群山遍身银装
老师:(随机学习生字“耀”,语境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耀眼”。关注学困生)
老师:(媒体出示。让学生置身于雪景中理解、欣赏“红日升起,大地耀眼,田野雪白,群山遍身银装”的壮观美景。引读。句子变序,改变人称,激发情感)
学生:(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学生个个投入,眼中流露出向往、陶醉)
老师:这样的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或句来形容?(“真是壮丽雄伟”、“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这可是北方才有的独特风光。我们一起带着向往朗读第三节。(音乐声起,学生声情并茂)
老师:作者写得多好啊!先写了看到的景物,再写了它的特点。我们不看书,看着表格,在音乐声中把这节背出来。
学生:(积极举手背诵)(关注学困生)
老师:(隐去表格中的“特点”部分,让学生背诵)
学生:(个别背诵。学困生很容易就完成了)
[语言运用环节]
老师:在语境中出示:现在你看见了——(动词的正确搭配是难点,如与整段的语言训练同步出现,则难点重叠,应分解。变单项的、枯燥的动宾搭配训练为具有情感体验的、灵动的语言实践,见表1)
表1
填上合适的动词:
雪人雪球雪橇雪仗
学生:(思维活跃,在练习中达成共识,答案不唯一)
老师:用“这时,雪停了,我走出家门”为开头,说说你“看见了—听见了—不禁想到了—”什么。可以说一部分,也可以是两部分,当然行的话可以说全部。好,自己准备一下。(老师创设了情境,使语言有了生命,同时又有了分层的要求,不同的学生通过前面的教学实践很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目标)
学生:(交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了表达,过程中反馈出学生把课文中积累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思维活跃,情感真切,各类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
经过了3至4次的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覆盖到全区具有代表性的每一类学校,这种推进式的公平教学研究活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不是口号式的公平,是一种惠及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公平,课中分层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清晰地体现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同时目标、内容、作业设计的一致性,扎扎实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给观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感到:上课其实并不需要课前布置学生大量的预习作业,更不要在课后进行题海战术,向课堂要质量!心中要有学生,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
三、启示
1.要落实公平的理念,必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公平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条件上的公平,更寄托着对学生发展起点的关怀。
每个学生因为父母的遗传、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导致差异,教师切忌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要根据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分层目标的设定与落实。公平不是要“修剪”学生,而是要量体裁衣,不是为学生限定发展道路,而是帮助他们选择发展道路。公平体现在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由度的平等上,体现在各种成才之路相互宽容、差异共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