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会长邓景滨先生的请柬,邀请我今年7月到澳门参加纪念郑观应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我对郑观应并无专门研究,但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却很感兴趣,参加这个会议当能获得许多相关的知识,何况又可观光澳门风光,所以虽在盛暑,还是欣然前往。
郑观应生于1842年,正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天天沦为半殖民地的时代。郑观应虽然是个商人,但并不两眼只盯着银钱,而对国家命运很关心。他热切地希望中国的社会有所改革,能够赶上世界潮流,对抗外国的侵略。于是将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发为时评,从求救猪仔、查禁鸦片、劝诫溺女,整顿吏治,到提倡各种洋务和新政,如有关公法、税务、开矿、火车、电报、邮政、边防、水师、火器、议院、学校、考试,等等,简直无所不论。这些文章汇集成《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等著作,广为印行。今天再翻阅书中这些文章,当然已引不起什么刺激了,但在当时,却是振聋发聩的声音,颇激动了许多改革志士的心,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到毛泽东,这几代改革领袖,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所以郑观应可以说是中国改革运动的前驱者。他不但发议论,而且参与实践。他原是英商太古洋行的买办,后为李鸿章等洋务派大臣所赏识,被委任办理企业,先后担任过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招商局会办、电报局会办、汉阳铁厂和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等职务,还经手过煤矿、金矿、缫丝、印刷、玻璃等工业,是一个有力量的实业家。他根据自己经商的体会,提出了“商战”的口号。中国一向重农轻商,只有“农战”、“耕战”,而不讲“商战”,郑观应提出“商战”的口号,是时代的进步。他的这个“商战”论,虽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我们现在还时常念及的孙中山的实业救国论,却与之有着渊源关系,而且今天重温“商战”理论,对我们仍不无启示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实在不应忘却。
郑观应既然是商人、实业家,活动范围当然很广。但主要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上海,一个是靠近他老家的商埠澳门——郑观应是香山县(即今中山县)雍陌乡人氏,澳门旧属香山县,亦可以说是他的故乡。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夏东元整理的《郑观应集》和他撰写的《郑观应传》,对郑观应研究来说,亦是盛事,但此外似乎并无什么纪念活动;而澳门对郑观应却非常重视,除出版了一些郑观应研究著作外,还不断举行纪念会和研讨会:1997年举办过一次郑观应诞辰一百五十五年纪念会,今年有纪念郑观应逝世八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明年是郑观应诞生一百六十周年,还准备开一个大型学术讨论会。并不是澳门人钱多得无处花,而实在是他们对这位乡前贤非常景仰的缘故。这也是一种乡土文化建设。何况这位乡前贤的思想和业绩是有全国性影响的。怪不得澳门的文化人和政府官员都以当地曾经有过郑观应这样一个人物而自豪,各个机构纷纷出资资助纪念活动。他们不但开研讨会,而且还花了大价钱将十多年前被散居内地的郑家后代子孙卖出去的郑家大屋买了回来,并准备再花两千三百万至三千五百万元来加以修葺。
会议期间,我们自然要去参观郑家大屋。这郑家大屋,是由郑观应的父亲郑启华所建,据郑观应《题澳门新居》诗末所注:“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处筑居室,最吉。后至龙头井,适符梦中所见,因构新居。”这自然是梦中神授的传统神话,但这郑家大屋所择的地理位置,却的确很好:后靠山坡,有龙头井水源,前面当时尚无建筑物,面对大海,视野开阔。这房子到了郑观应手里,自然加以扩建,成就很大的规模。我们走进一个很不起眼的大门——在当时,自然是有很起眼的大门的——却有一条几百米长的通道,旁还有石条长凳,据说是当年给来往客人的轿夫们歇脚用的,可见宾客之盛。通道的一边,是很多幢楼房,各自成一格局,但均已破败不堪,有些已倾倒,有些虽还支撑着,但也无法住人了,只有少数几间还住着人,但也有点像鬼屋,实在不像样子,但从这些破屋中,还可以悬想当日的盛况;另一边是花园,也已面目全非,要不是有人指点介绍,实在已经看不出是花园的样子了。这套大屋,修葺的工程当然是很大的。听一位内行人说,修旧的费用远远要比造新房子的费用大得多,要恢复旧貌,三千五百万元都未必打得住。但是,既然要纪念郑观应,当然还是要恢复旧貌,否则也就不是郑家大屋了。好在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里面建筑师很多,而且还从广州请来了建筑师,一起商讨此事,想来总会拟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的,而且经费也可能追加。那么,若干年后,这个郑家大屋也就会成为澳门的一个游览景点吧。
澳门虽然不大,但保存的古迹却也不少。既有葡萄牙人统治时代的葡式建筑和葡式街景,也有许多中国庙宇和中国式景观,还有像订过望厦条约的望厦村这样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地方。除了作为澳门标志性建筑的大三巴牌坊——其实是圣保罗教堂失火后烧剩下来的前壁,较为壮观之外,其余的建筑,格局都较少,但是,保存得却都比较完好。所以中国将于2003年申报的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建筑”就是其中之一——另三项是:福建土楼、广东雕楼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于今年5月间宣布的,澳门人很引为自豪。
的确,澳门人对于保护历史文物,非常重视,这个“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的成立,就是例证。它筹备于澳门回归之前,成立于回归之后的2000年1月,虽然是个民间组织,成立的时间也不长,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少。它向特区政府提交的关于保护和开发澳门历史文物的建议书,多项已被采纳,而且立即付诸实践。“立即抢救近代名人郑观应故居——郑家大屋”、“努力争取将澳门的历史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化的文化名城”这两项建议,就是他们提出来的,现在都已经初见成效。我相信由这批文人和建筑师组成的协会,一定会做出更多的工作来。
——发表于2001年8月30日《文学报》